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中为何会出现碘131和铯137等物质?

2025-03-30 15:37:3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核电站主要通过铀235裂变产生能量。在裂变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放射性核素,包括碘131和铯137等。这些核素的形成是由于原子核的不稳定性和反应堆中的中子辐射。
在核电站的反应堆中,当铀235原子核受到慢中子的撞击时,会发生裂变,产生大量的热能,同时释放出中子和其他放射性核素。这些放射性核素包括碘131和铯137等。
碘131是一种人工放射性核素,其半衰期为8.1天,能放出β射线和γ射线。碘131在人体内的主要积聚部位是甲状腺,可以在人体内形成放射性污染。
同样,铯137也是一种人工放射性核素,其半衰期为30年,能放出β射线和γ射线。铯137在人体内的主要积聚部位是肌肉和骨骼,可以在人体内形成长期放射性污染。
这些放射性核素在核电站的运行过程中会持续释放出来,其中一部分会随着空气和水循环传播到环境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在核电站的运行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和减少放射性物质的释放,保障环境和人类的安全。

回答2:

核电站主要发电原理是通过铀235裂变,裂变后产生许多放射性核素,其中部分放射性核素还会经过衰变形成其它的放射性核素,其中碘131、铯137是其中的产物,由于这两个核素较易挥发,它们就会进入大气中泄漏到环境里去,如果水泄漏,那么泄漏的放射性核素就会有很多种。

回答3:

这些是裂变产物或者裂变产物经过衰变的产物。原理就是,铀通过中子轰击之后进行裂变,裂变成为两个或者几个其他核素及释放出中子。这几个核素就是碘131和铯137的来源。

回答4:

核反应产生的副产物,当然还有其它许多产生,譬如C-11,N-13等等,但由于这些放射性物质半衰期短,存活时间短,从而量很少,而主要的是I-131和Cs-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