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感在个体中的表现有迟有早, 表现出来有深度与广度基于个体的音乐经验及音乐对他的影响 。对于音乐感是天生的还是从学习中获得的问题,是有争议的。雷维斯、西肖尔倾向于来自先天的看法,但训练可以提示出这种先天的潜在能力。
有人说:“音乐感是爹妈给的”,意思是说,有人生来就是音乐感好,天生就是学音乐的料,也有的人生来就不是学音乐的,是不具备培养可能的。我本人不太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每个人的先天素质确有很大差异,这要看到,要承认,但是后天的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引导,有很积极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把一些在音乐方面天赋一般的学生引进音乐之门,使他们逐步提高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的能力,而逐步做到有音乐感的演奏。 天才出自勤奋 从我们在教学中所接触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好的天赋,应该说这些学生都具备被培养和造就的条件。当然,我们不否认他们中有天赋特别突出的,也有特别不愿意和不适宜学习音乐的,但这两种情况都只是个别的,是极少数。我认识一个男孩子,脑子很清楚,很聪明,手的条件也非常好。耳朵的听力更是突出,别人在钢琴上任意按下一堆音,他能把一个个音名说出来(当然是在眼睛不看、全凭听觉的情况下)。这样的学生,无疑是有音乐天才的,但他花的努力一点也不比别人少。在初学阶段,他一星期要弹好、背出十至十五首曲子,而且曲曲完整,也有音乐表现。他不仅平时的练琴时间比同龄的孩子多,还能随时有选择地欣赏一些自己喜欢的曲目,每天晚上他都在音乐伴随下上床入睡,他的家长也努力给他创造一个音乐的氛围,每天早上都用音乐叫醒他,放他喜欢的乐曲伴随他进入新的一天。有了这样的努力,又有这样的环境,他的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力不能不突出。可见,即使才能和条件都超乎一般的孩子,他的努力和追求也必须超过一般人,才可能走上成功之路,“天才出自勤奋”,这话说得太对了。 实践证明,那些学习钢琴半途而废的学生,往往都是平时不肯好好练琴的。每次上课错音连篇,经常谱子也不认识。键盘也找不到,往往上了许多次课.连一个曲子也连贯不下来,错音和毛病总也不改。仔细分析起来,这些学生学不下去并不是因天赋不行,他们的问题在于不肯下功夫。其实只要下点功夫,他们马上就会好一些的。往往这类学生在学校的功课也是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有些很聪明的孩子,被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耽误了,真让人惋惜。 也有一些表面看来很没有条件和“才能”的学生,经过努力,也有的可以取得良好的表现。我认识的一个女学生,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且完全没有接触过音乐,这个孩子可以说家里没有任何音乐环境。这个孩子学习起来的确很苦,往往在弹奏方法上、节拍上都对了,而音乐的感觉就是出不来。后来经过老师正确启发指导和她自己的艰苦,努力她终于有了一定的音乐感觉,并在考级中被评为优秀。这个成绩,老师和家长都深知是来之不易的。 我们面对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说是天才,但他们大都有正常的智力,且有学习钢琴的愿望。教师的责任是把这些学生带入音乐之门,引上音乐之路。 多听多看是必须的 在这里,先谈谈从感性人手的培养。我想,多听、多看、多给人表演都是必须的。 学钢琴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音乐的环境。钢琴是一种外来乐器,大多数传统的优秀教材、乐曲来自欧洲,因此它的音乐语言也是外来的。这就跟学外语一样,要有语感,光靠音标和字母拼出来的外语,总让人觉得生硬,必须多听,多感受,潜移默化。 现在电台里经常有好的音乐节目,家长可以多留意,到时候录下来,并不限于钢琴,可广泛一些,其它乐器的、交响曲的、声乐的,都可以经常积累一些资料。学生眼下功课都很多,不一定有专门的时间来欣赏音乐,家长不妨在进餐时、起床后、就寝前放上音乐,学生有意无意地便接受了音乐的熏陶。逐步对音乐语言、形象、气氛、音色等,有了感性的认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逐步地能从量变到质变,大凡音乐感好的学生,都得益于这种熏陶。 上述的做法,我想对任何家庭都不难,因为收音、录音的条件几乎是如今每个家庭都具备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去买一些录音带和激光唱片,选择一些重要的经典曲目。在学生学到一定程度人的的兴趣,从而热爱音乐,就变得很重要了,这当然也是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能会给自己提出一些要求,所以在心中都会有自己所知道的“软肋”,这时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心中最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和那些最让他们不自信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并不完全被别人所知,只有学生自己一直感到不自信。老师上课时常常发现学生演奏的问题和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并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师生双方互不理解,老师提的要求并不是学生急于想解决的,而学生急切想解决得问题又不能及时的从老师那得到答案,长此以往,双方都会失去信心。如果此时教师敏锐的洞察到学生缺少并且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准确地加以传授方法从而解决了问题,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成就感,那他们学琴的信心就会大增。这也是逐渐提高学生热爱和求知欲的途径,因为人天生的好奇心是很脆弱的,多次不成功很可能就变得自暴自弃,只有掌握好学生的心理规律,才能很好的保护他们的信心。这也是逐渐带领他们从被逼学琴走向热爱拉琴主动练琴的良好开始。 心中丰富的存储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大脑是掌管一切行动的机构,只有丰富了它,所学到的技术才能学以致用。 当一首动听易记的流行金曲在耳边响起,美妙的歌曲引起听者的喜欢,随后就有唱出它的冲动,会很自然的把曲调﹑音响﹑歌词﹑风格﹑味道等听到的效果输入到大脑记忆库中,然后就会下意识的寻找恰当的方式模仿演唱,也许会遇到好多演唱技术不到位的阻碍,可脑中深刻的记忆和热爱它而带来的动力会迫使自己用并不见得科学的方法努力地唱出那种效果,虽然自己可能事倍功半,但至少得到了那种神韵。 可是大多数真正专业院校的学生也许学习次序正好相反,并不是从热爱开始,引发兴趣,然后主动寻找适当的手段表现,最后达到成功地表达出心中最初的设想,而是几乎没有最初的设想及热爱而带来的探索追求的冲动,只是依靠导师的经验方法和埋头苦练等待成功的到来。也许少数人能靠才能及努力基本靠近成功,可是花费的时间往往是相比起正确的学习次序的好几倍,而且会充满艰辛,感到枯燥乏味,犹如煎熬,被动难进。有很多专业不太理想的学生,一唱起流行歌曲,表现的才华横溢,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这说明并不是他们不行,而是学习出发点有问题。这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在实践以前花大力气来武装头脑,像听流行歌那样广泛的多听各种门类的古典音乐,真正做到头脑的丰富,当使用时就不会感到心中的知识很匮乏。 科学的练习是走向成功必经的过程 在从对一项技能的好奇心到热爱它,从而搜集信息武装了头脑,下一步就是开始实践了。这个阶段用在学习乐器上,就是到真正开始“练习”的时候了。其实在实践中“练习”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寻找,然后是巩固。当然,这是以大脑已经设想在先为前提而开始进行的。 所谓“寻找”就是在琴上用自己已具备的技术手段来摸索寻觅心中所设想的声音。其中,心中的设想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们在整个学琴过程当中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这个过程。多数人都是首先在没有设想的情况下,拿起琴盲目地来回拉,在拉的途中再寻找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就像电影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就开拍了,拍了无数条,再从中选择,可已经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宝贵的时间,最重要的是使信心和新鲜感大打折扣,这是最危险的。再举个例子,当一个孩子从来没见过自己的父亲时,让他在集体照片中找出父亲,只能是难上加难,而天天跟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一眼就能准确地找出来,这就是心中的预想在起作用。 真正做到脑中准确地设想后再动琴,除了节省了大量练习时间外,还有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尽可能让听觉和记忆保持“纯净”。 让我们演奏出的声音反馈到到脑中尽量做到精确,从而保持听觉及大脑的纯净。又好比我们绘画,先在价格便宜的草稿纸上尝试画出自己的设想,待时机成熟后再在昂贵的正规纸上作画,这时如果由于设想不成熟就下了笔,就会浪费掉这张好的画纸,相信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可一到练习乐器时就忘了生活中理所应当的习惯。好像由于琴可以无限的拉奏,就可以在上面没有节制的演奏错误的东西。开个玩笑,如果每拉一弓都是要收费的,大家一定会珍惜每次的练习机会,那每一弓的成功率应该就大不一样了,这是个心态问题。 因为我们最终是要在台上演奏,那是需要一次性成功的,假如平时就没有练习“一次性”,那谁能保证台上的把握性呢?这时,当确实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效果后,就应当开始自信地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在琴上寻找合适的声音了。 练习的第二个层次是“巩固”。巩固寻找到的成果,积累数量。这时要注意,一定是尽量多的巩固“正确的数量”。如果巩固错误数量的“刻苦练习”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这个层次的练习一大部分是练习“手指记忆”的。太多的错误记忆会在正式演奏时打败正确的记忆,在台上犯错。所以重要的是在练习中要刻意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正确的记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最后的万无一失。 适当地“逼”自己 事靠人为,未来的成功都是当下经营好每一分每一秒得来的,把计划性落实到每一秒中,一个个针对打击,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有这样一种思想:“反正还有时间,明天再练吧。”我们的学生多是拥有太多的时间用来练习,而演出或考试的实践又太少,致使永远处于一种看不到结果的状态。不知道练琴为了什么,可能只是为了一年后的一个考试,而且曲目才仅仅是一首小小的乐曲。目标又远又小,而拥有的准备时间又太多,就造成恶性循环。人的能力、兴趣、新鲜感这些对于搞艺术的人最珍贵的感觉都一天天在麻木甚至退化,这是多么可惜啊。合理处理好我们练琴的时长和效率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好比在直线中取一段,两头画两个端点,变成线段,这样一来无限的直线就变得有限了,在这有限的空间中,能否创造无限的艺术价值,这才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所在。 在高压下,人的能力和潜力是巨大的。所以能成功的人都是对时间要求极严格的,他们会给自己定下很多计划,什么时候应该完成什么事自己很清楚,既能明显的看到自己的成就,也能在不断缩短周期中看到自己能力的提升。举个练琴当中的例子,练习音阶,常常有人会在不顾速度,不顾节奏的情况下演奏,出一点问题就改变速度,理由是因为要练音准,要练换把等等。孰不知脱离了速度和节奏的限制的练习是很难看到成效的,这是由于失去了“时间”的限制,一切的练习都是放纵的,是有自我保护意识的,是自欺欺人的。一旦不准就放慢速度,一旦换把不佳就重来一遍,但真正上台演奏时是必须有节奏时间来限制演奏的,而平时练习时是放纵的,自圆其说和自欺欺人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不是,有天生的乐感当然是好、但乐感是可以积累培养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