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制度
名号与纪年
皇帝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己造的。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
后,秦王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秦始皇帝的名号有两点含义: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他提出的第二条针对的是传统的谥法,比如春秋时代鲁国的君主有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等诸“公”;“隐”、“桓”等都是谥号。所谓谥号是根据死者的生前表现而确定的称号。秦始皇帝认为定谥号的做法是子议父、臣议君,这是不能容忍的,一定要取消这种做法。但他的名号方面的两条创新只有“皇帝”一项保留下来。谥号一直沿用到清末。一般以好字眼为多,也有含有批评意味的。好的如“文”:慈惠爱民曰文;“武”:克定祸乱曰武。坏的如“炀”:去礼远众曰炀。+lo X> 另外一种称号如唐太宗、唐玄宗,这是庙号,就是在皇家的宗庙中祭祀时所用的称号。特点是末一字为“祖”、“宗”(不连用)。庙号由来已久,但前期不是每位君主都有庙号,只有对本朝有大功的死后才有庙号。而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君主基本上都有谥号,因此习惯上称呼封建社会前期的皇帝时用谥号。从唐朝开始,大致每位皇帝都有庙号,‘无帝不称宗“,而且谥号越来越长,于是习惯上在称呼唐朝及唐朝以后的历代皇帝时使用庙号。以清朝为例,入关以后有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清仁宗、清宣宗、清文宗、清穆宗、清德宗。
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在位时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上也用年号来称呼明清皇帝,如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如(太宗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崇德)顺治、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还有一类为尊号,是表彰当今皇帝的功勋业绩品德的,这里自然都是对皇帝的歌颂。比如李隆基,曾加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又上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又上尊号,加“应道”二字,称“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又改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再改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当了太上皇以后,加尊号为“太上至道圣皇天帝”。可见尊号是越加越长,全是溢美之辞。李隆基去世以后,上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五代后晋时修的《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第一句是:“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顺圣皇后窦氏。”
又比如慈禧太后。咸丰皇帝(清文宗显皇帝)驾崩以后,懿贵妃与皇后钮示古禄氏同时分别被尊为慈禧皇太后和慈安皇太后,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所谓西太后和东太后。慈禧、慈安是为皇太后上的“徽号”,也属于尊号一类,以后不断的上徽号,越加越长,最后加至19字:“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并原封不动用作谥号。在这方面,辽代有点特殊,每位皇帝都有尊号,当时即以尊号相称。太祖耶律阿保机为天皇帝,太宗为嗣圣皇帝,世宗为天授皇帝……末代皇帝为天祚皇帝。
对于现在还在位的皇帝,称呼分成以下几类:
首先是皇帝自称为朕。我们知道,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唯我独尊,如果不是具有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无法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的意义了。(“孤”则是王的自称。)本来在先秦时期朕是男子的第一人称单数,从秦始皇帝开始不再通用,只有皇帝可以用。
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陛下。
另一类是第三人称单数,如今上、大家、官家、圣人、县官(如《汉书·霍光传》:今丞相用事,县官信之。)、国家(《陈汤传》:国家与公卿议大策。)天子。还有车驾、乘舆、大行(指已故者)等代称。
最后,与皇帝称号相关的有一整套名号,如太上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等。
皇帝的名字在本朝是不得直呼其名的,不论这位皇帝当朝还是已经“龙驭上宾”,这叫避讳;否则犯讳。
据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1981年版)统计,中国历史上大约用过800个年号。有时一年里改几次,比如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到四月,少帝即位后改元为光熹元年,八月改为昭宁元年,九月献帝即位,改为永汉元年,到十二月又改回去,复称中平六年。象唐高宗武则天夫妇热衷于改元。高宗有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共14个年号。武则天统治其间有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周)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共17个年号。如果加上“神龙”就是18个。公元650-705年间加上中宗、睿宗两人第一次当皇帝时的年号嗣圣和文明,一共用33个年号,有时一年要改两次。比较热闹的象公元684年,该年年初为高宗弘道元年,弘道元年十二月初四日丁巳高宗去世,皇太子李显即位。次年正月初一(684年1月23日)改元嗣圣,二月李显被废。立豫王李轮为帝,改元文明。九月又改元光宅。由此可见频繁改元会带来的麻烦。
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是康熙和乾隆。康熙行用六十一年,乾隆正式使用六十年,以后称太上皇时在宫中还用,直至乾隆六十四年。
行用时间最短的年号如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七年(576)十一月被北周打败,逃到晋阳,十二月丁巳改元隆化,自己连夜逃走。次日,在部分大臣拥戴之下,相国安德王高延宗在晋阳即皇帝位,这一天是戊午,改元德昌。到辛酉日(与戊午相隔两天),高延宗被擒,则德昌只用了两天。北齐大部分地区还用武平七年纪年。以上年号,不仅使用时间短,而且影响到的地区极小。
社会角色
①皇帝可以祭祀天、地,行封禅礼;因为皇帝是天子,可以与天对话,一
般人不行。北京城里有天坛、地坛、山川坛、社稷坛,都是为皇帝建的。
②太庙,全国最高等级的家族祭祀场所。
③名义上享有军国大政、司法等事务的最高决策权、最高裁决权和最高指挥权,其言论具有法律效力,有人事任免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最高代表,也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
④皇帝的衣食住行等一切行动都有专门的礼节(仪注)、服饰等等,规格与众不同,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2、后妃制度与外戚、太后专权
皇后以及妃子以下的各种名号,如婕女予、美人、夫人、良娣之类,都是皇
帝的妻妾。皇帝一般只能有一个皇后,而妃嫔可以有若干,有些甚至只是普通的宫女,给皇帝生了孩子以后才有名号、身分。宫廷里有数以千计的女性,有时能达到一万以上,这是当然多数是宫女,但宫女也有义务随时满足皇帝的需要。
一般来说,都要有名号。如武则天,李世民时就曾选入宫中,“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最后立为皇后。
清朝后妃系列职称共有八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皇太子继承制
皇帝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使得皇位继承意义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
政治动荡,导致无序、失控。皇太子继承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把父系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稳定下来,并且明确化、法律化。这在当时就算合理了,合秩序之理。既符合社会上一般习惯,也明确了最特殊的权力移交的程序。
皇位继承的基本原则是①确立皇太子,即法定的皇位继承人;②立嫡立长;③公开宣布。
象皇位世袭这样的制度,只能保证血统的延续,不能保证品德、才干的优秀,这是最不合理的地方。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代价最小,最容易把握,因为社会中家族制度的重要地位。
比如,东汉殇帝刘隆,很小的时候就当了皇帝。有多小呢?一百天左右。于和帝元兴元年十二月辛未夜即皇帝位,当时才出生百日左右。次年改元延平(106),延平元年八月辛亥去世,按中国传统算法也不过两岁。这么小的孩子,就因为他是和帝的儿子,和帝去世时才25岁,所以儿子小;从《后汉书》看,是和帝去世以后,先立刘隆为皇太子,然后即皇帝位。程序上没有问题。(殇帝刘隆不可能有直系继承人了,只好从章帝(和帝之父)的孙子辈里找,找上了十三岁的刘示古,即安帝。)
从东汉殇帝的例子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皇位继承最要紧的是防止别人觊觎权力,要保持稳定。
我们所讲的皇太子继承制是皇帝继承的制度,如果出现例外怎么办?比如皇帝没有直系男性继承人,怎么办?东汉就曾“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后汉书》10《皇后纪》)“四帝”指安帝(清河王子)、质帝(千乘王子)、桓帝(蠡吾侯子)、灵帝(解渎亭侯子)。在此之前,西汉也曾“国统三绝”,成帝无子,哀帝(定陶王子)入继;哀帝无子,平帝(中山王子)入继;平帝无子,王莽立孺子婴(广戚侯子,宣帝玄孙最少者)。选择权完全在控制朝政的实力人物手中。
西汉昭帝于元平元年四月崩,大将军霍光徵昌邑王刘贺入继帝位。六月丙寅,昌邑王受皇帝玺绶,同月癸巳,因为这位新皇帝表现不佳,霍光提请废掉皇帝。七月,又提名武帝曾孙病已为候选人,这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宦官制度
宦官不仅中国有,古代埃及、波斯都有过,罗马也曾用过。英文中也有@
eunuch一词。中国、朝鲜采用这一制度的时间较长,而中国早在商代就出现“寺人”。
使用这些经过阉割的男人为宫廷生活服务,在奴隶制时代不难理解,因为声明尚且可以任意屠杀,残害身体也就不在话下。而长时间保留这种制度,主要是东方的君主专制国家,君主把数以千计的女性集中在宫廷里,这就需要一定数量的人为之服务,挑选出来的男性工作人员,需要经过手术处理。也就是说,专制君主的宫廷生活需要经过阉割的男人,即变态的生活造就这种变态的人。另一方面,君主集权的政治结构又为宦官介入政治创造了条件。如果不是历代宦官频繁卷入政治旋涡,或许宦官制度还不会这样引人注目。
要成为宦官,出了个别天生有残疾的(天阉)的以外,都要施以宫刑。宫刑,是破坏生殖能力的酷刑。男子的宫刑,一般都笼统地说“去其势也”、“割其阳也”,就是手术割去男子的生殖器。可以参看《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197页《清宫太监回忆录》。对女性的宫刑,是造成子宫脱垂。可以参看《学林漫录》第 集(中华书局版)《幽闭考略》。
宦官的称谓:寺人(侍)、宦者、宦人、宦官(《文选·范晔《宦者传论》李善注:“宦者,养也。养阉人使其看宫人,此是小臣。”中华书局1977年版《文选》698页》。在战国以后、清代以前的官方文书里,宦官和宦者是一般的正式称呼。如正史,立传始于《后汉书·宦者传》。)、阉人、阉官、阉尹、奄人、奄官、木豕人、中官、中人、中臣、中涓、内官、内臣、内侍、貂王当(本指两种装饰物。《汉官仪》说: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王当左貂。光武以后,传任宦者,右貂金王当。)、黄门、太监(本为古代职官名,以后方逐渐以之作为专称,如明代有二十四衙门,是管理宦官事务的,由宦官统领,各有掌印太监。清代以太监作为一般通称。)等等;还有宦寺、阉寺、貂寺、妇寺、中王当、内王当、阉宦、宦奄、宦竖、阉竖、内竖等等。尊称为公公、老爷、相公等。
中国历史上宦官问题特别严重的有东汉、唐、明、北魏等朝。为什么宦官介入政治会引起这么多麻烦,在这么长得时间里竟难以根除呢?
原因之一,宦官的存在是宫廷生活的需要。
原因之二,宦官多出自罪人、少数族或社会下层,没有强大的社会背景,只有效忠皇帝才能发迹。
原因之三,作为寄生物,宦官脱离皇帝无法单独生存,与外戚、权臣相比,宦官不容易对皇权构成根本性威胁。
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
皇帝地位至尊
有①名号制度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包括皇帝以及附属的皇后妃
嫔、太上皇、皇太后、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在内的皇帝宗族名号系列,还有谥号、庙号、尊号等称号系列,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②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权利,显示其联系上天与人间的特殊身分。③有历法、年号、礼仪、乘舆、宫廷、陵寝等一系列体现正统与等级的规章制度,表现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④有后妃制度、宗室制度、以及有关皇子、公主、外戚等的一系列制度来保护、协调家族利益,其核心是宗法制度。⑤有皇太子继承制体现皇权的延续和稳定,并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⑥皇室开支有财政保证。⑦有宦官制度为之服务。
皇帝权力至上
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
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比如最高决策权、政务的最高决定权、财政的最高支Lw-
配权、立法和司法权、官吏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等。皇帝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形结构的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
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①权力集中和社会分散性的关系
皇帝制度体现了权力高度集中的一面,这时我们不要忘了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这就是小农经济水平上的分散性。一是农民的分散性,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一是地主的分散性。作为基层社会生产的组织者,中国的地主阶级的内部缺乏统属关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性也不是特别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权力是逐级集中起来到中央,不象欧洲中世纪封建制下的权力层层下放。而中国较早就走向专制政体,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社会多数成员的分散状态的基础上,这是耐人寻味的。
总之,皇帝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产物。
②皇帝制度与官僚体制的关系?
首先,皇帝通过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吏来行使政治权力,各级机构对皇帝负责,各级官员都是任命的而不是世袭的,即便是贵族,要想加入到权力系统中来就要出来做官。
其次,官僚体制以皇帝为最高首领,同时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北宋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戊子条,浙江古籍版2057页)而宋神宗主持的熙宁变法最终就是因为受到士大夫的反对而告失败的。所以皇帝与官僚体制的关系应该说是相辅相成的。
绝对不能认为皇帝权力是一味膨胀。关键是,皇帝是政治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皇帝制度的影响
①皇帝是国家、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比如南宋、明朝被蒙古和满洲攻占首
都,宋、明群臣都要拥立皇室后裔以为号召,顽强抵抗。此时忠君与爱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②皇帝的实际权力、某一皇帝行使权力的程度以及皇帝名位的象征意义常常是混在一起的。在传统的历史记载中,尤其是官书,很容易夸大皇帝的作用,不论是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仿佛一个王朝的兴衰主要就是个别皇帝在起作用。
实际上,秦朝、隋朝的速亡,是秦朝、隋朝社会乃至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系列矛盾发展演变的结果,决不会仅仅是秦始皇、二世、隋炀帝个人行为的结果。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也不会是西汉文帝、景帝、唐太宗个人品德所致。这里都有从社会大背景、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组合等多种因素的作用。
中国长期存在着皇帝制度、官僚制度(有人称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或许有疑问),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社会基础、经济结构的稳定性。而政治制度上的特点反过来也有力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权力崇拜,对最高权力的敬畏和崇拜,对统治者的恩典要感恩戴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作为社会大多数人的普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能力则比较差。
关键的一点,皇帝在历史上所起的实际作用与旧史的描述不是一回事。中国皇帝制度
在中国,皇帝制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构成全部官僚机构、国家机器的核心,也成为国家甚至民族的象征。所以,以皇帝制度、官僚体制等构成的政治结构,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有及其深刻的影响,既影响到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20世纪皇帝制度被推翻以后的中国政治、文化的很多方面有相当的影响。
意译:“在中国的历史上,未尝没有出现过类似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制度”,双重否定,说明有类似的制度,意思也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有过类似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制度的”
答案是A,分封制体现的是西周的宗法制,而宗法制是按血缘关系确立的贵族政体。其他三项为中央集权制。
1.好吧 分封制的封地长官 行省制的行省总督 以及军机处的大臣 都是贵族,说是贵族政体不难理解
2、然秦朝的大臣却都是皇帝亲自任命的人才,几乎没有一个是皇亲国戚的,所以相对来说秦朝反而是民主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是在贵族政体还是在民主政体当中,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制度...
我的理解
A
BCD明显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