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
学家。
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各地,目睹
了北宋“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在哲学,经济,教育
伦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荆公
新学”,旗帜鲜明的标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给当时
的思想界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产
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同时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
思想基础。
王安石自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几近三十年
地方官生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局部地推行了改革
弊政的革新措施。1059年写了著名的《上宗仁皇帝言事
书》,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张,为后来的熙宁新法构思
了一幅初步的蓝图。1069-1076年,王安石两度为相,在
他的荆公新学思想基础上,大胆的提出了“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声发馈的政治思想。
为改变北宋“积贫积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顾守
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
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到社会,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各个方面的规模巨大,
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熙宁新法”。王安石
因此被列宁称赞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方面,王安石不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
在创作实践上别具一格。他的诗词瘦硬雄直,散文说理
逻辑严密,行文峭菝凌厉,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歌,
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其诗文《泊船瓜洲》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堪为千古绝唱。
《桂枝香 金陵怀古》一词写景言志为诗词名篇。散文
《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作为范文精选入中学
课本。卓绝的文学造诣实为唐宋八大家之中坚,现存著
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
宋说》等。
A、政治家
B、思想家
D、文学家
ABD是正确答案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 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A.说他是政治家,因为它在宋朝当过宰相。
B.说他是文学家,因为他的诗歌与散文都是棒棒的。
C.说他是改革家,因为他在宋朝主持过一次变法,虽然未成功,但也是可以的。
D 说他是思想家,因为他在宋朝也有一些门生,认为他们的老师有一种正确地 改学地思想。
所以,答案应该是A B C D。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富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段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定(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卒谥文。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元气,具体化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元素运动变化不已,于是生成万物。他肯定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究”(《洪范传》),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认识论上,于强调视和听的作用同时,又承认有所谓“不听而聪,不视而明,不思而得“的先验认识。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从而反驳保守派所称熙宁七年旱灾是由于新政触怒上天的谬论。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并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论点。散文雄健雅丽,揭露时弊,简练有力,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风格刚劲,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所著有《王文公文集》、《周官新义》(残卷)等。又有《老子注》若干条,存于《道藏·道德真经集注》中。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2]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2-4]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2usGc-1FdKkMu60nuNdNLNqwM-iamH04CFDF2ao-5_QXhzz7B0BVTcaPVNXNDSf96Wuc-SoItpQBeFk5jAR_14MT0vu42929bW1Ts3NQ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