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15页。
对概念做一下解释,首先,信念是以情感为要素的,人要接受一些信念首先在情感上接受它,但是只有情感还是不够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要有理性作为支撑。只有理性思维才能使人拥有正确的认识,也才能形成坚定的信念。最后信念是以客观的事实为条件的,信其真和其为真是两回事。这就是说信念有真实的和虚假的区分。1922—1971苏联哲学家科普宁认为,“信念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取决于它是否在某种事实中得到证实。”作为正确的信念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它能经得起理性的论据、逻辑的推断和事实的证明,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在各种证明和检验后会愈发显得不可动摇;反之,作为建立在对客观事物错误认识基础上的信念,是无法从理论和事实得到证明的,是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的。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梵语sraddha译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谓对佛、法、僧三宝的崇信钦仰。佛教强调修行之初,须立坚固的信心,令不动摇。“信、解、行、证”,“信、愿、行”等。)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信念,是社会的人对与现实相关联的未知领域的一种预期和美好憧憬。信念是人类认识能力范围与未知世界、不可知世界的分界线上的知识和观念。信念既受到已知世界的影响和制约,又是通向未知的精神王国的桥梁。 信念是可以实现的信仰。信念既能制约在它后面的科学,又能兼顾在它前面的信仰。研究信念,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硬道理,那就是,信念有可能统一,信仰无法统一。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
两者是个远近与虚实的差别。信念,是眼前的。属于自己恒心做事中力求成功的念念不忘;信仰,是自己选定的、思想意识的总归宿。它不在身边,只在幻觉中而执着。信仰是不自信的归宿、信念是自信的归宿。
信念是自己的:我要怎么样,怎么样,这是自己的信念;信仰是膜拜的,不管怎么样,都相信,是许多人共同相信的某种信念。
信仰化为信念才能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