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音乐艺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哎。。有新内容追赏
2024-11-23 01:04:0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近几年,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不辞辛苦,辗转20多个省份,与40多所高校的学子畅谈音乐、艺术和人生。他说:“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希望大家都成音乐的爱好者。”在这位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下,音乐欣赏已在全国高校大学生中悄然兴起,但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而有必要加以探讨和强化,以期达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音乐欣赏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独特作用

音乐欣赏是我国近年来针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选修课。它是我国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行为、美好的道德情操及塑造健全的人格等都具有积极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1、音乐欣赏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德育和智育的培养过程中,个体所发展的主要是理性,而理性与情感对个体而言是同等重要的。音乐欣赏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发展人的感性。感性与理性并不矛盾,它是理性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因此,高雅的音乐欣赏可以使个体的心智发展更加完整与和谐。

2、音乐欣赏可以发展人的主体性。音乐欣赏通过形象的、直观的、感性的方式,使个体获得审美的愉悦。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活动不是强制的,人在这种审美过程中可以自由地去感受美。因此,音乐欣赏在发展个体主体性审美方面的作用是突出的。素质教育是弘扬主体性的教育,和谐社会更需要每个人积极主动地去参与,音乐欣赏由此更加凸显出其价值。

3、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个性。人是感性存在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理性以抽象为特征,强调普遍性、确定性,而个体在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获得并展示自己丰富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不追求同一和确定,恰恰相反,其价值正在于这种独特性。德育和智育主要发展了人的德行和心智等方面的个性,而音乐欣赏则强化了人的审美个性。

4、音乐欣赏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音乐欣赏可以陶冶个体的情操,使个体的不良情绪情感在艺术欣赏中得到宣泄与升华;音乐欣赏可以培养部分学生的音乐特长,从而使之增强自信,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音乐欣赏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其人生变得高雅、精神有所寄托。因此,音乐欣赏在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音乐欣赏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学生在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健康成长,对整体育人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具体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着力点和内容,仍值得教育界深入探讨和考量。近年来,虽然我国音乐普及水平在不断发展和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普及音乐教育的情况十分有限。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大力推广大学生音乐教育显得格外的有意义和有必要。为此,音乐欣赏应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应体现其特点:

1、坚持体现音乐欣赏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指导思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高校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与健康的发展。

2、坚持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力求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高校音乐欣赏必须以高雅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教育、鼓舞青年一代,通过音乐欣赏树立崇高理想,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大学阶段是青年基本确立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音乐这种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欣赏人类音乐艺术精品的同时,得到高尚思想品格的熏陶。

3、坚持按照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从当前大学生的音乐爱好出发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以利于向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大学音乐欣赏应尽可能选择高品位的、适应大学生审美趣味的作品。应尽可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大学音乐欣赏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现状,使其成为切实可行的教材,因此,必须恰当掌握音乐作品选择的程度和教学安排的难度。

4、坚持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及条件,追求高品质的音响效果,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从中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音色、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及其各要素在表现音乐中的作用。采用通俗化、综合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使学生便于接受和消化音乐欣赏的内容,并取得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三、音乐欣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当前,高校音乐欣赏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高雅艺术进校园。这项活动开展十几年来,以其先进的文化导向和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引领着当代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对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可谓功不可没。除此之外,音乐欣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还应有:

1、校园铃声的美化。许多校园的铃声已经做出了很成功的示范,不再以刺耳的噪音作为提醒的方式了,代之以优美的音乐声。例如可做以下尝试和更新:上课的信号音乐采用较舒缓一些的,以安定学生情绪,有利于快速稳定上课秩序;下课的信号音乐采用较快速些的,以调动学生活泼的情绪,让他们拥有快乐的课间时空;放学的音乐用《回家》等,这些都值得去探索。在这些铃声的改造中,再不会看到学生听到铃声就捂耳朵的现象了,用音乐取代噪音,让优美的声音传入学生的耳朵,可以减少学生烦躁情绪的发生,有利于校园秩序管理。

2、课外音乐的播送。校园里课外音乐,大多是用校园广播站来传送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运用广播发出动听的声音。例如,早餐时,播放我国民间轻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史记》云:“宫动脾,商动肝,角动肺,徵动心,羽动肾”。在欧洲,伴餐音乐由来已久,巴赫的音乐能治疗胃神经官能症;奥地利的餐厅里弥漫着优美的音乐,很多国家更将“伴餐音乐”推广至现代生活中。这是因为音符愉悦的音乐,对周围的噪音有减弱作用,让学生一天都拥有好的心情。上午第一节课前和下午第一节课前播放一些轻松活泼的歌曲,疏缓学生紧张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中午放学和下午放学期间播放一些优美宁静的歌曲,让学生的心灵从紧张烦躁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获得平静,从而减少因烦闷而发生不幸的校园事件,让学生沐浴在美育的校园文化里,自然中增进学生对校园的感情,自觉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在音乐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音乐中汲取人类大爱的情操,关注苦难,心生同情,与人友善,保护环境及与各类生灵和睦共处等高尚的情怀。

3、校园歌曲的推进。歌曲在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即歌词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其描述的艺术景象等都是鲜明生动的,学生可以真切地捕捉作者的思想,与之共鸣。从歌曲中获得德育力量。例如,《学习雷锋好榜样》、《我是一个兵》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黄河大合唱》、《长城谣》等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梁山泊与祝英台》《同桌的你》等发展浪漫主义情操;《让世界充满爱》、《七子之歌》等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还可以用定期举行大合唱、歌咏比赛与演出等形式来推进校园歌曲的发展,此间除了从歌曲本身汲取知识与力量外,在大合唱中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4、校园器乐的普及。通过对器乐曲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欣赏,加深了解人类文化的悠久与灿烂,也可以在贝多芬交响曲中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另外,通过器乐演奏等训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使之懂得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5、课堂教学的强化。音乐中德育的渗透,音乐课堂是一线阵地。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挖掘教材内涵,发掘德育资源,在音乐中激发学生汲取德育力量的热情。如《国歌》,不仅仅只是把音符唱对,还应在对该曲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乐曲中休止符、附点音符、力度记号、进行曲速度等音乐知识的分析中,让学生在激奋的歌词雄壮的旋律声中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起来!起来!起来!”的呼号不仅是革命前辈发出的战斗的号角,也是今天的栋梁建设祖国的进军号。古语有云:“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在音乐欣赏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听听,唱唱,跳跳,奏奏”中使学生理解各类作品的艺术形象及思想内涵,陶冶高尚的情操,充分体现音乐特有的德育渗透功能。

总之,社会在进步,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特别是对大学生实施的综合素质教育就更需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站在新世纪,面临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和校园文化受到种种不良倾向冲击的严峻形势,要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再次超越,就必须探索新的路子,就必须坚定地响应“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号召,真正把推广高雅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岚清主编《音乐笔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胡树祥主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复旦大学的改革与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张灵燕:华东交通大学 330013;江龙来:南昌大学 330003)

回答2:

一。音乐魅力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听歌”?而且又为什么,大部分人看某个电影,看完一次后就不想看第二次,然而对于“音乐”,他们却会“一遍又一遍”的听“很久很久”?这里面包含了什么秘密吗?
●这是因为客观世界中“物体”可以发出各种“声音”,而这些物体又与我们的“切身利益”和“安全”紧密相关;于是那些“物体”的各种“声音”也“危害与利益”等联系到了一起,而我们的“喜怒哀乐”又是与事物对我们的“危害与利益”相关联的,那么当我们听到类似的“声音”时,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变化(相当于条件反射/链化反应);同理,各种“声音”也可以引发各种“思考”。
●所以:既然“音乐”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情绪”和“思考”各种事物,那么我们自然会喜欢它。
●对于“电影”来讲,人们更多的是看“情节”,并吸取里面的“经验”,但一旦看完了,也就一般不会有兴趣看第二遍了;而对于“音乐”来讲,人们是要通过“音乐”来感受各种“情绪”或“思考”各种“问题”,所以自然就会“反复”的“倾听”了。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没有事情做,听音乐打法无聊的时间。
◆所以可以依此推理出:
1.人们在悲伤、烦恼时最喜欢一些伤感音乐,从而扩大自己相对应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会产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动力】(就像恐惧时,产生很大的逃跑动力;慈母超常动力救子一样),进而解决相对应的问题。
2.人们在思绪凌乱、烦躁不安时会喜欢听一些平静的轻音乐,从而引发各种“平静”和“调理顺畅”的感觉和情绪,进而有于利于理智的解决问题和维持心理的健康。
3.人们在愉快、有激情的时候,会喜欢听一些欢快、动感的音乐。
4.喜欢思考一些奇怪/特别事物的人,就会听比较另类的音乐。
5.各种电影片段配上相对应的音乐,创造出各种相对应的情绪氛围,会让我们看起来更有感觉。
二。音乐功能
音乐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三。音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大概就是跟什么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啊之类的吧?

回答3: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提高人们的修养。
促进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