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时的自身工业基础决定了当时日本的坦克防护能力的低下,事实上日本当时的重型坦克也就相当于盟军的中型坦克的防护水平,且日本直到二战结束的时候,其主力坦克的装甲还是采用落后的铆接技术。
另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当时的主要对手中国军队的反装甲能力是非常低下的,这样日本坦克的防护水平在中国战场还是足够用的。
日本在1939年与苏联的诺门突起冲突当中曾经与苏联进行了较大规模(相对日本的装甲实力而言)的坦克集团作战,因为坦克技术实力及战术方面的差距,惨遭失败,关东军配属的装甲部队损失殆尽,从此之后日本再没组织过大规模的坦克会战。
1.作战思路还在一战,坦克是伴随步兵用的支援车的概念
2.作战对手在1944年前很少有坦克战,没有认识到
3.大部分资源都倾向海军,空军
日军在1936年和苏军发生过大规模坦克战,近乎完败,但是没有得到重视
实际上,日本二战的坦克只有一战水平,苏日诺门坎之战就看出来了,实际上日本当时军工主攻的是空军和海军,陆军不仅是坦克,其实整体装备水平都要落后其他强国,只是当时中国和东南亚小国实力确实太差,所以才被日本得逞
鬼子们几乎没重视过坦克,那点钢全拿去造了战舰了(连飞机上都大量采用木结构),44,45年的日本坦克已经脆到美国坦克的穿甲弹打上去都炸不了了(直接穿个窟窿过去,美国坦克兵都用设计来打步兵的炮弹去打坦克)能称得上大规模坦克战的也就是1936年日苏哈勒欣河战役和1945年苏军出兵东北 (都只能算是半个大规模坦克战,只有苏联坦克铺天盖地往上冲)
有,跟同样垃圾的苏联打过诺门坎会战,结果惨败,之后日军就再也不侵犯苏联了,使得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因为战术思想的不同,日本一个岛国,他的假象敌装甲部队又烂,不需要很好的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