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的女儿称为格格。
“格格”一词,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 关于清代,清代的格格,不是公主。凡是尊贵人家的小姐,都称格格。 亲王的女儿,称多罗格格,郡王的女儿,称固山格格。皇帝的女儿,称和硕格格,也称和硕公主。最尊贵的公主,称为固伦和硕公主。
清朝贵族女子等级
第一级 固伦公主 皇后所生之女 固伦满语为天下
第二级 和硕公主 皇妃所生之女 和硕满语为地方
第三级 和硕格格 亲王之女 汉语为郡主
第四级 多罗格格 郡王及世子之女 汉语为县主
第五级 多罗格格 贝勒之女 汉语为郡君
第六级 固山格格 贝子之女 汉语为县君
第七级 格格 公之女 汉语为乡君
第八级 统称为宗室女
格格就是大臣家女儿的统称, 丞相是大臣,他的女儿就是格格。
丞相的女儿要参加选秀的
清朝宫廷选美,即所谓秀女,首先必须是血统纯洁的官员的女子,以保持满洲贵族的尊严和特权。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
清朝分为八旗,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 旗。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而在挑选宫女时,就明确地说“引见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说,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丞相的地位这么高,他的女儿当然要参加选秀。
清朝从没设过宰相一职。所谓的大学士并不都是“宰相”,真正的行使宰相职能的只有进上书房议政的才是,如康熙期间的熊赐履(熊东园)高士奇、明珠、索额图以及后来的张廷玉、纳亲、鄂比图,再就是后来的总理大臣,他们才是真正的“宰相”。
清朝皇室女子爵位: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其他的官员的女儿倒是没听过有专门的叫法
1、清朝没有宰相一说,类似于宰相职位的先是“上书房大臣”“军机处领班大臣”“内阁总理大臣”。
2、“格格”一说仅针对宗室,官员之女无封号,称呼也只是“小姐”。
3、官员之女,上至军机大臣、下至不入流,都应该参加选秀,但是仅限于旗人,包括满蒙旗人和汉军旗人,没有入旗的汉人无资格参加。
第一、清朝是没有宰相的(虽然有实际上行使也相权的大学士和军机大臣)
第二、即使是贵为宰相(或者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女儿,除非是特别受宠的、一出生就受到特别的宠幸,否则最多也就是个大小姐,只有在嫁人以后获得诰命!
还有只要其本身是旗人,不管其父亲是宰相还是什么人,都是需要参加选秀的!
清朝没有宰相,雍正之前内阁大学士领上书房行走就相当于宰相,雍正设军机处后军机大臣就相当于宰相。宰相女儿没有特别的称呼。只要没有入旗籍是不用参加选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