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们从小学习的历史课本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篇幅。我们都知道,在战国时期各国群雄争霸,其他六国逐渐湮灭于历史洪流而唯独秦国能够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便是很大程度得益于秦孝公重用商鞅,并且共同进行了当时惊世骇俗的商鞅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的结果有目共睹,秦国逐渐变得强大从而达到可以雄踞天下的地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但是在当时多国纷争的局面和处境中,无论是原本比秦国弱小还是强大的国家都逐渐湮灭了。那么当时既然秦国的商鞅变法名声大噪,其他六国为什么不效仿呢?其实根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并不只有秦一国实行了变法,但只有秦大获成功。其他六国各国国情不同,社会文化差异较大,不可能完全照搬商鞅变法,只能寻求更加符合其国家内涵的方法,那么他们是为什么在商鞅变法大获成功的背景下还仍然走向了湮灭?
一 秦国商鞅变法
特殊背景
战国时代形成了极其惨烈的群雄竞争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各诸侯国纷纷想方设法进行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和变法运动来增强自身的实力,甩掉其他的国家。最先提出改革的是魏国,后面的国家被变法的优势和好处所吸引,也争相学习。
秦国当时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秦孝公决心想方设法发展国家。后来商鞅由魏国来到秦国,以"强国之术"驳倒了遭秦国旧贵族激烈反对的保守派。据司马迁记载,商鞅得到了秦孝公极大的赏识。
商鞅变法
变法内容
政治方面,商鞅变法主张打击并减少皇室贵族的干预和限制,为秦国制定崭新的法制。秦国同时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制、健全社会法制等方法对政治有多发展。
商鞅变法—徙木立信
在经济方面,秦国在商鞅变法期间注重农业发展酌情按捺了商业发展,为秦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创造了极大的优势。军事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农战结合。商鞅变法的军事内容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而且还提高了人民为国奋战的积极性。
社会组织和风俗方面,实行改革户籍、分户分家政策,这样的做法限制了父权大家庭,激发了小家庭的发展和独立意识。
商鞅变法在秦国大获成功,促使秦国在群雄争霸的乱世里脱颖而出的原因肯定是全方面的而非某一个特定因素就能决定的,我们可以简单的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来概括。
首先是天时。我们都知道,秦国建国在当时的七国当中属于较晚的一批。这样一来环境和生存的恶劣处以及宗法制的传统没有在秦国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系统,这样的好处就是秦国的贵族世家对国家的影响和限制没有在其他国家那么难以撼动。秦人在决定下一任国君的时候,不是在宗法制的控制下选择嫡长子,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品性和优劣来进行选拔。
这样的历史环境决定了秦国没有强大到足够可以跟皇室制衡或者平起平坐的贵族世家,相对来说秦国就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实现中央集权的统治目标。而跟秦国相比,其他国家来自环境的变法阻力就大很多了。其他国家也相应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自己的变法尝试,但是变法不彻底等结果也是贵族势力过大的表现。
其次是人和因素,商鞅自魏来秦,除了其个人的才华和本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才是商鞅能够在秦国大显身手的重要原因。在商鞅变法进行的20多年间,其军事内容中的军公爵制的实行在秦国极大的激发了秦军的斗志和底层民众的潜力。
秦国军队
反观同时期其他的国家,都存在着宗室贵族分管军事大权的现象,这样一来就算他们想要同样的实行军公爵制,国情决定了他们的改革也会非常的艰难和不彻底。
最后是地利因素,我们都知道秦国地处西方,本身的农业生产和气候条件都比较好。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各国实力的最主要来源其实是他们各自的农业实力。商鞅就深知并且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包括经济方面的重农抑商等政策,都大力的促进了秦国的农业发展,从而综合国力得到了基本的支持。这一点也是其他地理位置不够好的国家可遇而不可求的。
战国七雄地图
魏国"李悝变法"
其实在晋国深厚的法治传统基础上,三晋国家开社会变革之先路,率先于战国前期开始变法图强,其中变法活动最为成功的是魏文侯时代的魏国。魏国"李悝变法"的大见成效有力促动了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
魏国新政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发展经济、加强法治,同时主张任用贤才,前种理念是晋法家思想滥觞,后种理念出自传统儒家思想。魏文侯通过变法活动而实现的新政使魏国社会的发展在战国初期位列他国之前。李悝是魏文侯之相,也是变法活动的实际主持者,所以这次变法也被称为"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
经济改革是"李悝变法"的基石,其具体政策和措施就是"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粮食产量,平抑粮食价格,维护社会安定。
李悝经济改革在当时非常成功。根据《荀子》对"魏氏之武卒"的记述,魏国士兵装备一流、待遇优厚,从而保证了军队战斗力。不过,李悝经济改革并未触及经济制度,而是在吸收各国成功经验基础上调整魏国经济政策,加大执行力度,并注重改进其持久性。
"李悝变法"政治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合理用人和法制方面。这两方面的改革既不会触及根本政治制度,又能很快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产生效能。毫无疑问,在政治改革方面,李悝制定的《法经》影响更为深远,也更为后世所重。
但是魏国的这次变法,由于本身的贵族世家牵扯和限制过多、现实跟不上美好愿望等原因,导致其变法并不彻底。魏国由于此次变法而在战国初期站稳脚跟并位列七国前列,但是后期的发展跟不上各国的竞争速度,并且其变法过程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至此魏国变法与商鞅变法比起来不够彻底和完善,并没有使魏国的政治发生根本转变。
楚国"吴起变法"
在魏文侯时代,吴起是最受重用的将领。不过,到了魏武侯时代,吴起因为遭受政敌离间而失势,不得不离开魏国。吴起离开魏国后径直到达楚国。在对周礼文化的积淀方面,楚国显然不及中原国家深厚。但是,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国,楚国早就形成了势力强大的贵族世家和贵族集团,它们是这个国家的既得利益者。
针对这样的基本国情,吴起直奔核心问题,把变法的主要方面放在政治领域,将变革的主要目标放在废除旧贵族特权上面,以使楚国集中力量发展军备,应对诸侯挑战。
吴起的变法之举完全集中在军事和政治领域,而在经济领域基本没有措施。所以,"吴起变法"虽然极大削弱了社会上层贵族的私利,但却并没有使社会中下层获得实际利益。
吴起变法
这样一来,一到楚悼王去世,"吴起变法"马上遇阻,吴起本人遭到"宗室大臣"围攻,身死而法亡,变法也就宣告夭折了。
各国变法对比分析
共同之处
其一,战国前期这三场变法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不仅决定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也在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上直接影响了秦汉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其二,这三场变法活动发生在战国前期,这使它们具有了几近相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当时各国都遭遇了相似的社会矛盾,产生了相近的社会问题,需要以基本相同的变法思路和措施加以应对。
其三,主导这三场变法活动的都是晋地人士,他们都有魏国从政的经历。李悝和吴起还是同事,共同经历过同一场变法活动。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进行变法,确实是晋国变法传统的自然延伸,而以李悝、吴起和商鞅为代表的变法人士的相继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四,这三场变法活动都是在位君主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这一共同特点既与君主制的政治制度有关,也与这些君主在位时各国面临的几近相同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问题有关。
不同之处
其一,主导不同变法活动的各国政治家尽管联系紧密,但毕竟是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政治能力。这些不同,导致这些政治家主导的变法活动在进程、范围、力度等方面明显不同。
其二,不同国家的文化因素和社会传承从根本上决定了变法活动的成败和影响力。"商鞅变法"的成功之处是同时进行经济和政治变革,这虽然使传统保守的上层旧贵族一时间难以接受,却从根本上激发了秦国中下层社会的活力,让秦国多数人受益。到后来,秦国人普遍不能接受的只是商鞅这个人,而不是"商君之法"。商君可以被消灭,"商君之法"却被长期保持,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必要保障。
秦国一统天下
其三,历史地来看战国前期著名的社会变革活动,变法活动不同的成败程度,或者与其进行的时间长短有关联。战国时期各国都为了其自身的发展而尝试着做出很多的改变或者说变法,但是不可能每个国家都跟秦国一样用着长达20多年的时间和足够包容的国情来支持商鞅变法的执行,因此其他六国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商鞅的变法流程和时长。
结语: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各自的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社会风俗等都有着天壤之别。除了秦国之外的其他六国,不能完全照搬商鞅变法的内容,但其为了自身发展而做出的尝试又都因没有进行彻底的政治变革、绕过旧体制障碍、皇家世族的顽固阻碍等原因宣告失败,至此六国走向湮灭,唯独秦国昂首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