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考的职业资格证考试题在考试之前是无法搞到试题的,给你一篇资料,考试内容里肯定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陕西省实施<献血法>办法》和《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临床用血及特殊血液成分需求为目的,按照标准化、规范化、集中化的管理原则,全省统一规划调整采供血机构,基本建立起整体布局合理、网络覆盖到位、管理科学规范、质量保证可靠、系统运行良好的采供血机构网络,改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突发公共事件临床供血能力,杜绝可控因素造成的经血液传播疾病,保障全省人民群众临床用血需求和健康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机构设置
全省采供血机构分为血站和单采血浆站。血站包括一般血站和特殊血站。一般血站分为省血液中心、市中心血站。特殊血站包括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和卫生部门根据医学发展需要设置的其他类型血库。一一般血站。全省在西安市设置省血液中心,与西安市中心血站合署办公;其他设区市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均设置1个中心血站;杨凌示范区不设置血站,其采供血业务血由咸阳市中心血站负责;县(市、区)级行政区域不设置血站(库);四医大西京医院设置一所中心血库,负责本院的血液采供。
省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根据服务区域实际需要,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以设立固定采血点(室)或流动采血车;可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1个储血点,负责辖区内其它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的供血业务。储血点设立由各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设置,应当符合《陕西省采供血机构储血点建设基本标准》(附后),并报经省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由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
固定采血点、储血点不得进行血液检测。二级以上医院必须建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对本单位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教育、培训;必须独立设置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计划、审核和技术实施,确保足量贮血,满足临床和急救用血需要,确保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二 特殊血站。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根据全国规划设置。
三 单采血浆站。单采血浆站应设置在县(区)或县级市,采浆区域选择应保证供浆员的数量,能满足原料血浆年采集量不少于30吨。我省保留现有兴平市、白水县、富平县、安康汉滨区4个单采血浆站的设置,不再设置新建单采血浆站。单采血浆站必须在省卫生行政部门划定区域内采供浆。
三、组织实施
一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血液管理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实施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对于加强我省血液管理,提高血液质量意义重大。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省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各市各采供血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对贯彻《献血法》、《陕西省实施<献血法>办法》和《血站管理办法》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抓好贯彻落实。
二 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各市在实施过程中,对现有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采供血机构应予以调整。采供血量在5吨以下的中心血站,要严格限制发展规模,调整投入方向,萎缩检验功能,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分片区设置集中化检测实验室,开展区域性集中检测。各市在采供血机构调整期间,要制定采供血应急预案,确保紧急用血和偏远地区用血;要妥善处理人财物的交接,确保一方稳定。
三 依法行政,严格监管。各采供血机构要按照《血站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无偿献血招募,血液采集、成份制备、血液安全等有关工作,严格遵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各项工作标准,建立人员岗位责任制和管理制度,确保采供血需要和安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血液管理监督管理职能,落实监督执法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实现监管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继续巩固非法采供血(浆)专项整治成果,杜绝非法采供血(浆)现象发生。
陕西省采供血机构储血点基本标准
为健全我省供血网络,确保临床用血及时、安全供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血站管理办法》、《血站基本标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一、机构性质采供血机构储血点是血站供血业务的延伸,由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实际需要规划设置。原则上应设置在距采供血机构30公里以外的二级(包括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血液的储存、发放等业务技术由采供血机构负责,质量、安全责任由采供血机构承担。二、业务范围承担供血单位指定辖区内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储存、发放任务。不得开展血液采集、检测。三、基本要求(一)、房屋设施满足储、发血业务要求。应设置储、发血室、消毒清洗间、值班室等,房屋不得少于3间,总面积不得少于50M2。(二)、辅助设施
1.通讯、给排水、消防等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2.具备双路供电或应急发电设施;
3.污水、污物处理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应具有计算机管理设施。四、仪器设备储血室应有储血专用冰箱(4℃)、低温冰柜(-20℃以下)、血小板恒温震荡保存箱、热合机、化浆机或恒温水浴箱、计算机等。五、人员(一) 、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应按储血量大小或供应单位数量配置。一般二级医院2-3人;三级医院3-5人。 (二)、任职要求1.储血点主任应具有医学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2.技术岗位人员应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技术岗位人员应当符合岗位执业资格的相关规定;4.有经血传播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储、发血工作。(三)、人员职责1.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做好储血点相关的业务工作,保证临床用血需求;2.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法规和政策;3.负责临床用血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科学用血;4.有责任对供血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反馈发现的血液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六、质量管理文件(一)、工作制度1. 质量管理制度1.1文件控制管理制度1.2 质量记录管理制度1.3内部质量评审制度2.储、发血管理制度2.1血液入库、储存管理制度2.2血液发放管理制度2.3血液报废登记制度2.4不合格血液报废、退回制度2.5差错事故防范措施3.报告制度3.1输血反应登记报告制度3.2差错事故处理登记报告制度3.3血源性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二)、岗位职责1.储血点主任职责2.储血人员岗位职责3.发血人员岗位职责4.值班、交接班人员岗位职责(三)、操作规程1.血液储存和运输操作规程2.发血操作规程3.仪器设备操作规程4.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操作规程(四)、记录1.仪器设备监测记录2.质量检查记录3.血液报废登记4.差错记录及处理记录单5.输血传染病报告登记表6.血液出、入库登记7.储血冰箱温度记录8.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七、质量控制(一)、 技术岗位人员1.培训:技术岗位人员每年应参加本地市或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输血知识讲座、技术培训学习班。每人每年应当接受不少于75学时的岗位继续教育;2.考核:可由所在地医院或采供血机构组织,每年综合考评一次; (二)、血液制品质量1. 储血点的血液制品必须来自设置规划范围内的采供血机构。2.对入库的血液制品应严格按照血液质量标准验收,其中有不合格者应立即退回采供血机构。(三)、仪器设备1.储血冰箱温度记录(6-8小时/次);2.设备维修及使用记录。(四)、感染管理1.储血室、储血冰箱要定期消毒(1次/周);2. 储血冰箱空气培养监测(1次/月);3.医疗废物经无害化处理后,应焚烧处理或医院统一集中处理,交接有签字记录。 (五)、血液领取与发放1.医院预约的血液应由指定的供血单位配送;2.血液领取与发放必须严格按制度执行;3.取血人员应为临床科室医护人员或医院指定工作人员;4.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八、质量指标1.各项制度健全、完整率100%;2.工作人员上岗培训考核合格率100%;3.入库及发放血液质量合格率100%;4.储血冰箱温度记录完整率及合格率100%;5.储血冰箱空气培养合格率100%;6.血液储存温度:4±2℃;7.新鲜冰冻血浆储存温度:-20℃以下; 8.血小板储存温度:22±2℃。
因全国采供血机构人员岗位培训考核需要,本考区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接收并使用涉密资料,根据《国家医学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管理办法》,现将接收并使用的涉密资料及其责任承诺分述如下:
一、接收并使用的涉密资料
(一)考核软件光盘(含考核软件和题库)。
(二)上报考核数据。
二、本考区承诺
(一)严格做好涉密资料的接收、保管、发放、使用、回收和销毁工作。
(二)涉密资料只用于全国采供血机构人员岗位培训考核。未经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书面许可,不向任何个人、单位、组织、企业等泄露、提供、复制以上涉密资料。
(三)考核结束后,考场系统管理员按照要求上报考核成绩数据文件,得到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确认后永久删除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的涉密资料。
(四)如违反以上承诺,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考区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公开选拔卫生健康类笔试模拟试卷(合卫生、计生、医药、防疫等)
2006-6-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写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是世界上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约有()。
A.2.4万种B.3.3万种
C.10万种D.10.4万种
2.本世纪末,我国将步人老年型社会年人口将达到()。
A.1亿人B.l.2亿人
C.1.3亿人D.l.4亿人
3.在进行临床医学研究时,参与研究的人员主要应遵循以下道德准则,除了()。
A.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B.处理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密切配合
C.尊重他人劳动,杜绝剽窃行为
D.署名不分先后,贡献不分大小
E.处理好协作单位之间的关系
4.下列关于人体实验道德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以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为目的
B.以大量、充分、可靠的动物实验为基础
C.以受试者知情同意为前提
D.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制定应急措施为条件
E.以维护受试者利益不采用安慰剂对照为原则
5.下列关于医学科研人员的道德规范,不包括()。
A.目的明确,动机纯正B.献身科学,造福人类
C.敢想敢干,雷厉风行D.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E.戒骄戒躁,勇于探索
6.下列关于良好医疗服务态度在作风上的标志的表述,不包括()。
A.做到廉洁、谆良、正直、正派B.不吃请受礼,不以医谋私
C.不刁难训斥患者,不推委患者D.不与患者进行与工作无关的个人交往
E.不出具假诊断、假证明,不惜医疗之机侮辱患者
7.下列关于医疗服务语言的道德要求,不包括()。
A.礼貌性语言B.专业性语言
C.解释性语言D.安慰性语言
E.保护性语言
8.下列表述中,最能概括生命伦理学研究范围的是()。
A.研究生命科学和整个卫生保健领域B.研究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
C.研究与人类生命有关的生态伦理问题
D.研究与动植物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有关的伦理问题
E.研究与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有关的伦理问题
9.生命伦理学主要的伦理思想是()。
A.生命神圣论B.生命价值论和生命质量论
C.义务论D.人道论
E.功利主义
10.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推算若干年后的总人数,这是人口总数预测方法中的()。
A.直接推算法B.间接推算法
C.要素推算法D.因素推算法
11.影响人口增长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经济因素B.政策因素
C.自然因素D.性别因素
12.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3年或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后,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但()。
A.考试办法和内容由卫生部另行制定B.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C.依法自然取得D.各地组织考试
E.其标准不能低于全国统考
13.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
A.控制人口质量的方法B.控制人口数量的方法
C.控制国民经济的方针D.一项基本国策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监督执法主体是()。
A.卫生防疫机构B.食品卫生检验所
C.国家技术监督局D.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E.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自检机构
15.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征是()。
A.极高的死亡率、极高的出生率、极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
C.中等出生率、中等死亡率、中等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16.韦氏智力量表的优点哪项不是()。
A.便于测量各种智力因素B.测验的年龄覆盖范围大
C.测量多方面的智力能力D.应用.范围广泛
E.便于测查极低智力的受试者
17.从遗传学、产科学及大量实践证明,最佳生育年龄为()岁。
A.18—20 B.20—24
C.25—30 D.30—35
18.城乡人口比例、人口与物质资料生产的比例是()。
A.对外开放中的重要关系B.经济计划中的主要比例
C.科技发展的重要比例D.人口计划的主要比例
19.水质是否达到流行病学上安全的重要指标是()。
A.细菌总数B.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总数
C.伤寒、副伤寒杆菌D.大肠菌群数和细菌总数
E.大肠杆菌数
20.流行病学的最主要的用途是()。
A.研究疾病的病因及流行因素B.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
C.评价疾病的防制效果D.研究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E.临床实验室检查
二、多项选择题(下面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1.5分,共30分)
1.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A.婴儿死亡率下降B.青少年身高和体重增长迅速
C.童发育加快D.人口预期寿命延长
E.平均寿命达70岁
2.全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很大提高表现为:()。
A.有文化人口比率提高B.受教育程度提高
C.文盲、半文盲比率下降D.人口科技素质的提高
E.人口文化素质提高
3.搞好人口管理的必要性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的客观要求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
C.调节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客观要求
D.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客观要求
E.进一步发挥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客观要求
4.人口再生产类型有()。
A.原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B.传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C.近代的人口再生产类型D.现代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E.科学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5.中国的人口特点是()。
A.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B.建国后人口年均增长率呈现明显的波浪形
C.人口地区分布极不平稳D.文化教育素质还比较低
E.年龄结构正由成年型类型向老龄化类型发展
6.我国人口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
A.控制人口数量B.控制人口性别
C.提高人口质量D.调整人口结构
E.鼓励向国外迁移
7.实现人口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
A.思想教育措施B.行政组织措施
C.经济措施D.法律措施
E.技术措施
8.中国劳动力的特点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B.文化技术素质不高
C.性别比例失调D.城乡分布不平衡
E.劳动生产率水平低
9.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是()。
A.信息传导作用B.协调控制作用
C.指令作用D.中介作用
E.利益刺激作用
10.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是()。
A.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B.农业生产的规模、速度和结构
C.发电能力的大小D.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
E.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
11.专门人才的基本特征是()。
A.不断进取,勤奋务实B.专心致志
C.富有创造性D.精通专业
E.注重时效
12.建立新的专门人才管理制度要求做到()。
A.鼓励人才自由出国B.积极改革原来的人才管理和人才使用制度
C.建立专业化人才立法D.做好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和计划工作
E.注意人才引进,防止人才大规模外流
13.人口自然变动方面的基本指标有()。
A.人口总数B.人口自然增长率
C.人口出生率D.人口死亡率、迁移情况
14.下列关于医务人员权利的自主性,包括()。
A.有权对患者的疾病做出判断,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B.有权开具诊断证明C.在通常情况下,医师享有干涉权
D.有权要求患者或家属配合诊治
E.医师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15.关于医师干涉权的理解,错误的是()。
A.在特殊情况下,医师享有干涉权
B.干涉权是医务人员的职业特权,具有普遍性
C.干涉权是医务人员的职业特权,不受约束
D.医务人员的干涉权是有条件的,不具有自主性
E.医务人员的干涉权与患者的自主权相矛盾时,前者要让位于后者
16.下列关于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义务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为患者治病是医务人员基本的道德义务
B.有为患者解除躯体痛苦的义务
C.有为患者解除心理上、精神上痛苦的义务
D.有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解释说明的义务
E.医务人员获得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
17.《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包括()。
A.警告B.罚款
C.责令改进D.停止整顿
E.吊销‘“卫生许可证”
18.韦氏智力量表的优点是()。
A.便于测量各种智力因素B.测验的年龄覆盖范围大
C.测量多方面的智力能力D.应用范围广泛
E.便于测查极低智力的受试者
19.预防心身疾病的措施中有
A.保持乐观心境B.培养健全人格
C.学会身心放松技术D.矫正各种不良行为习惯
E.持续紧张的生活方式
20.下列哪项是流行病学的特征?
A.群体特征B.预防为主的特征
C.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D.对比与概率论的特征
E.以诊断临床病人的特征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题1分,共20分)
l.世纪之交,我国已经步人老年型社会。
2.食品卫生法授权没收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
3.凡患有痢疾的人员不得参加食品运输工作。
4.《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的公共场所的项目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中包括装修质量。
5.我国法律规定,城乡集市贸易的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工作由卫生防疫部门负责。
6.《献血法》规定两次采血间隔时间不少于6个月。
7.血站对献血者必须免费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不包括称量体重。
8.生育过严重缺陷患儿的妇女,再次妊娠前,夫妻双方应当接受医学检查。
9.合法的医疗机构可以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
10.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中不得加入药物”但不包括中草药。
11.国家提供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的年龄20-65周岁。
12.健康的定义正确的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13.人口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态属性。
14.毒物引起慢性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剂量。
15.由人口发生、成长、衰老、死亡所形成的人口自然变动,就成为影响人口总量增减的主要区素。
16.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限制血糖增加。
17.人口质量虽然具有社会、自然属性,但其本质属性是自然性。
18.环境污染是指改变环境的组成,使环境的质量恶化。
19.中国的法定婚龄是: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这个婚龄是最低婚龄。
20.测定大气污染的器材连接顺序是采样管一采样动力一流量计。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表现在哪里?
2.简述近期我国卫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3.医德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什么叫“医学模式”
五、论述题(每题6分,共24分)
试论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作文同(40分)
试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为题,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论文。
卫生健康类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E 5.C 6.D 7.B 8.E 9.B 10 A
11.A 12.A 13.D 14.D 15.D 16.E 17.C 18.B 19.D 2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E 3.ABCDE 4.ACD 5.ABCDE 6.ACD 7.ABCDE
8.ABDE 9.ABDE 10.ABDE 11.ABCDE 12.BCDE 13.ABCD 14.ABDE
15.BCDE 16.ABCD 17.ABDE 18.ABCD 19.ABCD 20.ABCD
三、判断题
1.√2.X 3.√4.X 5,X 6.√7.√8.√9.X 10.X
11.X 12.√13.X 14.X 15.√16.√17.X 18.√19.√20.X
四、简答题
1.我国人口身体素质提高的表现在:(1)婴儿死亡率下降。(2)儿童青少年发育成长水平提高,平均身高和体重增长迅速。(3)人口的患病和病死率下降。(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表现在:(1)有文化人口比率的提高。(2)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率下降。(3)人口科技水平的提高。
2.我国近期卫生工作的目标是,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进步为人民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积极发展卫生保健事业,使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其主要任务是:(1)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2)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强化对传染病的监控和免疫接种。(3)防治职业病、地方病。(4)振兴中医药事业,促进中西医结合。(5)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医疗保健制度,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卫生执法。(6)进一步加强医药市场管理,大力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药品质量。
3.医德现象表现为意识现象、规范现象和活动现象。医德意识现象,即医学道德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包括医德观念、情感、意志、信念等。医德规范现象,即在医学实践中评价和调整医师行为的准则。医德活动现象,即医师依据一定的观念,遵循一定的医德准则,进行医德评价、教育和修养等。
4.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理论框架、思维方式和医疗卫生保健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含着以医学发展指导思想为核心的医学观本身,也包含着医学指导下取得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和医疗卫生保健实践。医学模式发展至今,先后有三种医学模式:(1)古代朴素的整体医学模式。(2)近代生物医学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新医学模式”)。
五、论述题
(1)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般地说,人口数量是人口质量的基础,但过多或过少的人口数量往往会影响人口质量的提高。(2)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断变化的。在原始社会,人口数量少而质量低,人口数量的多少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人口质量的高低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并不很大,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极其低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总的来说发展生产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生产仍具有重要作用,人口质量对社会生产不具有重要作用人口质量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影响也不大。(3)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生产仍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这就决定了人口数量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仍居支配地位,但人口质量开始受重视。(4)到机器大工业生产时期,特别是到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宇航时代,现代物质生产对人口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口质量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在社会生产中居于越来越重的地位。
六、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