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顶巢凤寺(又名东山寺),始建于明初,占地面积1千余平方米,有前殿,中殿、正殿和厢房等主体建筑。寺中崛起一石,形如凤凰,高3米,长8米。石旁有古柏一株,苍翠挺立。东山寺历来为黔中名寺,香火兴旺,香客如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之一。因山顶有一奇石形如一只蹲在巢中的凤凰而得名。东山出土的文物“戒钵残片”上刻有“巢凤禅院供众”字样。自古以来,只有经皇家考察合格并认定,一座寺院才能具有传戒资格,因此巢凤寺在贵州佛教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1928年,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弘福寺方丈慧海法师12岁时在此受戒。1938年,诗人、文学家、爱国主义战士闻一多途经清镇时,食宿于东山巢凤寺,并作“清镇县东山寺”写生画一幅。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毁坏。60年代,毁拆东山巢凤寺。80年代初,巢凤寺被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夏,由慧海法师重建东山巢凤寺,2005年5月15日(农历四月初八),东山巢凤寺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并举行开光大典。
重建的东山巢凤寺,分山门、天宝殿、钟鼓楼、两厢房、天井、正殿、观光亭、斋房、停车场等主要建筑,占地面积79亩,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仿古,飞檐翘角,红墙黄瓦,壮观凝重。沿山通公路到停车场,登嵌有刻石凤凰的石栏台阶98级可到山门。院内建筑楹联,多为清镇爱好者撰书。正殿与观光亭之间,依山势建有放生池四口,引水注池,池水暗通,放养生灵。一池中央有“放生池”石刻,为2006年3月18日(农历2月19日)省政协副主任马文俊题字。正殿“巢凤石”砍壁,刻有“重建巢凤寺记”。重建的东山巢凤寺,存有原巢凤寺“巢”字石刻一方,“凤”字一钩石刻残块,巢凤寺碑文记石刻残石一块,巢凤禅寺土陶戒钵残片两块,是建寺历史和香火兴旺的佐证。
登临东山,可眺望位于清镇通往贵阳的黑泥哨古驿道上的黑泥哨石牌坊,可俯视山下金钟伏地小山旁的“三朝锡命”牌坊。
巢凤寺坐落在贵州清镇市城区,始建于明朝初年元1370年左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巢凤寺原名东山寺,据《清镇县志》记载:“东山古寺有三体三层,中层有岩,大数十围,岩下有洞,外狭内阔,旧传有仙佛居此……”。后因山顶有一奇石形如一只蹲在巢穴中的凤凰而得名。故名“巢凤寺”。
巢凤寺周边风景秀丽,古柏参天,树木葱茏,特别是在晨曦初上、夕阳西下时,景色如画。该寺始建于明初,几经毁坏和重修,八十年代初,该寺被清镇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遗址被列为清镇市2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3年底,恢复重建巢凤寺,第一期工程于2005年5月15日圆满完成,大雄宝殿、天王殿顺利竣工,并在此举行了佛像开光大典以及系列的法会活动。
现巢凤寺傍山而建,总共分为三层,最上层是藏经阁旧址,也就是现在的观光亭;中层是大雄宝殿,左右厢房,中央是久负盛名的“巢凤石”;下层是天王殿,左右是钟楼鼓楼,整个格局构成“四合院”。数百年以来,巢凤寺香火旺盛,古寺、巨杉、亭池之间曲径通幽,并载负着巢凤石的灵气,周围的百姓世代风调雨顺,民富平安,堪称黔中圣地。
巢凤寺的名字因山顶的这块巢凤石而来。这块灵石不仅给周围的百姓带来世代风调雨顺的生活,而且还有冬不覆雪的灵性,因雷击,附着巢凤石旁生长的一株百年古树被击毁,只留下碳黑的老根,但因凤凰秉载着“新生、再生、重生,生生不息”的涅盘精神,今天,一株新苗又从巢凤石的旁端正茁壮成长着,象征着凤凰的新生,再生的精神,也开创了今天巢凤寺“东山再起,古刹重辉”的新局面,也将我们中华民族雍容大度的精神推向世界的高潮。
巢凤寺因石而得名,因石而充满仙灵之气,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据历史记载,明朝天启二年间,贵州宣渝同知安邦彦反明,占据贵阳以西千里地盘,自称罗甸王时,曾上东山寺祈祷神灵庇护其反明大业;清朝初年,吴三桂自云南举兵叛乱,在途经清镇时,也曾登临东山寺朝拜;云贵总督林则徐赴滇途经清镇时,也曾登东山朝拜游览;咸丰、同治年间,贵州花灯教起义首领何德胜,曾在东山寺扎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