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本是唐朝宰相,为何却成西方家喻户晓的神探?

狄仁杰是如何变成一个神探的?
2025-04-03 03:24:4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其实这件事情主要跟一个叫高佩琪的人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是他把狄仁杰带到了西方!相传高罗佩其实是一个荷兰的汉学家,他可以说是十分痴迷于中国文化。当初在他看到以前的《狄公案》时,很快便被其中所描述的狄仁杰的人物形象所深深地吸引。但是他这个人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人,在看过之后他认为故事中所描写的狄仁杰还不够厉害,狄仁杰的故事其实还是可以继续不断完善的。

他认为狄老并非是一个在狄公案中所描写的那样是一个窝在府衙之中拍惊堂木的县官大老爷,相反的是他认为狄仁杰应该是一个类似于神探之类的游走于街巷之中找寻线索,给出答案的东方“福尔摩斯”。所以在高佩罗的不断修饰以及不断完善之下在他的笔下,一个新的狄仁杰诞生了。这个狄仁杰一反常态他有着他自己独特的破案风格,神奇的脑回路,惊人的洞察力,这个狄仁杰不是简单的拘泥于法律条文,而是小心的在法律中变通和证据线索。

在书中,高佩琪为了使西方人读的比较喜欢有加入了很多类似于国外侦探故事的一些元素。可以说除少量案件是建立在《狄公案》的基础之上,剩下的很大部分案件其实都是人家自己编造的!就在这样的改造之下,一个鲜活生灵的与众不同,名侦探形象的狄仁杰开始便跃然于纸上。

书中的他开始不仅仅只是一个官府人员,而是与社会各界人士都有过打交道的,很多人都是他破案的线索。而这本书在国外刚刚出书,就吸引了很多人对他的追捧,“东方福尔摩斯”的阅读俨然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潮流!

回答2:

因为:

1、高罗佩在重庆任职时,曾偶然看过《武则天四大奇案》这本小说,他对小说主角狄仁杰破案的本事佩服不已。

2、将《武则天四大奇案》翻译成英文,然后送到西方出版。

3、发表后在西方文学界发表后再次引起巨大轰动

回答3:

狄仁杰在唐朝以能破案的奇才被皇上封为宰相,他的破案故事传到西方让西方人称赞,用在教课书上,所以西方人称狄仁杰为神探。

回答4:

分两步,第一部,成为神探。

中国从宋朝开始,产生了“公案小说”这一类型,创作者往往需要找一个古代有名的大臣,当做神探。 狄公案,施公案,包公案都是一样。

第二部,让西方家喻户晓。 这就全部因为一个人:高罗佩。 这位通晓中文的荷兰人,自己用英文创作了一系列以狄仁杰为主角的推理小说,在西方很火。

回答5:

这件事说起来还得归功于一个外国人——罗伯特·汉斯·古利克,他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高罗佩。

高罗佩是荷兰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小说家,他对于汉文化十分痴迷,不仅给自己起了中文名,还起了字(忘笑)和号(芝台),并将住所命名为犹忘斋、吟月庵。此外,他还取了张之洞的外孙女水世芳为妻,育有四个中荷混血宝宝,就连结婚照都是Cosplay清朝的服饰...


罗佩在1942年抗战期间,曾避难到重庆,在停留期间,他读到了一本清初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关于这本书的作者和年代已不可考,高罗佩对这本书里的主人公狄仁杰屡破奇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对西方侦探小说和中国公案传奇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后,高罗佩认识到书中所描写的中国古代法官的刑事侦讯本领,无论在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侦破奇案的能力方面,还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素养方面,比起福尔摩斯、格雷警长等现代西洋大侦探来,均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还发现中国公案小说在西方侦探小说问世前,就已在东方盛行了好几百年,而以探案为题材的短篇故事甚至在1000多年前就在中国广为流传,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也早出现于若干个世纪古代中国的舞台上,或被当时的说书人描述得栩栩如生。

于是他用了十余年的时间,了解和考证中国古代的司法、刑律、吏治、行政、军事、外交、工商、教育、文化、宗教、风俗、民情,同时将中国古代公案传奇中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特殊结构与西方侦探小说的悬疑、推理手法巧妙结合起来,写就了《大唐狄公案》一书。

这本书传回中国,启发了后来的许多影视剧,关于狄仁杰断案如神的故事此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甚至有一个叫“狄仁杰审虎”的案子还被放入八达岭长城传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