龙在中国文化中的真实面目是怎样的呢?《圣经》之中多处提到古龙,但这龙与中国人所用的龙是否是同一概念?大家都以为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是否真是如此?
首先,从文字字源来看,《发现汉字》的作者红娘,对“龙”的古文字考究后得出惊人结论:远古中国文字中“龙”不代表吉祥,反而含有邪恶之意。“龙”字由三部分组成:一是
“立”,古文字中就是“辛”,是枷锁的意思;二是“月”,代表肉体;三就是蛇的象形。从字形理解就是禁锢肉体的蛇。在《圣经》之中,龙和蛇往往代表魔鬼撒旦。“耶和华神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创3:14)
。有些人推测《圣经》中关于蛇的前身可能是龙。在中国,蛇又称为小龙,而龙又被称为大蛇,都是同一称谓。与龙相关的文字都有蒙蔽、辖制之意。如“聋”,就是被“龙”蒙住了耳朵;又如“笼”,指用来围闭、辖制自由的物品,笼络人心;垄,就是被圈起来的土地,谁也不喜欢被垄断;拉拢,其目的就是他人为我所辖制、利用。此外还有垅、陇、咙等都有这样的含义。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
《史记夏本纪》载: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这是《史记》第一次正面记载作为一种特殊动物的龙。龙从天而降,是因为皇帝的败坏。其中的豢龙氏、御龙氏的称谓表明了人与龙的一种上下关系,而夏后食龙,更没法使人认为龙是凌驾于人之上的。
龙成了皇权的象征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当时称为“祖龙”,认龙为祖是中华道统之中大道已隐的真实表现。“真龙天子”则来自汉高祖刘邦。那时候,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许多的中国人以龙为精神崇拜对象,相互征伐取代。龙代表强大、权力,给人以威胁感,“叶公好龙”故事中叶公的恐惧,就是人对龙真实感情的表达。在龙那里,没有爱。
自从80年代有个叫侯德键的歌星唱了一首《龙的传人》之后,大家都以为我们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其实,在此之前,中国是没有这种说法的,最多只是说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龙崇拜,是个误解;自称龙的传人,是出于无知。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出土于8000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于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学者正式命名为“中国龙”,是中国北方古代先民使用的一种图腾。
龙是远古先民崇敬的“四大神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四大动物灵”(鸟、龙、虎、犬)之一,而中国广大的稻作民族地区则一直视凤(即朱雀)为自己的至真神物,甚至是“尊凤贬龙贱虎”(张正明《楚文化史》)。在中国南方稻作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凤鸟图案已有七八千年历史,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双鸟捧日”、“双鸟共日”、“双鸟拱嘉禾”等。在距今五千年前的长江以南百越之地,基本上是凤鸟的天下,至今尚未找到龙的踪迹。屈原的作品里也有凤骑着龙飞翔的描述。凤的地位与影响在当时的南中国大地上远在龙之上,而且是“重凤轻龙”。因而在历史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凤作为“太阳神”的化身一直代表着“阳刚”,龙则一度代表着“阴柔”,而并非龙代表男人。
远古中华民族曾是“骑龙腾飞”的巨人。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群的图案反映出
“龙、虎、鹿”是神巫上天用的三种坐骑,这表明我们6000多年的古人敢于“降龙伏虎”。《史记》有载“黄帝驭龙升天”似乎印证黄帝氏族也是敢于“驾龙御虎”。骑龙的人怎么是龙的传人呢?“唯龙独尊”是秦汉之后封建皇帝强权政治的结果。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标题的字面意思是依靠上帝(东汉经学家郑玄说:“上帝者,天之别名也”)杀掉恶龙,这种表达是符合真正的中华传统的。
认清龙在中国的真实面目,能帮助我们在传福音的过程中更好的进入文化,拨开迷雾,从源头破除对龙的偶像崇拜,用真理使古老的中华文化获得新生
虬 有角的小龙
龙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龙生九子之二·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龙生九子之三·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龙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龙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龙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龙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龙生九子之八·负屃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灸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亢龙有悔 龙飞风舞龙战于野 双龙取水
时乘六龙群龙无首 见龙在田 真龙天子
飞龙在天
神龙摆尾
真龙天子 龙飞凤舞 在有关的就是虫了,呵呵.物极必反啊
龙飞凤舞 龙盘虎踞 龙潭虎穴 龙争虎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