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与汉武帝在位时共同的做法有

2025-04-01 19:03:3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87年),是西汉王朝的第6个皇帝。在位50多年,堪称有汉一代颇具雄才大略的君主,历史上把“秦皇汉武”并列确有道理,因为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在许多方面很像秦始皇:秦始皇遣大将蒙恬发兵30万打匈奴,长驱匈奴700里,汉武帝则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3次发动对匈奴大规模战争,基本打垮了匈奴;秦始皇废藩置县,立严刑峻法,以残酷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则以“推恩令”削藩,任用酷吏抑制豪强和镇压反抗,动辄诛杀夷族,血流成河;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强权控制思想文化,汉武帝则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破有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成延续数千年的文化专制主义;秦始皇穷奢极欲,建阿房宫,筑郦山墓,耗费无数,汉武帝也是荒*享乐,劳民伤财,他在秦代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基础上大肆扩建,占地达300余里,内有连绵的亭台楼阁和人工湖泊,蓄养着大批宫女歌优,直至武帝晚年,上林苑的土木工程都没有间断过;秦始皇招神弄鬼,祭祀封禅,派数千童男童女出海寻长生不老之药,汉武帝于此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他建明堂,垒高坛,树“泰一”尊神,大搞顶礼膜拜,并且靡费巨资,步秦皇后尘,多次封禅出游,令大批人入海求蓬莱真神。为了通神求仙,他听信方士之言,把宫廷被服都弄成怪模怪样,还造30丈高的铜柱仙人掌,用以搜集甘露,和玉屑饮之,以为可以长生不老。迷信加多疑的武帝,最终酿成“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和卫皇后,受诛连者数万人。对这些荒诞胡闹之举,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不少隐讽性的记载。 秦朝通过多年战争,实现统一,接着秦始皇继续他的大作为,国力已是强弩之末。横征暴敛和繁重徭役的结果,是人民揭竿而起,秦王朝二世而亡。汉朝建立后,前几个皇帝吸取秦朝的教训,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70多年的积累,到刘彻即位时,国库丰盈,国力进入全盛,这是武帝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条件。可是积累架不住连年征战和肆意挥霍,过了20来年,国库即告空虚。武帝用亲信桑弘羊执掌全国财政,将盐铁实行垄断专卖,并出卖官职爵位、允许以钱赎罪。这样做使吏制进一步腐败。于是又建刺史制度,派专门对朝廷负责的刺史去巡回监察高级官员和地方势力,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广大贫苦农民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压榨,于武帝统治的中后期接连爆发起义,且愈演愈烈。在朝廷高层,由于皇帝依靠内臣近侍,集大权于一身,凭随意喜怒,即对大臣或擢或杀,政治秩序已十分不正常。文帝时期,汉朝就废除了“诽谤罪”、“妖言罪”,可到了武帝时期,这些罪名又盛行起来,甚至发展到了“腹诽罪”。大司农颜异对币制改革有意见,不敢说,只是嘴唇动了动,就被认为是“腹诽”(即肚子里不满)而处死。甚至首辅宰相因武帝一怒丢了性命的也有好几位,这在汉代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到了武帝晚年,汉王朝上下已经怨声载道、危机四伏。
  那么,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资治通鉴》语)的原因又在哪里呢?很重要的一条,是他最后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悬崖勒马,调整了政策。公元前89年(武帝去世前两年),桑弘羊等人上奏建议派士卒到西域轮台去屯垦戍边,对此武帝下诏说:“前有司奏欲盖民赋三十(每口增加30钱税收),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奏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烽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盖西乎!”“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因养马而免徭赋),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轮台罪己诏”。至此汉朝的统治方针发生转变,回到了与民休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从而避免了像秦朝那样迅速败亡的结局。
  与秦始皇至死拒绝认错的为政态度不同,汉武帝后来能够“罪己”,及时转弯,在千秋青史上留下了较好的名声。而他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秦朝亡国的前车之鉴不远。后人常把“轮台罪己诏”说成是中国皇帝第一个正式的自我批评文件,其实执政者“罪己”的政治传统在中国存在得还要早。《左传·庄公十一年》记载:“禹汤罪己,其兴也勃;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只是当时的历史文献没有像汉代那么丰富、详尽地留传下来,因此说汉武帝是第一个正式下“罪己诏”的皇帝也不算错。后来这个传统一直被沿用。每当皇帝犯了祸国殃民的大错误,往往会下一道“罪己诏”,公开检讨,以表示与民更始。虽然,正如苏轼所言,执政者“罪己”的目的是为了“收人心”,但这仍不失为是一种在政治上比较高明的做法。试想,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不管做了何等错事,也是万岁、万万岁,而臣子们则以歌功颂德、文过饰非为邀宠进身之阶,这是常态。如果君主能够反其常态而“罪己”,说明起码他认识到了两点,一是无论当朝的舆论如何被掌控,百姓心中总有一杆秤;二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即便天子也须得道,考虑民意,不可过分胡来。这应当被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值得肯定的东西。 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

相同(似)之处:1,他们都是封建皇帝,都是汉族皇帝!(这是最浅显的相同之处)
2,他们的经历和由此养成的性格!通过史料,我们可以得知,他们两个都是少年登基!(虽然赢政小时候是称王,总之都是少年时期就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秦始皇13岁即王位,汉武帝16岁登基!而且他们或做王或做皇帝的初期都是没有实权,在政治上受人制约的!最后都是通过自己,铲除了自己面前的障碍(一个是吕不韦,一个是窦氏一族)这就使他们养成了一种叛逆、火暴、多疑、刚毅、果敢的性格,崇尚武力,喜欢实行强权政治!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欲望非常强烈,所以他们经常发动战争,以武力征服他们想征服的东西!

3:他们都重农抑商!保证了当时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根本的经济发展!

4:从总的成就方面来说!政治上,都形成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完善了郡县制度,为今后国家的政治行政单位奠定了基础!创立了一套政治行政机构的制度,使后世得以沿用!军事上,都成就了非凡的武功!为中国的统一和版图雏形,添上了一笔!通过他们的连年战争,从客观上,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为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贡献!经济上,都颁布了一系列,规范“经济市场”的政策(当然那时候是没市场这个概念的,所以我打了引号!)统一了货币形式!思想方面:都只采纳一种思想理念作为根本治国的思想!(秦国为法家思想,汉朝为儒家思想)

5,再从他们对于历史的历史局限性上讲:他们都好大喜功,连年战争,曾一度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滥用民力!刚愎自用,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言,不善于采纳贤臣的劝勉,不善于纳谏!对于皇权的渴望,不免大开杀戒,实行了“恐怖高压”政策!

6:再总结一条,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他们两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的君主!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功大于过,也是经常被人拿来比较的“千古一帝”!

再来说不同之处!

1:我个人认为刘彻和赢政最大的一个不同点,也是我最为欣赏汉武帝的一点,就是刘彻最后能客观的,诚恳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和弥补他的过错!最好的例子就是刘彻晚年颁布了“轮台罪己诏”来反省自己,敢于在天下臣民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这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我也甚至可以说,这种行为也是整个中国封建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
相反的,赢政直到死时,仍在滥用民力,建造他的坟墓和宫殿!

2:在政治上,汉武帝首创推恩令,并且实行的是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而秦始皇只是单纯的郡县制!
3,在经济上,虽然汉武帝也曾因征讨匈奴大量抽调壮丁,大大加重军费的开支,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但他只是某一个时期的,也就是说,在不对匈奴用兵的时候,他还是懂得用”休养生息“的养民政策的,并且积极的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实行“代田法”!积极恢复经济!而赢政,他只一味的征用民力,而不知道养民!无休止的重徭重役!

4: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虽然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但是他并没有扼杀其他思想存在和交流的可能!他只是把儒家思想作为一中主流思想,一种正统思想,而不像赢政那样,实行愚民政策:“焚书坑儒”,有人说他坑的大多是“方士”,但是无论只能样,他这个血腥的高压政策,无疑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是巨大的 !

5:汉武帝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来源和准则制度!秦始皇好象在这方面,落后与刘彻一筹,没有把选拔人才的方法,明文规定下来形成一种定制!对于后世的影响来说,汉武帝在这个方面是领先一步了!

6:就是在身后事和储君的安排上!客观的说,这也跟双方死亡的过程差异有关,秦始皇是在沙丘突然暴毙,还没来得及交代身后事!所以导致兄弟相残,还让赵高进一步进入秦朝权力的中心,为最后秦朝的灭亡加上了一道“催命符”!汉武帝,则是通过一场“杀母留子”的残酷但比较英明的做法,明确交代了身后事,巩固了大汉王权,为他儿子刘弗陵顺利登基和掌权排除了当年困扰他自己多年的外戚干政的隐患。

回答2:

发动大规模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