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王昭君的古诗词,凄美的句子?

越多越好,还要质量哦 呵呵
2025-04-09 02:52:5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2.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拂净马鞍,流泪而去。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3.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着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4.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5.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

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6.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着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7.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己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心之。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8.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回答2: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阑干。莫把阑干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注释】

①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
②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

【评解】

这首词描述闺中人春日怨情,也是作者借以自况之作。上片写春候,下片抒怨情,
明写春信,暗抒怨情。春雪虽尽,春雨犹寒,花信已传,人事未动,所以倚栏悄然。而
“怨”从“莫把”一语传出。倚栏一望,烟水重重,伊人何在?暮云霭霭,京华被遮,
不言怨而怨自深。含蓄蕴藉,委曲细腻。

【集评】

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雅言之词,词之圣者也。发妙音于律吕之中,运巧思
于斧凿之外,平而工,和而雅,比诸刻琢句意而求精丽者远矣。
----------------------------
此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人。
上片首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 。“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吕氏春秋·贵信》云:“春之德风 ,风不信(不如期而至),则其花不盛 。”故谓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 ,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花信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欧阳修咏小桃诗所云“ 初见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谓“惊动”,即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小桃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干,承上“灯期花信”而来,词意有所转折。独倚栏干之人,必不在游众之中 ,而这一番寒意 ,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
过片“ 莫把栏干频倚 ”,翻进一层写归思之切。所以强言莫倚 ,是因为倚栏干也只能“ —望几重烟水 ”,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 ”指京都 ,即汴京 。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 ”,即还是望而不见。此句似暗用李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实有比义。
这首词清雅情深,当为词人的代表作。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亿.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回答3: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