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讲,二十四节气是阳历,节气是由地球公转时所在的位置确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廿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最多相差两天。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月相29.5天的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一年12个月,每月却是以30为基本天数,24节气中,立春是一年的开始,但是按照阴历,正月的第一天并非一定是立春节气,但按照阳历,立春的每年都在2月3-5日。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总之,清明说起来是一个农历的节气,但它是用阳历方法确定下来的日子,这个说法在使用公历以前是没有的。就好像说3月21日是春分,6月23日是夏至一样。用节气来反映太阳的运动规律是中国古人了不起的发明。
中国的清明节为什么算阳历?而且一般是四号或五号?
什么是清明节
一般是4月5号,但也有特例会出现在4月4号或6号,所以也就有了四月前后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