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2、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3、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4、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5、玉门关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于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台迷途。
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
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着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干渴得喘着粗气,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
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
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6、元惠宗泪洒关沟路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登上帝位,建国号为明。是时,他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受领攻取元大都(今北京)的重任。
徐达领兵北伐,一路征战,所向披靡,7月27日占领通州、大都城指日可待。元惠宗妥环贴睦尔得此消息,心惊胆战。他先在清宁殿与后妃、太子商议,想避兵北去;然后在端明殿召见群臣,发表主张。大臣们听后意见纷纷,吵闹得端明殿内一片混乱。
宦官伯颜不花放声大哭说:“世祖忽必烈开创的天下,陛下应当死守,怎么能弃呢?”妥环贴睦尔在殿内徘徊一阵,叹了口气说:“时至今日,岂可再当宋朝的徽钦二帝!”他觉得与其被俘,不如逃走,就在这天的黑夜里,他率同后妃、太子和一些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北去。
天刚放亮。皇室车马一行已走在关沟道上。他是很熟悉这条路,只是今日走来,百感交集,不禁连声长叹。元朝定都北京(大都)后,把原旧都和林(今内蒙古自治区正兰旗境内)称为上都。每年四月至九月,皇帝往上都避暑。秋后再回大部,“岁以为常”。“上都避暑频来往,飞鸟犹能识衰龙。”关沟是帝王往返必经之路,于是得到重点开拓,大兴土木,展宽道路,险要路段刻佛像于崖壁,建寺庙于道旁,乞求神灵保佑。
最大的一座是大宝相永明寺,建有花园,帝王下榻的行宫和壮丽的、过街塔。过街塔遗址,便是今天还能见到的“云台”。那时,关沟道上十分热闹,有僧人写诗道:“砾中十里号五里,道上千车联万车。”妥环贴睦尔这回在关口路上逃生,一路凄凄惶惶,触景生情不禁热泪盈眶。想起日日夜夜宫中舞女斗腰肢的生活已成过去,来日未卜,更是痛苦万分。
日正中天,正好走到永明寺过街塔前,这是妥罐贴睦尔登上帝位十周年时赦建的佛塔,本以为如此功德,禅灵能保住江山永固、可是过了甘多年内忧外患不宁的岁月,眼看就国破基摇了。寺院僧人照例赶紧设置祭坛,燃烛焚香。妥欢贴睦尔,无心久留,伫立一会几,就满面愁云的赶忙上路了。日暮时分,车骑登临八达岭山口。在北大红门下,他回身远望那暮霭沉沉的南方,似乎望见了朦胧中的大都,泣不成声,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从此,妥欢贴睦尔与关沟御路永别了。
妥欢贴睦尔北逃,是元朝灭亡的标志。朱无璋称赞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在他死后赐给他一个“顺帝”的称号。
7、成吉思汗夜走黑松林
1213年初秋,成吉思汗挥师南征,率领10万大军进驻乌沙堡。他眼神如火,容颜生光,登上山顶,摘下帽子举在手中,面对祭坛向天祈祷:“长生苍天,赐我胜利吧!现在我要出征,去惩罚金人!”山下万干将上齐声高呼:“天神!成吉思汗!天神!成吉思汗!”呼声震天动地,响彻晴空。成吉思汗面向将士训言:“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角鹰般地突进!与敌对阵。的时候,要像黄雀般节节跃进!要有饥饿的老虎、愤怒的雄狮那种吞噬一切的气概!”众将士慷慨激昂。接着一声令下,骑兵纵队如理弦之箭,滚滚南去。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八达岭。
正当先头骑队即将抵达关岭时,突然队形大乱,人喊马嘶。驰骋而上的后队,不再前行。成吉思汗在远处见此情景,十分惊奇,一不见关山烽烟旌旗,二没见弓努箭镞射击,这殷红鲜,一片惨状。原来是地面上铺满了一层铁,尖厉的铁针刺进马蹄马腿,人仰马翻,倒下时又再次被扎伤后,续马队再迅速奔来……“如此小技,岂能阻挡滚滚铁流!”成吉思汗冷笑一声,一面吩咐救治伤员和马匹,一面令后队上前清理道路,将铁扫下山涧、且扫且行,很快逼近重镇之所居庸关。
居庸关两侧高山夹峙,垒石筑城,雉谍临空,扼守要道。更有甚者,关城大门早已用铁水浇铸,真是固若金汤。成吉思汗令前锋试探进攻,只见城上雄旗挥动,金鼓齐鸣,箭镞如飞蝗,雷石似雨点。三番五次发动强攻,均无成效。成吉思汗大军困在关北山谷,一连数日,攻城不下,进退两难。眼看军粮草料消耗殆尽,难以再支撑下去。成吉思汗长叹:“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岂能断送于此?”
这时,帐下扎八几求见,献过关之计。扎八几说:“几日探查,寻得小路一条,两旁松林茂密,只容单骑行走、由此迂回穿插,一夜之间,可绕到居庸关背后。”成吉思汗听罢,喜出望外,依计而行。傍晚,一面指使军队轮番佯攻居庸关:一面由成吉思汗率领轻骑,人御枚(在口中横御之物,防止说话),马戴嚼(横放在牲口嘴里的小铁链),直奔黑松林而去。
黎明时分,居庸关背面的南口城下,金鼓之声大作,杀声骤起。成吉思汗骑队如神兵天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破城池。镇守南口城的金军将士,正在酣睡之中,还没弄清事情缘由,就当了俘虏。接着,成吉思汗北取居庸,南占中都(今北京),终成大业。
8、跑马长城界
秦始皇把胡人打跑以后,为了阻挡胡人兴兵复仇,提出在与胡人交界的地方,修一座坚固的长城。他的建议,博得了许多大臣的赞赏。并一致认为,应先从东北的辽中开始,因为那里一面临海,还是一个战略要地。从那儿开始,在胡人恢复往日的气势以前,完全可以把长城修完。
那么,到底修到哪呢?秦始皇主张将统一的六国全部用长城围上。许多大臣表示:如果把六国全部围上,长城总长可达几万里,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修完。这样一来,人力物力消耗太大,有可能造成人亡国空。所以,大臣们建议,还是短一点好。
但是,不管大臣怎样反对,秦始皇还是极力主张用长城围住六国。他越是极力主张,大臣们就越是极力反对。秦始皇扬头想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提议,跑马划长城界。让一个将官,骑一匹快马,人马饱食之后,人不下马,马不停蹄,由山海关起跑,经由六国边界,能跑几天算几天,跑出多远修多远。
众大臣一想,这还可以。纵然是追风赶月的千里马,跑上两三天,也就是两三千里。所以,他们点头答应谁想到,秦始皇又提出一个条件:沿全国边界,不论山峰还是平地,每三百里修一行营,跑马者从行营中跑过,以壮人马之威。众大臣不知其中用意,也都同意了。
文武百官退下以后,秦始皇把心腹之人找来,如此这般地吩咐几句,他们便分头行事去了。
跑马这天,只见一员将官,顶白盔,骑白马,穿白袍,挂白甲。他从第一座行营中飞出,走平地,越高山,半天多时间,冲到第二座行营。冲出二座行营,直奔三座行营。四座、五座……六天多时间,冲过十座行营。
秦始皇接到探马的传报:跑马者已冲过十座行营。
这些大臣很纳闷,这马怎么这样能跑啊,六天多了,还跑啊。
又有五六天功夫,探马又报,跑马者已冲过二十座行营。大臣更奇怪了,怎么,这马还跑哪?这是什么人?骑的是什么马?十多天了,俄不死也该累死了。想必是仙人骑神马?
又过六天多,探马又报,跑马者再次冲过十座行营。
这回大臣都明白了,就是神仙也不行吗。你瞅我,我瞅你,是不是秦始皇从中搞鬼了?
探马接连传报,跑马者冲过四十座行营。秦始皇这个高兴呀,就甭说了,可是,有的大臣鼻子都气歪了。
白袍将还在骑马飞跑着。战马跑到嘉峪关的时候,只见白袍将猛抽白马几鞭,白马口鼻流水,一个大翻个倒在地上。白袍将也从马上掉了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一匹马怎么一气跑了一万多里?原来,这是秦始皇用的计。为了达到长城围六国的目的,他提出每三百里设一行营,他派心腹之八,每座行营都备一匹白马,一员白袍将。第一座行营的白袍将到第二座,第二座的预备人马接着跑出,看上去如同一个人一样。就这样,一共传了四十多座行营。
那为什么到嘉峪关人落马倒呢?原来,驻嘉峪关行营有个姓赵的将官,对秦始皇这种做法极为不满。他认为,长城修到嘉峪关,就可以阻挡胡人的进犯,何必要修那么长呢?太劳民伤财了。所以,他见前营快马一到,让俄了几天的战马一个劲的喝水。他上马以后,猛打战马两鞭,战马一机灵,紧跑几步,呛水倒在地上。
秦始皇听说马倒嘉峪关,很不高兴。但是,按照他事先的话,长城只得修到嘉峪关了。
《长城》由张艺谋执导,并集结了包括马特·达蒙在内的豪华卡司阵容,影片讲述了一支精英团队在长城这一标志性建筑中英勇捍卫人类文明的故事。《长城》不仅是张艺谋制作的首部英文电影,也是目前为止在中国内地拍摄过的体量最大的影片,在《长城》的故事中,中国人建造的长城除阻挡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外,还将承担起抵御超自然力量的任务。
影片《长城》汇集了马特·达蒙、景甜、佩德罗·帕斯卡、威廉·达福、刘德华、张涵予、鹿晗、彭于晏、林更新、郑恺、黄轩、陈学冬、王俊凯等豪华演员阵容。《长城》于今年12月16日在中国公映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戚继光建烽火台
明朝的时候,关外的敌人经常骚扰边关,许多士兵在长城上风餐露宿,常年的风吹雨打时很多士兵患了疾病。戚继光见状,命人修建了烽火台,这样监守长城的士兵可以在烽火台里躲避寒冷。几百年后的抗日战争,烽火台又用做传递消息的工具,这可能连戚继光本人都没有想到,他建的烽火台能够一举两得。
东米仓,西米仓
在八达岭上往南看,有两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状。东边的那座山,叫东米仓,西边的那座叫西米仓。修长城时,民工们要吃饭,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粮食。那时侯征集全国粮食,都往这里送,送的少了,不够用,送的多了,日晒雨淋都霉烂了。尽管不断地送,可还是供不上民工们吃。民工们吃不饱,还得干重活,因此连饿带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上天王母娘娘,很体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达岭堆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两座米山。好家伙,两座山的粮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从此全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往这里送粮了,修长城的民工们也不再挨饿了。一直到把长城修完,这两座山也没见减低。据说,就是打那时侯流传下来,男人在外做活,妇女在家管吃饭,因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饭的。
西麻草
八达岭有一种草,叫西麻草。这种草有毒,人碰着它,就象蝎子蜇一样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长在八达岭长城外,替边防人员放哨,对保卫八达岭还很有功劳哩。
传说,大边(长城)修好以后,在关口地方都设重兵把守。八达岭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了,从修好那天起,一直没有断过驻兵。长城上不是都有楼子吗?那楼子叫敌楼,站岗放哨人员就在那里头。当官的经常提着鞭子查哨,发现哪个敌楼的哨兵睡着了,就是一顿马鞭。 他们更怕的是自己睡着了,敌人摸上来还不知道,要是那样,不仅是挨打,还有杀头之罪哩!因此,他们一到岗哨上来,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爷呀,保佑着,千万别让我睡着。敌人来了,跟我打声招呼,让我知道。”也别说,他们的哀告玉帝还真知道了。玉帝体会边防人员的苦处,便想了一个办法,派草神带上西麻草籽,撒在长城外。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入侵的敌人一碰到这种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员听见有人喊叫,机灵就醒了。从此,再也不会因站岗失误而被杀头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们对西麻草也更加保护。
长城上的“人鬼情未了”
长城上的一对龙凤石雕,承受风吹雨打与守城将士血汗渗透,最终幻化为一男一女:龙和凤。凤告诉龙,因为不在一界,他们难续情缘,须经过数次生死轮回,直到龙在长城上找到象征金、木、水、火、土的五种颜色的玉佩,他们才能真正相聚。
悠悠岁月,漫漫征程。长城崛起于烽火狼烟、地方割据的春秋时代,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兴衰演变,龙化身为兼并六国、统一华夏的秦始皇。为北御匈奴,永保大秦帝国的万世基业,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运用了全国大部分的青壮男丁。大量的劳工冻饿累死。秦始皇与凤化身而成的孟姜女在长城相遇,孟姜女诘问秦始皇:“你修了长城,可失了民心,谁来保护你的王朝千秋万代?”。秦始皇察觉她就是凤,但孟姜女已跳海殉夫;秦始皇痛悔莫及,只从海水中找到了凤留下的象征水的玉佩。
长城起伏盘旋,纵横飞舞,延绵万里,它的一砖一石一关一城都是古代人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晶,是血汗与智慧的凝结。龙化身为的长城督造,在修建最险要的“鹰飞倒仰十八蹬”时,屡建屡塌。百般无奈,寻找童贞女子祭城。凤化身为村姑九莲自愿献身。为建长城,龙与凤再次生离死别。龙在九莲献祭的长城墙基下得到了象征土的玉佩。
之后,龙化身为边关守将,统率部下浴血奋战,击退了匈奴的一次次进攻;又化身为波斯商人,风尘仆仆,沿丝绸之路前往中原经商。但每一次都与凤生离死别,或擦肩而过,演绎了一部发生在长城上的“人鬼情未了”的爱情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戚继光建烽火台
明朝的时候,关外的敌人经常骚扰边关,许多士兵在长城上风餐露宿,常年的风吹雨打时很多士兵患了疾病。戚继光见状,命人修建了烽火台,这样监守长城的士兵可以在烽火台里躲避寒冷。几百年后的抗日战争,烽火台又用做传递消息的工具,这可能连戚继光本人都没有想到,他建的烽火台能够一举两得。
东米仓,西米仓
在八达岭上往南看,有两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状。东边的那座山,叫东米仓,西边的那座叫西米仓。修长城时,民工们要吃饭,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粮食。那时侯征集全国粮食,都往这里送,送的少了,不够用,送的多了,日晒雨淋都霉烂了。尽管不断地送,可还是供不上民工们吃。民工们吃不饱,还得干重活,因此连饿带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上天王母娘娘,很体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达岭堆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两座米山。好家伙,两座山的粮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从此全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往这里送粮了,修长城的民工们也不再挨饿了。一直到把长城修完,这两座山也没见减低。据说,就是打那时侯流传下来,男人在外做活,妇女在家管吃饭,因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饭的。
西麻草
八达岭有一种草,叫西麻草。这种草有毒,人碰着它,就象蝎子蜇一样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长在八达岭长城外,替边防人员放哨,对保卫八达岭还很有功劳哩。
传说,大边(长城)修好以后,在关口地方都设重兵把守。八达岭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了,从修好那天起,一直没有断过驻兵。长城上不是都有楼子吗?那楼子叫敌楼,站岗放哨人员就在那里头。当官的经常提着鞭子查哨,发现哪个敌楼的哨兵睡着了,就是一顿马鞭。 他们更怕的是自己睡着了,敌人摸上来还不知道,要是那样,不仅是挨打,还有杀头之罪哩!因此,他们一到岗哨上来,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爷呀,保佑着,千万别让我睡着。敌人来了,跟我打声招呼,让我知道。”也别说,他们的哀告玉帝还真知道了。玉帝体会边防人员的苦处,便想了一个办法,派草神带上西麻草籽,撒在长城外。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入侵的敌人一碰到这种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员听见有人喊叫,机灵就醒了。从此,再也不会因站岗失误而被杀头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们对西麻草也更加保护。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戚继光建烽火台
明朝的时候,关外的敌人经常骚扰边关,许多士兵在长城上风餐露宿,常年的风吹雨打时很多士兵患了疾病。戚继光见状,命人修建了烽火台,这样监守长城的士兵可以在烽火台里躲避寒冷。几百年后的抗日战争,烽火台又用做传递消息的工具,这可能连戚继光本人都没有想到,他建的烽火台能够一举两得。
东米仓,西米仓
在八达岭上往南看,有两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状。东边的那座山,叫东米仓,西边的那座叫西米仓。修长城时,民工们要吃饭,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粮食。那时侯征集全国粮食,都往这里送,送的少了,不够用,送的多了,日晒雨淋都霉烂了。尽管不断地送,可还是供不上民工们吃。民工们吃不饱,还得干重活,因此连饿带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上天王母娘娘,很体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达岭堆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两座米山。好家伙,两座山的粮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从此全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往这里送粮了,修长城的民工们也不再挨饿了。一直到把长城修完,这两座山也没见减低。据说,就是打那时侯流传下来,男人在外做活,妇女在家管吃饭,因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饭的。
西麻草
八达岭有一种草,叫西麻草。这种草有毒,人碰着它,就象蝎子蜇一样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长在八达岭长城外,替边防人员放哨,对保卫八达岭还很有功劳哩。
传说,大边(长城)修好以后,在关口地方都设重兵把守。八达岭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了,从修好那天起,一直没有断过驻兵。长城上不是都有楼子吗?那楼子叫敌楼,站岗放哨人员就在那里头。当官的经常提着鞭子查哨,发现哪个敌楼的哨兵睡着了,就是一顿马鞭。 他们更怕的是自己睡着了,敌人摸上来还不知道,要是那样,不仅是挨打,还有杀头之罪哩!因此,他们一到岗哨上来,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爷呀,保佑着,千万别让我睡着。敌人来了,跟我打声招呼,让我知道。”也别说,他们的哀告玉帝还真知道了。玉帝体会边防人员的苦处,便想了一个办法,派草神带上西麻草籽,撒在长城外。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入侵的敌人一碰到这种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员听见有人喊叫,机灵就醒了。从此,再也不会因站岗失误而被杀头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们对西麻草也更加保护。
长城上的“人鬼情未了”
长城上的一对龙凤石雕,承受风吹雨打与守城将士血汗渗透,最终幻化为一男一女:龙和凤。凤告诉龙,因为不在一界,他们难续情缘,须经过数次生死轮回,直到龙在长城上找到象征金、木、水、火、土的五种颜色的玉佩,他们才能真正相聚。
悠悠岁月,漫漫征程。长城崛起于烽火狼烟、地方割据的春秋时代,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兴衰演变,龙化身为兼并六国、统一华夏的秦始皇。为北御匈奴,永保大秦帝国的万世基业,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运用了全国大部分的青壮男丁。大量的劳工冻饿累死。秦始皇与凤化身而成的孟姜女在长城相遇,孟姜女诘问秦始皇:“你修了长城,可失了民心,谁来保护你的王朝千秋万代?”。秦始皇察觉她就是凤,但孟姜女已跳海殉夫;秦始皇痛悔莫及,只从海水中找到了凤留下的象征水的玉佩。
长城起伏盘旋,纵横飞舞,延绵万里,它的一砖一石一关一城都是古代人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晶,是血汗与智慧的凝结。龙化身为的长城督造,在修建最险要的“鹰飞倒仰十八蹬”时,屡建屡塌。百般无奈,寻找童贞女子祭城。凤化身为村姑九莲自愿献身。为建长城,龙与凤再次生离死别。龙在九莲献祭的长城墙基下得到了象征土的玉佩。
之后,龙化身为边关守将,统率部下浴血奋战,击退了匈奴的一次次进攻;又化身为波斯商人,风尘仆仆,沿丝绸之路前往中原经商。但每一次都与凤生离死别,或擦肩而过,演绎了一部发生在长城上的“人鬼情未了”的爱情故事。
3、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