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论语》心得
礼仪,是规范人们的道德的外在形式,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受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被世人称誉。
然而,文革动乱动摇了中国人的道德。一些最基础的道德礼仪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正在逐步淡忘。随着经济杠杆的突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许多人滋生一种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传统礼仪受到极大的挑战。传统的礼仪似乎越来越被一些人遗忘。
今天,在建设精神文明的进程中,我们有必要重新学习《论语》关于礼仪教化的论述,大力弘扬我们民簇崇尚礼仪的优良传统。
一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这里,我们抛开孔子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不说。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证明,在几千年前,我们中原地区就是个尊卑长幼有序,文明教化进步的礼仪之邦。
二 礼的教化作用
孔子特别重视礼的教化作用,主张统治者要注意礼的教化。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堂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他是说,统治者不能宽容,行礼是不恭敬,临丧时不悲哀,我还看他干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这些都是假的我还看他干什么。这里孔子是在说明统治者要注重礼的感化作用。
三 君子崇尚礼誏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誏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里孔子是说,君子没有要争夺的事,一定要说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吧,相互揖誏地走上堂,然后下堂来饮酒。这种争也是君子作风的争。这里是说君子争也要体现礼誏,这才是君子的作风。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君子应崇尚礼誏,讲究礼节。
四 礼的内涵
1 仁是礼的基础
子曰:"人而不仁为礼何?人而不仁为乐何?"孔子是说,人如果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礼?人如果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乐?这里说明,礼是人际的正常秩序,人不能确立公正仁爱的道德,江这些秩序就成了形式上的要求了,礼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乐"用以协调人际性情的秩序,也要建力在仁的基础上.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仁是礼的基础.
2 礼是一种维持人际关系的正常秩序,维护这种正常秩序的各种讲究就是礼仪.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当子夏谈起<<诗经 `卫风>>的几句话:那种美巧的笑好靓丽啊,那双可爱的眼睛好漂亮啊,白色衣服上的彩绣好绚烂啊.他觉得有弦外之意,就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先要有白色的底子,然后才能在上面绘画.也就是说,笑得好看,眼睛迷人,首先要在长得像样的基础上才可能,彩绘绚烂也必须是在洁白的底色上才可能.孔子认为这才是深层的含义.即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秩序,用以维护秩序的各种讲究就是礼仪,也就是说,礼仪作为一种维持人际关系的规定,那么应先懂得正常秩序,然后才去尊从礼仪.
3 礼的本质并不讲究形式.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当林放问到礼的本质,孔子说,这个问题重大啊!礼仪,与其盛大排场,宁可节俭一些.操办丧事,与其简易,宁可悲戚一些.这里是说,简依与奢侈都不是礼的本质,礼的本质并不讲究形式,只有把人际关闭系摆正了,才Z抓住了礼的本质.
五 不能从形式上用实用主义去解释礼的作用.
既然礼的本质不讲究形式,因而也不能从形式上用实用主义去解释礼的作用.这从孔子以下几段话中可以证明.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当子贡想要撤掉告朔之礼上的饩羊时,孔子觉得这违背告朔之礼敬天顺时的初衷,所以说:端木赐呀,你舍不得一只羊,我却舍不得敬天顺时的礼仪.这里说明告朔之礼的实质是敬天顺时,因而不在乎表面形式的祭祀的羊.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孔子是说,射礼不要求把皮侯射透,因为力气的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这一章说明射礼的意义不在于穿透,而在于命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矣."当王孙贾问孔子:俗话说,与其讨好家神,还不如去讨好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这话不对,如果得罪了上天,到那里祷告都没有用.这提章说明,不能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去对待祭礼,祭礼追求的是对上天的虔诚.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是礼也."孔子入太庙,每件事都问.有人说:"谁说叔梁讫的儿子懂得礼,进入太庙啥事都得问."孔子听后说:"这正是礼啊!"这一章说明,人们议论的只是形式上的礼,孔子回答得是实质上的礼.宣明教化才合乎礼.
六 仁伦之礼不可废.
崇尚礼誏是孔子的一惯主张,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尽管孔子生活的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时期,鲁君已经大权旁落,孔子依然尊君如父.当别人不理解孔子是在维护君臣之礼,认为他是在向君王讨好时,他仍然坚持按君臣之礼去事奉自几的君主,这是难能可贵的.
今天,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人们的仁义道德观念在发生改变,青少年的礼仪教化逐步淡漠.我们更应该学习孔子为维护礼仪尊严奔走呼唤的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振奋民族精神作出巨大贡献!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