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祖
〔明〕(公元一五八六年至一六四一年)字振之,号霞客,更号霞逸,江阴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卒于穆宗崇祯十四年,年五十六岁。(《续疑年录》作生于万历十三年,卒于崇祯十三年,年岁同。此从《历代名人年谱》及《补疑年录》据《年谱》)童时就师,矢口成诵,搦笔成章。家贫力耕奉母。性好佳山水,又好奇书,博览古今史地秘籍。年三十,母遗之出游,每岁三季出游,多秋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如东西洞庭、阳羡、京口、金陵、吴兴、武林、浙西径山、天目、浙东、五泄、四明、天台、雁宕、南海落伽诸地,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一至者。行时从一奴,或一僧;携一杖,一朴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攀度粳级,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牀席,以涧为饮沐,平居未尝专习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屋枯树,然松拾穗,走笔为记,如出夙构。母亡,更作昆仑海外之游,穷星宿海而还。宏祖所为游记,高可隐几,没后手稿散逸,其友季梦良求得之,而中多阙失,今本凡十二卷,《四库总目》为杨名时所重编。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1587—1641年)为我国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明末遭 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 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政府拨款 大修。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 二亩。大门正面悬“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 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第一进前 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 “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 岩标本。第二井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 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额画像,陈列当代书画 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近年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 风光照片。 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 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着明代江 南小桥的风格。
徐霞客故居有故居、胜水桥、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仰圣园等组成。故居为明式建筑,门庭挂有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展厅内展出有徐霞客传略,旅行路线图和他科学探索经过地区的图片资料,岩溶标本等,在天井右侧还有徐霞客亲手移栽的罗汉松、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晴山堂石刻集中了明代洪武三年至崇祯五年前后262年之间,84位名人名家为徐家撰写的墓志铭,传、序、记等共90篇,计76块石刻,为明代书法艺术的缩影,很为宝贵。
徐霞客墓位于晴山堂后院,墓前有徐霞客塑像,塑像两侧树立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和原交通部副部长潘琪撰写的碑文、整个墓陵肃穆幽静。
仰圣园是家乡人民为了表达对“旷世游圣”徐霞客的敬仰和纪念,于2001年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江南园林。该园位于故居和晴山堂之间,占地20亩,内涵丰富、品味高雅。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德育教育基地,每天来参观的学者,游客络绎不绝。徐霞客故居热诚欢迎社会各界和旅游爱好者前来参观旅游。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
简 介
《徐霞客游记》系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 (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正确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 (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4)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 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1587—1641年)为我国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明末遭 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 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政府拨款 大修。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 二亩。大门正面悬“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 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第一进前 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 “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 岩标本。第二井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 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额画像,陈列当代书画 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近年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 风光照片。 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 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着明代江 南小桥的风格。
徐霞客故居有故居、胜水桥、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仰圣园等组成。故居为明式建筑,门庭挂有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展厅内展出有徐霞客传略,旅行路线图和他科学探索经过地区的图片资料,岩溶标本等,在天井右侧还有徐霞客亲手移栽的罗汉松、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晴山堂石刻集中了明代洪武三年至崇祯五年前后262年之间,84位名人名家为徐家撰写的墓志铭,传、序、记等共90篇,计76块石刻,为明代书法艺术的缩影,很为宝贵。
徐霞客墓位于晴山堂后院,墓前有徐霞客塑像,塑像两侧树立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和原交通部副部长潘琪撰写的碑文、整个墓陵肃穆幽静。
仰圣园是家乡人民为了表达对“旷世游圣”徐霞客的敬仰和纪念,于2001年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江南园林。该园位于故居和晴山堂之间,占地20亩,内涵丰富、品味高雅。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德育教育基地,每天来参观的学者,游客络绎不绝。徐霞客故居热诚欢迎社会各界和旅游爱好者前来参观旅游。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
简 介
《徐霞客游记》系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 (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正确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 (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4)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 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宏祖
〔明〕(公元一五八六年至一六四一年)字振之,号霞客,更号霞逸,江阴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卒于穆宗崇祯十四年,年五十六岁。(《续疑年录》作生于万历十三年,卒于崇祯十三年,年岁同。此从《历代名人年谱》及《补疑年录》据《年谱》)童时就师,矢口成诵,搦笔成章。家贫力耕奉母。性好佳山水,又好奇书,博览古今史地秘籍。年三十,母遗之出游,每岁三季出游,多秋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如东西洞庭、阳羡、京口、金陵、吴兴、武林、浙西径山、天目、浙东、五泄、四明、天台、雁宕、南海落伽诸地,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一至者。行时从一奴,或一僧;携一杖,一朴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攀度粳级,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牀席,以涧为饮沐,平居未尝专习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屋枯树,然松拾穗,走笔为记,如出夙构。母亡,更作昆仑海外之游,穷星宿海而还。宏祖所为游记,高可隐几,没后手稿散逸,其友季梦良求得之,而中多阙失,今本凡十二卷,《四库总目》为杨名时所重编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