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隶书

2025-01-19 02:42:5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怎样学写隶书
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一)隶书的结构特点
1 .字形扁方 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 起笔蚕头 收笔雁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雁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 化圆为方 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 变画为点 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 强化提按 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二)隶书的用笔
1. 笔画有形 方圆锐顿
隶书用笔的进步,在于笔画形态的不断丰富,方圆锐顿兼而有之。点、横、撇、捺、竖、折、勾也都已具备,故笔法的运动就要注意顺应隶书笔画的个性色彩与特征。
撇、捺笔的出现,以及横竖画出挑的写法,是书法技巧发展的一大进步。实际上这是一种笔断意连的笔画,这种笔画在篆书时代是绝对看不到的。篆书笔画写法的每一笔的笔法过程(即起、行、收)都是相当完整的。随着文字的简化,也随着用笔的日益速增,笔画的动感越来越强,使笔与笔间必然地出现了连带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在隶书笔画中,就是撇捺及横竖挑笔的出现。
隶字笔画的线体,外部运动状如龙蛇,其内部笔锋的运动也是藏头护尾,可以说是典型的内外合一的“S”形笔法。而隶书中却出现了无需藏头护尾的出锋用笔,这似乎有违笔法的合理,其实不然。从篆书的遗迹看,在书写速度上还很难苛求能够有充裕的时间求得每一笔画用笔的完整性,但对那种本来存在的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笔势承接就难于在现象上体现出来。隶书就不同了,简化与加速的功利目的,使人们对笔笔间关系的体会得以加强,许多在篆书中要做两次或更多次起行收动作的笔画间,采用“空过”的方式,简化为一次起行收动作来完成。比如“将”字左边的竖画,以笔锋结束,但实际从笔法上讲这一笔还有回锋动作没完成,故这一笔笔势并没结束,而是悬空划过到“将”字右边最上面的第一撇才接住而后收锋再出接下一笔,依此类推,从而形成了写两笔而笔法上共有一笔(即一次起行收)的状况。这种状况在行书中更是多见,甚至有两笔以上都共有一笔的情形。
2. 雁不双飞 蚕无二设
对于这样的传统口诀,不能作机械地理解,这个口诀的精髓还在于相机变化。雁不双飞,是指捺画或横画重复相遇,以及捺、横画相遇时,如果都出挑脚,必然显得累赘,不可能美观,必须扬此抑彼。

回答2:

隶书是为了适应快速书写的需要,由篆书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传说狱吏程邈将流传于民间书写简洁的隶书字,加以收集整理,逐成为一种新型的书体。这种书体在秦始皇时尚无名称。隶书之名,是东汉初年史官班固首先提出的。东汉时期是隶书的成熟阶段。我们通常所说汉隶,是指东汉的隶书。
隶书在结构和用笔上的主要特征:
(1) 形体取势扁平,追求整齐美观。
(2) 笔画左舒右展,讲究左右对称。
(3) 波画蚕头燕尾,中间略带波形。
(4) 线条变弧为直,用笔增加提顿。
汉带是隶书的黄金时代,主要流派:风格工整秀逸的有《华山碑》、《乙瑛碑》等;风格方正粗壮的有《礼器碑》、《石门颂》、《西狭颂》等。

其他隶书临本还有:
曹全碑 张迁碑等,比较著名,可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