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网址上有很多字,也是问这个问题的: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ii64KrGOAEiG3zKRmNKxv0L_mBZmNPm0EYsBrdybPAjC5P2glzMVANKu_a34jXOGRzoDpZbg7K2XrWaLH8M2K
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情,这个国情是和他国所不一样的,所以使得他国好的经验在我国,由于国情的不一样,所以在我国就行不通。例如养鱼,在淡水中可以养淡水鱼,但是用海水就养不了淡水鱼了。
二,面对面的交流有一个词叫做气质,气场,假如是网络互动,就感觉不到气场了
面对面互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http://news.163.com/11/1025/07/7H6OPDRQ00014AED.html
把这里的群众改成对方就行
网络互动在人际关系交往中的作用
互联网对人际交往的作用分析 1
互联网对人际交往的作用分析 2
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 3
互联网对个人的影响 3
1.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3
2. 张扬人的个性 5
3. 人际疏离的作用 5
4. 网络社交成瘾 6
作为新的社交群体的影响 7
1. 网络民主与“网络和谐时代” 7
2. 网络交往中的从众现象及意见领袖的形成 8
参考资料 10
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
近十年以来,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大地上也出现很多影响深远的新变化。从九十年代末痞子蔡、安妮宝贝等第一批网络作家兴起开始,到现在各大网站有规模有组织的雇佣写手、以商业化机制推出作品,网络文学已经成了一种相对成熟而极富有生命力的新兴文体;十年以前,一个会用msn的家庭妇女都值得报纸大书特书,而如今,我70多岁的外公都整天忙活着在QQ上偷菜、在论坛上发帖。
网络交往中人际交往方式的主要工具有电子邮件、公共网络交流平台、网络聊天工具三类。在网络时代以前,我们与远方的联系方式主要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手段。电话往往会产生较为昂贵的资费,而通信的即时性又比较差。电子邮件比起写信来速度更快、更加方便即时;而如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兼具面对面交流的即时性特点和书写的条理性特点,并且具有丰富的多媒体载体。前两种通信方式主要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目前正风靡全球的公共网络交流平台(如facebook、微博、人人网)则极大的推广了网络交往方式和流行动态,并且为网民意见群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另外,网络通信大大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成本,使人际交流更为便捷,故而在人群中迅速普及开来。
正是由于网络交际工具所具备的这些新特点,互联网深深的影响着交往方式和人群的心理与行为。
互联网对个人的影响
1.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互联网能够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拓宽沟通的渠道,促进人际交往的新方式的产生。以前一些由于地域阻隔难以相识,或是由于性格原因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成为朋友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虚拟外衣的保护和支持下找到新朋友,极大的满足了人对社会交往的需求。而由于网络交友的目的比较单纯,我们能够更加迅速的获得友谊。互联网的特性给人一种相对安全、隐秘的感觉,使人在拥挤、无法保障隐私的现代城市的个人空间得到较好的保护。
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平和的人,所以我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往往是跟我没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是性格温和具有包容心的人。而我有几个现实生活中不认识,也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的网友,却和我爱好相投,经常一起探讨问题。他们之中就有几个个性很强烈,甚至每次谈话的时候绝对不接受不同意见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完全没有办法成为朋友的。既满足了人际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的需求,又避免了人际吸引的不利因素,最大的发扬了其中积极的一面。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虚拟环境和非直接身体接触的特性给人的安全感和疏离感,网络提供给我们的大量信息也增加了人际交往的谈资,而一些网络交往中产生的流行符号和网络语言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自我暴露的水平提高和方式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也体现在网络友谊建立的过程中。互联网中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交谈双方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可能微乎其微,网络中身份的可信度较低,使得自我暴露的风险降低,从而导致了对于虚拟环境的安全感。我们往往有一个纯粹的“网友”,你不知道他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最基本的信息,但是却了解“关于他的一切”: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他与他的家庭成员关系如何、他的生活最近遇到了哪些困难,等等。网络世界的自我暴露伴随着虚拟环境的安全感,往往跳过了自我暴露的第一个步骤——“定向阶段”,直接进入探索性表达情感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中出现了有利的人际吸引因素,(如,相同的爱好,某些相似的经历,甚至仅仅构成单纯的倾听者和倾诉者的关系)则会迅速发展到表达情感阶段。另外,交谈双方自我暴露的互惠性规则有时候也没有多少体现,并且不与普通意义上的共同关系或亲密关系的建立有必然的联系。这往往体现在网络社交中存在的大量宣泄性的自我暴露上面。
而且要注意的是,在通过网络交往建立起来的友谊中,即使是较深入的友谊(这里指的是双方联系比较频繁,互动丰富,双方的认可度和喜爱程度比较高),双方的关系仍然是不稳定的。而要更深一步的发展两人关系,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联系,则必然要使这种虚拟人际关系向现实人际关系发展,我觉得其中原因主要是建立相互的信任和安全感。即使你知道了一个网友的所有兴趣爱好,看过的所有电影读过的所有书,你还是无法对他建立起比较深的信任,面对的仍然是一个虚拟的、未知的、不知包含着多少虚假信息的人。所以还是必须诉诸于现实社会中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住址、工作等,甚至通过视频了解相貌,或者实地见面,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定的交往基础后,这段关系才能继续发展深入下去。所以在网络交往中,自我暴露水平的先后顺序应该为:探索性表达情感阶段——表达情感阶段——定向阶段——稳定地表达情感阶段。
2. 张扬人的个性
《中国社会心理分析》指出,网上社会群体既是现实社会群体的延伸,又不同于现实社会群体。其社会角色不确定、社会关系松散且群体意识和归属感较为淡薄。在虚拟世界,性别、种族、年龄都是流动性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被赋予一种身份;而在网络世界里,你的身份就是你自己赋予和表现的身份。在网络社交中,人可以通过虚拟身份和开放式平台畅所欲言,不受身份和权威的限制,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另外,“小团体”式的网络社区的分众化特点,特别是由于兴趣和观点的相似性而组织起来的公共交流平台也通过群体内部的社会支持功能使自己的团体所支持的观点得到自我强化。
所以网络上的言论往往表达着自己的个性,而且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个性更加强烈。网络中常常充斥着在现实生活中不多见的偏激言论,也出于以上几个原因,新近流行的夸张的“咆哮体”,都是出自那些实际生活中从来不“咆哮”的人之手。但是由于这种张扬个性是很难得到限制的,所以往往造成团体内部的分化加剧(Group polarization),不利于合作的开展。
3. 人际疏离的作用
毫无疑问,互联网挣脱了时间、地点的局限,拉近了远方的朋友之间的距离;但是有趣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又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的孤独和隔离,人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障碍。
第一点,互联网交际圈的分化和小众化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认同感。“80后”和“90后”分属两个交际圈,所以在这两个年龄相差并不大的人群中却存在着明显的“代沟”,但是比起他们的父辈,这两个群体却因更多的活跃于网络而彼此靠近。第二点,由于网络交往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不善言辞、找不到亲密伙伴的人也有机会在网络世界里大展风采,这无疑会加剧他们对虚拟世界的依赖程度。而一些青少年从小在互联网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童年记忆不再是一群小伙伴去河边捞蝌蚪,而是一群小伙伴在各自的家里联机打魔兽。我听见不少人抱怨现在的少年儿童不懂礼貌,说话做事没有规矩,这就是从小缺少真实的社交锻炼的表现。而在青年人中,有不少人失去了户外活动的兴趣,起床就开电脑,一天的活动就是网聊网购叫外卖,有表现欲的时候就上传一段视频。有一个专门描述这群人的字眼是“宅”,他们的性格特点被概括为“闷骚”。这无疑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是很不利的。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交流方式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障碍。前文已经提到的网络交往中的“小团体”加深了网络世界的分众化的特点。在网络世界中,实际上围绕着不同的交往工具、不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不同的熟人圈组成了一个个人际交往的小“群体”,虽然在虚拟世界个人对这些“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远远低于现实世界,故而在个人层面上“群体”间的交流频繁,但是不同的“群体”之间仍然缺乏整体上的、有序的交流。现在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倾向: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使用语言的方式、词汇以及所持有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在一个“群体”里混熟了的网友到了另一个“群体”,可能连交流的语言都难以明白。“80后”理解不了“90后”的火星文,篮球爱好者理解不了动漫爱好者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日常用语。网络上的虚拟世界发展到现在,再谈论网络语言的特点,也已经不能笼而统之的加以概括,而要区分出“淘宝体”、“豆瓣体”、“微博体”、“天涯体”分别论述了。而语言的障碍还只是表面上的障碍,更主要的是,不同团体甚至在价值观上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化。我就常常觉得“乌有之乡”、“中国反色情网”还有“西奴揭秘网”上人们的言论非常奇怪,完全不能理解。而整个惯于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和关于使用传统方式进行人际交往的人群也存在着越来越显著的交流障碍。
4. 网络社交成瘾
人们对于青少年网瘾的忧虑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但是最近,互联网上又出现了“成人网瘾”的新现象。前者主要痴迷的是网络游戏和色情网站,而后者则是典型的网络社交的受害者。一些在社交网站上开发出来的小游戏,比如QQ农场,还有一些内容丰富的论坛,以及新近兴起的微博,都让不少人乐此不疲。一项关于上网需求重要性的调查显示,虚拟需求、合群需求展示需求和代偿需求分别在重要性排序表上排名3至6位。
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进步、以远程化交流和工业城市为主导的时代,农业社会固定的人际关系被更加松散、功利、短暂的商业社会人际关系所取代,故而我们往往会产生社会性寂寞,尤其是在新旧交替的中国社会。而网络各种社交平台却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有限度的、不妨碍正常工作的归属感,联系起了自己现在身在他乡的亲密伙伴。
以大学新生为例,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老师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