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据法华经记载,“天龙八部、人与非人”,包括八种神道。其中,帝释,又称帝释天,为众神之首,住在善见城;龙王那伽,为水神;夜叉为斗神,兄弟是罗刹;乾闼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阿修罗,又译“非天”,为厉鬼,住在仞利天;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紧那罗又译“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摩呼罗迦是大蟒神,臂中缠有赤
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
"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
———金庸《天龙八部·释名》
1 "帝释天"乔峰(胡军扮演)
在佛教中,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乔峰虽出身异族,杀人如麻,但保境安民,救天下苍生于水火,此正侠之大者;且天人死前有五哀,乔峰正是哀莫大于心死,故八部之"天"非乔峰莫属.
角色分析:乔峰是很多金庸迷心目中顶天立地的第一大英雄,他出身辽族,却自幼在宋国长大,这就注定了他一生都将生活在矛盾和挣扎之中:身世之恨,家国之恨,事业之恨,爱情之恨,当最后无法挣扎时,就惟有以一死来谢天下,求解脱.不过对很多金庸迷来说,爱之深则必然责之切,这样一个完美人物的塑造难度和期待指数无疑也是最大的.
2 "沙竭罗龙"段誉(林志颖扮演)
段誉出身龙脉,自幼熟读经书,宅心仁厚,爱民如子,正是一代佛君,匹配八部之"龙"正得其所;而且段誉曾服莽牯,真是一条好大毒龙.
3 "夜叉"虚竹
"夜叉"者,捉鬼之神,实鬼王也.虚竹虽身源少林,却是前生旧业,非是本心.及至接掌灵鹫,振臂天山,以宅心神技统领三十六洞,七十二岛诸魔,使之弃恶从善,歼敌保国.可谓以魔向道,善哉虚竹!
角色分析:虚竹是"天龙"中最为奇特的一个人物,他寄托了金庸先生某种反谑的思想.这个人无欲无求,浑浑噩噩,却先破杀戒,再破色戒,有权有势,福寿双至,最后成为一代掌门.这样一个隐喻色彩极浓的角色,如何演绎,难度不小
4 "迦楼罗"慕容复
八部众之"迦楼罗"一生毒龙为食,体内积蓄毒气过多,临死时毒发自焚,状况极惨.而慕容复为求复国梦想,杀人无数,冤孽深重,最后终于痴呆,形如废人,报应报应!
角色分析:"南乔峰,北慕容",慕容复本来就是作为乔峰的对应人物来描写的,乔峰为天下而杀人无数,他则是为一己家族利益不择手段;乔峰胡人汉心,他则是汉人胡心;最后乔峰以死谢天下,他则转成痴呆,生不如死.这样一个心理失衡的大反角对演员表演功力亦是很大考验.
5 "紧那罗"木婉清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木婉清论香无人过之,正得其所.
6 "阿修罗"王语嫣
"阿修罗"是八部众最特别的神道,男的极丑陋,女的却极美丽,天姿绝色,不染纤尘,恰如惊世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姐姐".
角色分析:王语嫣和段誉的爱情是剧中惟一以喜剧收场的,堪称一对"神仙情侣";不过"金迷"中也有许多人不喜欢神仙姐姐,觉得她始乱终弃,对慕容复一往情深,最后却接受了段誉的爱情,未免有"水性杨花"之嫌.
7 "摩呼罗迦"阿紫
"摩呼罗迦"人身而蛇头,是八部众中的大蟒神.阿紫虽容貌可人,对乔峰一往情深,但她性情之怪,用心之毒,皆令人直思蛇蟒.
角色分析:阿紫是"天龙"中争议最大的人物,喜之者为之泪下,恨之者为之切齿.一方面她对姐夫的爱催人泪下,虽九曲而不悔;但另一方面,她为人又极残忍,用情又极自私,性格反差巨大.这样的角色对演员灵性提出了巨大挑战.
8 "乾达婆"阿朱
"乾达婆"是服侍帝释的乐神帝释天的乐神,梵语为"变幻莫测"之意,阿朱精通音律,善易容之术,人所难辨,且为乔峰(帝释天)生死爱侣,当居此位.
角色分析:阿朱是《天龙》中最让人心疼的女子,对乔峰不离不弃,生死无悔,最后却为化解乔峰对段正淳的误会而死于爱人掌下,让人肝肠寸断.如能成功演绎,不知又将赚取天下"金迷"多少眼泪!
下面是金庸的原版解释
释 名
“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分别是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
“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享受到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的寿命终了之后,也是要死的。天神临死之前有五种征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第五个征状或说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
“龙”是指神。佛经中的龙,和我国的传说中的龙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有的大蟒蛇也称为龙。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佛经中有五龙五、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古印度人对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主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对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如“西来龙象”,那是指从西方来的高僧。古印度人以为下雨是龙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中国人也接受这种说法,历本上注明几龙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龙王,他和幼女八岁时到释迦反牟尼所说法的灵鹫山前,转为男身,现佛之相。她成佛之时,为天龙八部所见。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夜叉”的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维摩经》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我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鬼。但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乾达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达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达婆”,海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
“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我们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往打败,有一次他大败之后,上天下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中。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释迦牟尼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法,说“五念处”;释迦牟尼说法“三十七道品”,阿修罗王偏又多一品,“说三十八道品”。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爱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阿修罗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阿修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谓有五谛,不说一事。”“五众”即五蕴”,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观念。阿修罗听佛说法,疑心佛偏袒帝释,故意少说了一样。
“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旧说部中说岳飞是“大鹏金翅鸟”投胎转世,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它每天要吃一个龙及五百条小龙。到它命终时,诸龙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
这部小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大理国是佛教国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据历史记载,大理国的皇帝中,圣德帝、孝德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避位为僧。《射雕英雄传》中所写的南帝段皇爷,就是大理国的皇帝。《天龙八部》的年代在《射雕英雄传》之前。本书故事发生于北宋哲宗无祜、绍圣年间,公元一○九四年前后。
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就象《水浒》中有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
正版《天龙八部》开头就有“释名”篇——
“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
“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
“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享受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的寿命终了之后,也是要死的。天神临死之前有五种征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第五个征状或说是“玉女离散”),这就是所谓“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
“龙”是指龙神。佛经中的龙,和我国传说中的龙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有时大蟒蛇也称为龙。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佛经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古印度人对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生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对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如“西来龙象”,那是指从西方来的高僧。古印度人以为下雨是龙从大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中国人也接受了这种说法,历本上注明几龙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龙王,他的幼女八岁时到释迦牟尼所说法的灵鹫山前,转为男身,现成佛之相。她成佛之时,为天龙八部所见。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夜叉”的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维摩经》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我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鬼。但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乾达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达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达婆”,海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
“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我们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往往打败,有一次他大败之后,上天下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中。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释迦牟尼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法,说“五念处”;释迦牟尼说“三十七道品”,阿修罗王偏又多一品,说“三十八道品”。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爱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阿修罗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论·卷三十五》:
“阿修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谓有五谛,不说一事。”
“五众”即“五蕴”,五蕴、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观念。阿修罗听佛说法,疑心佛偏袒帝释,故意少说了一样。
“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旧说部中说岳飞是“大鹏金翅鸟”投胎转世,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它每天要吃一个龙王及五百条小龙。到它命终时,诸龙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
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
大理国是佛教国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据历史记载,大理国的皇帝中,圣德帝、孝德帝、保定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避位为僧。《射雕英雄传》中所写的南帝段皇爷,就是大理国的皇帝。《天龙八部》的年代在《射雕英雄传》之前。
本书故事发生于北宋哲宗元佑、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前后。
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就像《水浒》中有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
释义天龙八部(不在原著里)
一天众Deva,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二龙众Naga,为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三夜叉Yaksa,新云药叉,飞行空中之鬼神也。
四乾闼婆Gandharva,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五阿修罗Asura,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六迦楼罗Garuda,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七紧那罗Kinnara,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八摩呼罗迦Mahiraga,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其实八部不是佛教原有的,主要脱胎于古印度神话,其中很多都被异化了。
参照古印度神话,解释如下:
1:天,又名修罗(修罗是酒神,由于天部众神的老大因陀罗总是习惯在战斗前豪饮苏摩酒,而且在当初搅拌大海寻求长生不好神药的时候出现的酒神被天部接纳而被阿修罗所鄙弃,所以阿修罗又称天部为修罗,“阿”在梵语中是否定的意思。)拥有不死之身,执掌天界和人类界,主要的有因陀罗(天帝),毗湿奴(三主神之一的守护神)等。
2:阿修罗:天神的同父兄弟,当天神和阿修罗被创造出来后发生了一场争论,当时双方是完全平等的地位,都称为神,争论的问题是神是不是永生的,结果认为神只不过比婆罗门(普通人)活的更长罢了,于是大家十分恐慌,最终决定合力搅拌大海以获取长生不死神药,后来药出来了,阿修罗人多,先拿到药碗,天神急眼了,于是毗湿奴便化为一位无比美丽的女子来到阿修罗的中间,他们全看傻了,不由自主就把药碗递到毗湿奴的手里,忽然间,一切都消失了,从那以后兄弟成仇,两族不断的战斗,不过天神是永生之身,阿修罗却会死,所以长久以来阿修罗只能屈居地下,很少有翻身的机会。
3:龙:其实就是大蟒蛇,和中国的龙完全两个概念。在这一点上金庸混淆了概念,中国的龙从来就是中国的龙。据说是某大神(该大神是以上两部的父亲辈)的两个老婆各自许愿,一个要一千个孩子,另一个只要2个孩子但他希望这2个孩子比那一千个孩子还强大,于是各遂所愿,一个生了一千只蛋(神是卵生。。。汗),另一个生了2只蛋,那一千只蛋的生出来就是大蟒蛇了。而那2只蛋的,第一个由于母亲太急,孵化失败,生出来个怪物,另一个生出来的就是下面的那一部————
4:迦楼陀:印度所谓大鹏鸟,欧洲叫凤凰,但是,根据中国的神话,它们是有分别滴,至于分别何在。。。没有研究过。由于大鹏鸟的老妈和蟒蛇的老妈打赌输了,所以要很长时间的做对方的奴仆,连带着孩子受累,于是迦楼陀经过刻苦修行,得到大梵天(三主神的创造神)的许诺,以大蟒蛇为食,替她老妈赢回了面子。其实迦楼陀从来就是唯一的,而且并没有政治取向,很少介入天神与阿修罗之间的纠葛,单列为一部,有点说不过去,可见释迦牟尼没有很好的研究印度神话。
5:夜叉:一般认为夜叉是恶鬼,其实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崇尚美德和秩序的,他们谨守神的教诲,位阶也比较高,财神俱毗罗就是夜叉族的,而无恶不作的其实是他们的兄弟罗刹族,比较著名的有十首王罗波那,一度打遍众神无敌手统治三界,不过后来被凡人罗摩借助猴王哈努曼(孙悟空原型之一)的力量给灭了(见《罗摩衍那》)。在这里释迦牟尼又混淆了概念。
6:乾达婆:其实这个种族被列入八部众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它们只是一批随风倒的乐师和舞师而已,论辈分还挺高,直接出自大梵天,不过从来就只知道玩艺术,据说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虔诚的婆罗门会有机会看到他们在半天空的表演,不过一般看到了就要倒大霉。
7:紧那罗:这个不知道是什么来历,但是应该是先人之国的统治者,也就是所谓的鬼众,负责管理死人的灵魂,老大叫阎摩,就是所谓阎王,不过阎摩比阎王厉害多了,能和三大主神平起平坐,手里的权杖想敲爆谁的脑袋就敲爆谁的脑袋。罗波那闹事的时候,唯一没有征服的地方就是先人之国了,还差点死在阎摩手里,要不是大梵天对他有许诺不会死在除凡人以外的生物手里而出面干预,也就没有《罗摩衍那》中的精彩故事了。
8:摩呼罗迦:据说是大蟒神,不过古印度神话中一般的蟒蛇没这么高的地位,只是迦楼陀的食物,据分析应该是众神搅拌大海是的绞索,,当时是让背负大地的乌龟沉入海底做支点,用支撑天空的高山做搅棒,绞索就是他了,不过在那之后再没露过脸,不知道是不是累死了。。。。。。也或许是毒死的,因为到最后海水都变成了剧毒,差点毁灭世界,没办法只好请求湿婆大神(三大主神之一的破坏和毁灭之神)把那些毒药喝下去,结果把大神的脖子都烧青了。
婆罗门神话中有八种不同部类的神,是佛教八类护法天神。
天龙八部是天众、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干闼婆、紧那罗、摩呼罗迦八类佛教的护法 神。以”天众”和”龙众”为首,故称”天龙八部”。
天众:梵语 Deva, 「天」就是天神,护法『二十诸天』中的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天,阎王等即是。帝释天是众天神的领袖。
龙众:梵语 Naga, 佛经上说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众龙王中有婆竭罗龙最出名,因它的女儿就是后成佛的龙女。
夜叉:梵语 Yaksa的音译,佛教谓一种捷疾勇健会伤害人的鬼。杂宝藏经:龙王夫妇及诸眷属生敬信心,尽受五戒,并夜叉众亦受五戒。亦作药叉。
阿修罗:梵文:Ashura, 意思是无端,容貌丑陋之意,阿修罗男的极丑,女的是绝色佳人。阿修罗王常常和帝释天战斗,因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而帝释天有美食而无美女,相互妒忌抢夺,相互争战。人们把他们争战的战场叫「修罗场」。
干闼婆:梵文:Gandharva, 意思是香神,又是乐神。本是婆罗门叫崇拜的一群神,是服侍帝释天的乐神之一,多达六千多位,身上发出浓烈的香气。
迦楼罗:梵文:Garuda 是金鸟神,两支翅膀张开有336万里!以龙为食,可除掉毒龙,每天要吃一龙王和五百条小龙,到命终时诸龙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他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节录自金庸《天龙八部》)
紧那罗:梵语 Kinnara, 是帝释天的乐神之一,干闼婆专奏俗乐,而紧那罗专门演奏法乐。
摩呼罗迦:梵文:Mahiraga, 是大莽神。人身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