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型护卫舰的发展沿革

2025-03-28 08:22:2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为了取代老旧的12型利安德级(Lender class)与21型亚玛逊级(Amazon class)护卫舰,皇家海军曾在1970至80年代建造一批22型系列护卫舰;然而由于此型护卫舰吨位较为庞大,造价也跟着水涨船高,无法建造足够的数量来全面替换前述旧型舰艇。为此, 皇家海军在70年代中期就开始规划更新一代的反潜护卫舰, 并在1980年正式展开,项目称为23型。
23型在设计之时,正逢皇家海军规模实力全面衰退,再也无法继续维持以往“全球海军”的格局,其政策正朝向配合北约作战任务、专注欧洲海域与大西洋着眼,所以23型不会成为如12型或21型一般的量产远洋殖民地型廉价护航空母舰艇,而是威胁针对性强的作战舰艇。考量到当年苏联数量惊人的水下兵力,北约欧洲国家海军的主要精力都耗费在反潜,而作为美国以外大西洋最重要北约力量的皇家海军,自然也不例外;所以23型一开始就以反潜为首要任务。23型要拥有足够的战力与续航力,但鉴于22型太昂贵导致产量受限,23型的成本必须受到十分严格的控制,以建造足够的数量来形成有效的反潜兵力。 1981年春,英国提出了23型的参谋计划纲要,并在1981年中获得许可,基本需求包括降低船舰的雷达、声噪讯号,舰体与航行能力设计着重于配合操作拖阵列声纳,并着重远洋续航力,主要任务范围是北大西洋与挪威海域,猎杀从巴伦支海准备进入北大西洋的苏联潜艇。这份计划纲要中确定了23型的推进系统、主机形式、发电机减震减噪措施、舰体声纳、武器系统等 ,采用开创性的复合柴电与燃气涡轮推进系统。
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后,23型吸取了不少战争中的教训,特别强化了消防损管系统以及舰体生存设计 (例如把原本舰体划分的三个消防损管区增为五个);而趁着这次再度修改的机会,皇家海军也进一步强化23型的装备,包括以当时正在开发的垂直发射海狼防空导弹系统GWS.26取代六联装GWS.25,舰首声纳从Type 2016改为音鼓更大、侦测距离更远的Type 2050低频主/被动声纳,追加两门Oerlikon DS-30B 30mm防空机炮,重新招标反舰导弹等。 皇家海军在1984年10月29日签约订购首艘23型型舰(大约在首舰建造合约签署后,舰上的武器系统设计才完全定案),在1986年9月订购第二批3艘,1987年10月打算订购第三批4艘以上,然而到1988年8月只订购了3艘。在 1988年下半,皇家海军打算定购第四批四艘,不过至1989年12月19日只签约购买三艘。在1990年,皇家海军订购第五批六艘,在1992年1月23日先签署三艘的建造合约,其余3艘于1994年11月29日投标,1996年2月28日正式签约,这也是皇家海军订购的最后一批公爵级。
最初皇家海军打算建造23艘公爵级,然而由于适逢冷战结束,最终只建造了16艘,构成了1990年代皇家海军护卫舰/驱逐舰队的骨干。公爵级的首舰诺福克号(HMS Norfolk F-230)于1990年服役,最后一艘则在2002年6月年加入皇家海军。皇家海军并没有急着以公爵级取代原有的22型护卫舰,而是将两者混合编组,做最有效的运用。首艘23型诺福克号造价约1.35449亿英镑,后续各舰平均成本约6000至9600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