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病害和发病规律
(一)溃疡病:溃疡病是杨树主要的枝干病害,主要危害幼树,一般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初期病状是在枝干皮孔边缘形成圆形水泡状,约1厘米左右,以后逐渐扩大,呈不规则状,泡内充满褐色粘液,病斑周围呈暗褐色。大泡破裂后留下伤疤,后期下陷干裂,易剥离。受害严重的树木,树皮上病疤密集,且相互连结,形成块状或环状病斑引起植株死亡。该病害大都在4月开始发生,5月至6月为发病高峰期,8月至9月为第二次发病高峰,10月后逐渐减缓并停止。
(二)黑斑病:黑斑病是杨树主要的叶部病害,受害叶片病斑细小而密集,多呈暗褐色,小斑点汇成较大黑色斑块或全叶变黑枯死。发病盛期叶片大量脱落,新梢枯萎。黑斑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形成子囊壳,子囊泡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侵染新叶,形成病斑。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当气温、湿度适合时,就发生严重的侵染。该病于5月开始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杨树生长期内可陆续发生,直到落叶停止。
二、主要虫害及发生规律
(一)桑天牛:桑天牛是杨树主要的蛀干害虫,属鞘翅目天牛科。主要以初孵幼虫蛀入木质部,逐渐侵入内部,向下蛀成直的虫道,幼虫在蛀道内每隔一段距离向外咬一圆形排粪孔,使被害树木形成多孔,枝条、树木刮风时易析断, 不能成材。桑天牛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木质部内越冬,次年5月开始化蛹,7—8月为成虫羽化期,成虫飞出,白天在桑科植物上蛟啃枝皮,补充营养,夜间在枝上蛟一“U”刻槽产卵,幼虫孵化后蛀入木质部危害。
(二)草履蚧:草履蚧又名草鞋虫,树虱子,属同翅目介壳虫总科。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嫩枝、幼芽汁液。1年发生1代,雌成虫无翅,体扁平椭圆形,外被白色蜡质粉,若虫外形也似草鞋状。草履蚧以卵在树下的土中、树洞等处越冬,次年2—3月孵化若虫,密集在距地面不到1米的树干上待树萌芽时向枝上移动,群集芽旁吸食杨树嫩梢汁液,造成枯梢、死枝,严重时树木死亡。若虫一般在3月中旬温高天晴时大量上树,雄性若虫经2 次蜕皮后,在4月底5月初潜入老树皮下或土中作茧化蛹,5月中旬出现雄成虫,飞到树上与雌成虫交尾后死去。雌虫终生活动为害,直到交配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
(三)杨天蠖:又名杨尺蛾,属鳞翅目天蛾科。以幼虫取食芽和叶片,常在短期内将杨树嫩叶、嫩芽吃光,影响树木生长。杨尺蠖1年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3月成虫羽化,雌蛾无翅,成虫交配后产卵孵化,4月上中旬出现幼虫,开始食害嫩芽幼叶,逐步发展成取食全叶。小幼虫能吐丝下垂,随风飘荡扩散危害。4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5月中旬入土化蛹。
(四)杨扇舟蛾:又名杨舟蛾、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主要以幼虫为害杨树叶,每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地面的落叶、树干基部结茧越冬。次年4月羽化成虫,5月初出现第1代幼虫,以后大约每隔一个月发生1代。幼虫头黑褐色,体密生灰色长毛,每个体节上生有环形排列的橙红色瘤8个,其上有长毛,两侧各有一个较大的黑瘤,上面生有白色细毛一束。成虫有趋光性,体灰褐色,头的顶部有一个椭圆形的黑斑。幼虫有群集性,常数十条或上百条群居一株杨树,白天吐丝卷伏叶中,夜晚上树食叶,常将整株树叶吃光后转移邻树上继续为害。为害期为5—10月间,以第3代7—8月份为害最烈,10月第5代结茧化蛹越冬。
(五)杨小舟蛾,属鳞翅目舟蛾科。主要为害杨树叶,1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每年4月中旬羽化成虫,5月初出现第1代幼虫,以后大约每隔1个多月发生1代,直至10月底化蛹。初孵幼虫群食叶面,剥食叶肉,稍大后分散活动为害,幼虫行动迟缓,白天潜伏于树干粗皮缝或树杈处,夜间上树取食。为害期为5月—10月,尤以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第3 代幼虫为害最盛,常在短期内将一片杨树林叶子吃光。
(六)杨白潜叶蛾:属鳞翅目潜叶蛾科。以幼虫潜入杨叶组织主食叶肉,引起落叶。每年发生3代,以蛹结茧于落叶上藏于白色“H”形小茧内越冬,各代成虫分别于5月初、7月下旬、8月下旬出现。在老嫩适中的叶片上产卵,幼虫扁平乳白色,钻入叶内取食,一个叶片常潜居数条或数十条,使叶片呈棕褐色块斑,严重时整个叶片枯焦脱落。
(七)杨卷叶螟:属鳞翅目卷叶科。以幼虫在嫩梢上吐丝缀叶取食为害,卷叶成苞,严重时常把叶片吃光。1年发生4代,以幼虫结茧越冬,次年4月初,杨树发芽出叶后,越冬幼虫开始为害,5月底—6月初幼虫老熟呈黄绿色,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羽化,成虫第1代盛发期在7月中旬,第2代在8月中旬,第3代在9月中旬至10月底结茧越冬。
(八)瘿螨,属蛛形纲,螨类俗称红蜘蛛,以成、若螨在杨树的叶、芽、嫩茎上吸食为害,常使叶面卷曲,呈红褐色斑块,严重时造成嫩茎畸形,叶片脱落。螨类世代多,繁殖快,1年最少2—3代,最多有20—30代,一般高温干旱有利于繁殖,但过分干燥树叶组织缺水对其生长也不利,一般在6—7月内为多发生期。
三、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加强苗木检疫
通过加强苗木检疫,从法制上控制病虫害的传入和蔓延。首先应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植物管理办法》,无论调进还是调出的苗木均需得到检疫机关的许可,取得检疫证,严格把好出入关;其次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第三,尽量使用本地的苗木,减少病虫害苗木的流入。
(二)加强预测预报
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制度,有些原来并不重要的病虫害,在新的条件下可能暴发成灾;有些病虫害1年发生多代;还有些病虫害初发生时并不引人注意,一旦流行起来已经错过了最佳防治期。要在病虫害发生之前,经过观测,预测其发生规律,把防治工作做在前头。
(三)加强营林技术措施
1、选育抗病、虫品种,抓好育苗措施
选育抗病、虫品种是预防病虫的重要环节,所以一些新品种的推广要慎重。实践证明在我县大面积造林,还是以“35杨”、“351杨”、“69杨”、“72杨”品种为主,杨树育苗切忌连叉;施用农家肥须密封堆藏,充分腐熟后施用;要多施磷钾肥,提高苗木的木质化程度,增强苗木抗病虫能力。
2、选用良种壮苗,抓好造林每一环节
选用良种壮苗造林,起苗时根系要好;运输时要有保湿措施;栽植前将树苗整个浸泡在水中3—5天;栽植时必须按照“四大一深”的技术规格和“三埋二踩一提苗”的造林技术要领,要浇足定根水;栽植后及时浇水、松土、除草、施肥。要搞好抚育管理,增强树势,降低发病率。
3、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
意杨造林除了注意适地适树,还要详调多营造混交林。因为纯林的树种单一,植被稀少,天敌少,所以病虫害较为为严重。而混交林中,昆虫种类多,有些昆虫对树木为害不大,但它往往是一些寄生蜂天敌的补充寄主,天敌的存在,病虫害会得以控制。所以营造混交林对预防杨树病虫害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人工防治
1、树干涂白:在秋冬季节,采用新鲜的石灰水、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对树干涂白,杀死树皮缝隙内和根旁周围的各种病菌、越冬幼虫和卵。
2、树干设障:在春季幼虫上树前在树干基部绑塑料薄膜和草绳阻止杨尺蠖、草履蚧等虫上树。杨尺蠖成虫在草绳空隙处产卵,通过更换草绳将卵集中消灭。
3、树干涂毒环:在秋季幼虫下树前或次年春季幼虫上树前,刮去树干胸高处树皮,涂刷4厘米宽、4毫米厚的毒环,阻隔和触杀杨尺蠖、草履蚧等幼虫。
4、人工捕杀:在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桑天牛等产卵盛期,人工寻找卵块、卵槽集中销毁;在桑天牛羽化期捕捉成虫,或用铁丝从蛀道中刺死幼虫。
5、人工诱杀:在杨树林旁保留一些桑树作诱耳,利用桑天牛成虫羽化后一定要在桑科植物上补充营养的特性,集中人工诱杀。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可在林地内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6、冬翻冻土:使杨尺蠖越冬蛹、草履蚧越冬卵露出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