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
什么是散文,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它的含义和范围一直伴随文学的发展而演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除诗、词、曲、赋之外的文章,都被称为散文。今天我们说到的散文,基本上是指同诗歌、小说、剧本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内涵也极其广泛。
散文短小精悍,文情并茂,不拘一格,自由灵活,历来被誉为美文。散文绘景状物,记事写人,挥洒自如;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兼采并用。好的散文,可以让读者看到生活海洋中的五光十色,听到大千世界的喜怒哀乐,领略思想哲理的铁树银花,收获精神田野上的鲜花硕果。因此,历来的散文大家都追求散文的结构美、意境美、风格美和语言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无数个散文大家,他们都是卓越的语言大师。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还都是著名的诗人。他们借助诗歌的语言艺术,构建起绚烂的散文意境,把散文的语言美,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我觉得我们不论写作或是阅读欣赏散文,都应认真的向前辈大师们学习,借鉴语言艺术,以形成具有自己艺术特色的语言美。我以为散文语言美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一个美丽的少女,如果是个结巴,那与人交往,该是多么大煞风景啊。如果再口吐污秽,那就真是鲜花插在牛粪上了。我个人以为:语言美,就是一篇散文的漂亮外衣,一眼看下去,让人感到愉悦,感到美丽,文章才能读下去。
我时常见到一些作者的散文,有的句子冗长,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有的语言无味,像一杯白开水;有的辞藻华丽,脂粉腻人,好似驴粪蛋裹了一层霜;还有的不加修饰,缺乏动感,如同老和尚的帽子—平不塌。语言如此糟糕,就算你的散文内容再好,主题的调子再高,恐怕读者也难以读下去。毕竟青年男女找对象,第一眼看的是外貌。估计读者对文章的取舍也是这么个道道。
散文没有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引人入胜。散文没有迭起的戏剧高潮,来令人心动。散文篇幅短小,要靠语言的锤炼取胜。著名现代散文大家秦牧先生曾说:“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时常无损于大山的壮观。但如果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同样的道理,短小的文章特别需要写得简洁和优美。任何的败笔冗笔在篇幅短小的文章中,时常显得格外刺眼和难于掩饰。”照秦牧先生的说法,语言美否,简直就成了散文的筋骨命脉,似乎可以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了。
我以为,追求散文的语言美,作者应努力构建语言环境的美,根据自己不同的心境,去创造不同的语境。有时如大江东去,澎湃激荡,让读者感到血脉喷张,慷慨激昂;有时犹如饮下一杯醇浆佳酿,使读者如痴如醉,回味悠长;有时如同知心好友聊天话家常,令读者倍感亲切;有时如同春江碧透,澄澈见底,让读者神清气爽……
我个人以为散文的语言美,应该努力去追求生动的美、朴素的美、节奏的美和简洁的美。当然,还可以总结出其他别样的美。
我们先来说生动的美。散文语言要形象生动,如春风摆柳,有立体感。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如见其人。且看鲁迅先生《好的故事》: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浆,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一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合,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型。”这段文字,鲁迅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和光感,富有诗情画意,有情调,有气氛。在水面上所呈现的倒影的铺展与碎散,描写的尤其具体而优美。使人如临其境,体现出了一种如古人所说的“如境如图”的语境。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正如一杯清茶,很淡很淡,经过读者的细心品尝,它会越品越香,回味无穷。语言的朴素美,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并不是不要作者对语言进行精心加工,反复锤炼,而是不要过分使用丽词艳句,夸饰堆砌。散文的行文造句,应结合语境,从内心深处自然流出,朴素平实,又不失深切动人。这正犹如气质高雅的女人,她总是化淡淡的妆,来体现自己的天生丽质,而不会把五颜六色的脂粉都涂抹在脸上。我们很多人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孙犁的《荷花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些散文大家的文章,语言平实的如同拉家常,但却是脍炙人口,令人唇齿生香。当下的散文创作中,有一种半文半白,诗赋两不像的文本,它闲适、随意、感伤,很具有消费性,也在学生中很时尚。它辞藻华丽,却没有思想。我个人并不反对这类散文,因为正是这些散文的存在,才映衬出了经典散文的美学价值。
我以为散文的语言还应该有节奏的美。因为汉语本身是有声调节奏的。中国古代的散文,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很讲究声调起伏、叠字叠句,长短交错的。他们的文章交错使用排比、对偶、借代、拈连、顶针和回环等修辞手法,音调和谐,流转自如,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如柳宗元的《封建论》中的一段: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这段文字,长短交错,节奏分明。声调铿锵。虽是一段议论,却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我以为,我们现代学习散文创作,也应该努力追求语言的节奏美,使之情文并茂,音义兼美。
最后谈谈散文语言的简洁美。我个人认为散文语言的简洁流畅,应该是散文的固有秉性。唯有简洁,才能畅晓明白。前边我们在讨论散文语言的动态美时,例举了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这篇散文同时也是语言简洁美的典范。它笔简意丰,干净利索,毫无冗词赘句,有一种简洁潇洒的美。
散文的语言美,行文多寡长短,抑扬高下,节奏快慢、修辞使用,虽无一定之律,却有一定之妙,把握它,主要靠多练习、多实践、多思考、多阅读、多借鉴。这里的“一定之妙”,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要持之以恒,细心揣摩,多写多练,是可以把握散文语言的音调美、旋律美、节奏美,并进而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感语言。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写作是人的心灵絮语,是情感的叙述,是心灵的延伸,因为它讲的人间之真面,动的是人间之真情,是洞察了外部世界和自己主体世界的“真”相之后,成为思想上的先行者、艺术上的实践者的。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就越远。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作家对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比如李白的诗:“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中“寒”、“伤心”,就不是纯客观的摹写,而是心情的表达。在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例如在研究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引起我们的美感时,重要的不是研究花、鸟的生活和本身的特点,而是研究花、鸟引起人的心理活动(惊心、溅泪)的特点。花、鸟所以成为审美对象,是由于美感经验中心理活动的结果。个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气质禀性等主观色彩,风格审美的特质决定了艺术创新。
散文不仅思想独异,发论近情,且涉及广泛,知识丰富,大到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小到抽烟、喝茶、买东西,真是无所不包,笔触贯通中外,纵横古今。具体到一篇文章,则放开手脚,上下勾连,集中起一个高密度的材料群,知识群。闲谈散文充实腴厚而能以平易出之。闲的时候,心态平和、宁静、淡泊,宁静以致远,遐想有翅膀,自由开合,想生活的种种,语言上朴实无华,不堆砌,不追新,语录体、文言体,都干净质朴,口语化程度很高。表达上也只用传统平常的手法,不玩“现代”花招。文章充实容易,平易难。
散文,叙述、抒情、描写是以人性、人道、人本为根基的真情、知意、感悟、体会、开掘、提炼,以情动人是散文作品的一个主要特征。文章观点层出不穷,表现上绝不引经据典和搬弄概念术语,而借重大量鲜活的材料来浮现自己的见解,那是故事、诗词、史实、掌故和生活经验、生活细节等。重视观察现实人生,写出来的文章远离大道理和潮流思维,接近实际而有奇气。文章最难得的是骨气,奇气。前者为独立人格之产物,后者为独特思想之产物,但两者又无法分开。文无新旧之分,惟有真伪之别。“赶热闹者只是末世并非盛世的点缀。”“行动而没有思想也许是愚蠢的,可是行动而没有常识却常常会结果悲剧。”它们来自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体悟、妙悟。
生活中的散文是对劳动者自由自在美的描写,比如油盐酱醋,身边的人和事,四季的风云气候,芳菲的花朵,醉人的暖阳,常常是笔下曼舞轻盈。笔下流淌着思想与灵魂,文字间记录着、雕刻着自己的心事,也在文字间构筑着浪漫的爱情、温馨的生活。多用来叙述情感,经营婚姻,表达生活。在文字里,挥洒欢梦与痴,笑与泪,情与愁。文字让人的一颦一笑里都透着一种淡雅和怡然。淡定与激情纠缠。
散文的整体风貌是滋润人心灵的甘露,是文学的陶情、消遣、启人心智等另类功用。它以闲适为主调。其实,闲谈体就整个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亲切有“我”、漫不经心、语而不论和厚实平易再加上与之相联系的很高的知识文化含量、超越的观念、过人的智慧以及较为恬淡的心境、闲情逸致和浓浓的生活趣味,“闲适”是对“娓谈笔调”、“个人笔调”等等的总括,也是一切闲谈散文的基本美学特征。
散文创作是通过语言描绘形象的艺术,它不是依靠抽象的说理,而是诉之于读者具体的感受,因而特别要求语言具有形象美。所谓形象美就是把作品所反映和表现的对象,因为只认“真”,我们或许就会因为要“回忆”、要“叙述”、要“说人说事”,而被所谓“真的物”、“真的景”所呈现的“实”在景象绘形绘貌,绘声绘色,唯妙唯肖地描写出来,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形象逼真的美感,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想象。诱发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创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在散文的世界里,寻找着文字和心交汇的一种释然。把生活读成诗,读成散文,读成小说;把生活读成爱和美。散文彰显自我的本真,在心园种上玫瑰朵朵。让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柴米油盐,在生命中经历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变成优美的文字,绽放出奇妍的妖娆。有的是精神气质和心灵体验,沧桑不失婉丽,丰赡不失精萃,练达不失柔韧,雍容不失质朴。清新的如空谷幽兰,妩媚的如月下开放的玫瑰,清新的如晨风中含露的白莲,华美的如雍容的牡丹。文字可柔可刚,可华美可沧桑。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通过客观地叙述人生现象,人生问题,人物事迹,工笔修饰,开启读者的思维,拓展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心智,传达人文理念和思想观点,反映一个时代的取向。符合价值取向的文化,将得到吸纳和弘扬,从而增进意识形态的元素符合时代需要的。因此,把握时代特色,语言,必须是生动、鲜活,创新,才能提高可读性。人物的动作、神态,是文化艺术的特点,在写作技法上着力关于人物本身,从而使作品有活力、有人气,思想观念才更易传达。在时代背景下探求人物的思想内涵,文字贵在交流,用不同的观点去交流,提高人的人文修养,才能撞击出文化的火花,才能让文章日臻完善。
散文,一般称作抒情散文;曾有“美文”“小品文”之称;近年又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独特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所以说,一篇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也就是在饮这杯“酒”,越是细细品尝,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得到启迪。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扬朔、艾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样之处都是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格上影响甚深。
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体裁和风格:
一,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定义上就有所区别。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二,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
以精短的篇幅,写出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而且写得坦诚、亲切、优美、隽永,既有一箭中的那样的准确有力,又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样的含蓄有味,这便是散文对形式的要求。这一要求,决定了散文形式创造的特点。
一,在叙述方式上,散文对事物的反映都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个人抒情为主。虽然也使用记叙、议论等叙述方式,但又无不融合着作者的感情,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熔于一炉,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读起来使人犹如走进作者敞开的心灵,聆听其倾诉衷情,备感亲切。
二,在艺术表现上,散文虽不像小说、诗歌、戏剧那样有特定的要求,但也需要相当的“机智”。有人曾将散文的艺术表现比喻为“用奇兵”出奇制胜,以少胜多。
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机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读散文,我们常常看到作者对事物的体察与描写总是那么精细入微。作者善于抓住最富特色、足以寄寓自己思想感情的细部,寥寥几笔,便能写出十分丰富与复杂的内容,或个人情思,或人物风貌,或山水美景,或环境气氛,让人“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如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电影特写镜头的慢动作,那么细致,那么清晰,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二是侧面暗示,短小的散文,采取侧面的、暗示的写法,往往要比采取正面的平铺直叙,其艺术效果更佳。这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而且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从而更进一步拓宽和丰富散文描写的境界。如老舍的《小麻雀》,就带有很深刻的暗示性。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感悟,渗透在对小麻雀的描写里。“它被人毁坏了,可是还想依靠人,多么可怜!”“因为那小猫出世也才有四个来月,还没捉住过大老鼠,大概还不曾学会杀生,只是把小鸟衔来玩玩罢了。”“它不预备反抗了,可是并非全无勇气,因为它敢在猫的面前一动也不动呢。”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于被毁坏和凌辱的弱小者的同情,并寄寓着对弱小者能以抗争求生存的期望,同时还蕴含着一些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不过,读这类暗示的写法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根据作品的实际,认真地、仔细地思索体味,切忌牵强附会地去“发掘”作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味”,以免造成误读。
三,在结构和行文上,散文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节奏”。那意态,的确有点像“散步”,似“闲谈”,如“行云流水”。它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主要是由于作者对所写的材料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够为散文设计出最佳的结构蓝图;同时又具有娴熟的表现技巧,能轻松自如地使那结构蓝图实现。具体情况又各自不同。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她是作者运用除了韵文以外的语言对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上的生命、生存、生活的记录、描摩和状写,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能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的文章。
90年代以后,中国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进入了散文革命的时期,对于散文的争论十分激烈起来。到了这个时期,散文不再是纯艺术抒情性的散文,也不再是单单的为政治服务的散文了。散文走向了多样化、多元化。人们的散文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于是,散文强调了人的现代意识。那么,什么是强调现代意识呢?也就说我们的散文要关注的是大部分人类都在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不再是单纯地歌颂什么,而是从多角度深入社会的深层、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提倡对历史的、对人生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以丰富多样的手法,以唤醒人的心灵和思想。这个时期,以余秋雨为先锋的作家提出了一种写大散文的倡导,而且身体力行,写出了许多很大气的散文,于是,中国散文又进入了一个崇尚大散文的阶段。那么什么是大散文呢?就是散文要讲究境界和题材的拓展,要创新,而不是单单讲散文要写大题材、写大篇幅。
作者。作者是有区别的。有一种作者永远跟在时代的屁股,他们的作品大多是迎合时代的,是歌颂形的,是魅俗的;而另一种作家则总是千方百计把目光盯向时代的前方,他们的思想是有独立个性的,其目光是具有前瞻性的,他们与时代是有距离的,有时候是冲突的。这两种作家的命运和生存状况也是不同的,前者往往过得很舒坦,后者总是过得很艰难。但前者往往被历史遗弃和掩没,历史永远记注那种具有前瞻眼光的作家。
文学不是一门手艺,作家不是工匠。文学创作是集生活说话的、是集思想说话的,是集语言说话的,因此,散文创作不可能是像工匠教学徒那样简单的传授。但这里我可以与文友们探讨,提出几点提高散文创作水平的途径。
首先是学习和借鉴。学习和借鉴的前提,就是要阅读。散文更重要的是要充满着现实生活的气息,要有对世道人心的体察和知晓,体现民生的悲欢苦乐和衣食的艰辛,同时还要有对人生的感觉和认知等等。我们有时候在写作中常常落入一种逃离不去的范囿,主要原因是我们的阅读视野还不宽,思考问题还很单一。所以我们常出现一种这样的现象,当我们看到一篇好散文的时候,我们就只是步着那篇散文的套路来写自已的散文,没有新意,这是散文创作的大忌。所以,我们要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拓宽我们的写作思路,不断学习和借鉴优秀的作者和优秀的作品。
作者。要向生活学习。生活是我们一切文学的源泉,散文也不能例外。因此,每一个有作为的作家,他首先是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的原因。没有生活,就没有真情实感,就不可能写出感动人心的作品。写散文是要有激情的,没有激情,散文就缺少了时代和生活气息,就会变成了虚构的空写,再有才气的作者都会走向失败的末路。
其次是要多写。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我们会有一种感觉:这些文字,其实我也会组合。但真要自己动笔的时候,才知握笔之重。所以,就是要多写,多写才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在多写中提高自己调遣文字的能力,形成自己表达思想的风格。否则怎么会有“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文学本身是个人的事情,它属于什么什么主义完全是因为作者的写作习惯!作家只有遵从自己的写作习惯才能有好的作品出炉,否则只是文学的垃圾!被主义包装得完美的垃圾!文学走到这么一个地步,真不知是文学的幸运还是悲哀!一方面,文学不再神圣了,谁都可以在文字上面玩一把过瘾一把。另一方面,文学这个圣殿已经便成了大垃圾场。当然这里头不乏优秀的“垃圾”,但多数是污染环境的垃圾,清理也清理不掉的垃圾!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它是文学创作领域内一种取材自由,篇幅短小,笔法灵活,富有生动表现力的文学体裁。随笔能充分自由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真率清晰地展示为文者的精神境界,机动灵活地彰显执笔者的个性才情。随笔抒写的是我们对生活中的某种感受,它捕捉的是那种瞬间的思想火花,它抓拍的是那些一闪而过的场景。某种意义上,随笔就是作者与自己心灵的真诚对话,就是真挚地向读者袒露自己的灵魂。它真实地反映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它拒绝矫揉造作,摒弃虚情假意,反对刻意为文,它提倡真实再现、真切反映、真纯表达、真率为文.
随笔的形式一般要求以下两点:
一,精要。虽然随笔强调意到笔随,章法也不甚讲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随笔时可以不必斟酌字句草草了事,而应在用语自然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精要、准确、生动、活泼、新鲜,充满个性和灵性,这样,既能达到练笔的目的,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随意。随意是指举凡生活中的一景、一事、一人、一理,只要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触及我们感应的神经的,都可按照自己的意旨、意趣,率性而作,涉笔成趣,加以个性化的再现。
保持轻灵的心态,不刻意求工,展露个性,抒写真情,自然流畅。随笔的美,随性拈来。笔随情走,心随情动。写我散文,舞我灵魂。正在这个地方。学习随笔写作,要注意两个要点:
一,要善于以小见大,随笔是对生活中的片段见闻、偶尔经历、点滴感悟、瞬时思考的一种同步跟踪和摹写。它的表达方式自如,可描述一个牵动情思的小场景,可描写一件情趣盎然的小事情,可描摹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可纵论一个启人心智的道理,也可抒发一段独特别样的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无不如此。如果总是像流水帐一样,面面俱到,仅仅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而没做到艺术地反映生活。
二,要善于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描写有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电视图像在随笔中,善于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维妙维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仇池山走笔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境内,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属秦岭和大巴山相错之地,面蜀背秦,形势险要。上古时代,因仇维道人在此隐居,起名维山。山巅绿野平旷,村舍相望,桑竹葱翠,派田百顷,因此又叫百顷山。邪道元在切经注》中所说:“仇他绝壁,峭峙孤险,登高望之,形若覆壶。其高州余里,羊肠盘道,三十六口。上有平田百顷,煮士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有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
仇池山,峡谷幽深,奇峰竞秀,茂竹流翠,万壑藏云于万山之间,巍然崛起,孤高人云。西汉水和饮马河汇流山下,水石相击,浪若奔雷,既有陆地的陡峭险峻,又有临水的壮丽风光。由于仇池山背山面水,形势险要,进可以取陕)11,退可以守陇上,所以一直成为历代战略必争之地。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ll年),武都白马氏部大帅杨腾之子杨驹,在此建仇他国。以百顷为号,兴衰续断,经晋至隋六个朝代,传18代,易 33主,建立过五个氏部族国家,统治甘、陕、川三省边境的六郡18县达386年之久(从公元196年至公元581年)。仇池山“惟奇峰突起,极为险峻。它三面绝壁,一面深涧依河,绝壁犹如刀切,深涧不见其底。”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临汉书》载:“汉光武帝时,氏族居于河池,一名仇他,方百顷,四面陡绝,数为边寇,郡县计之,则依固自守。”仇池国能够凭险固守,于当时的形势是分不开的。汉王朝延续到东汉汉献帝刘协时期,已是群雄割据,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这种混乱纷争的局面从三国、两晋、宋、齐、梁、陈、魏、周到隋初,各个政权交叠更替,无法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故而仇池国能够与中原动荡的23个政权相抗衡。从西和县出土的两颗封印来看,一方印背刻篆文“晋归义氏王”五字,另一方印背刻篆文“晋归义羌候”五字。据羌族迁移的历史来分析,此印当是晋惠帝元康六年前,武帝称晋之后所封的官印。另外,仇他山还出土了大量兵器和制造火药的器具,从青铜的剑、戈、斧,到铁质的前铁,相当繁杂,表明古代这里战争的频繁。
仇池山峰峦千姿百态,无一雷同。这里的山峰绝殊离俗,秀而不媚,幽而不闭,蔚为奇观。有的像精妙雅致的宝塔;有的像直插云天的利剑;有的似奋蹄奔腾的骏马;有的似出洞的雄狮;有的如停停静立的工免;有的如收翅下冲的苍鹰……,山上长满青松翠柏,四季花卉,把仇他山装扮得郁郁葱葱,青容使茂。山上景致奇妙,著名胜迹有伏安仙崖、石勺奇潭、金龙滚珠、八仙上寿、麻崖古洞、东水无根、洞涌神鱼、小有洞天等八胜,构成了仇池山“峰、泉、云、洞、石”五绝的特有美景。对于这景致,当地民谣唱道:“伏羲仙崖第一景,轩辕神修滚龙珠。东石无根西石勺,中洞潜藏小有天。四大菩萨云霄殿,八仙上寿吉祥山。一上仇池百顷田,麻姑仙洞几千年。” 我们一行人在导游的引领下,在仇池山下,西汉水边,青石崖脚观看了‘神鱼洞”。在大块青石下有一小洞,有一股碗口粗细的泉水喷涌而出,注入下面的深潭。水清澈可见底,碎石历历可数。据说有银鱼从小洞随水跃出,这种罕见的珍贵鱼种,从头到尾,完全透明,照亮了它周围的无穷黑暗,但稍闻人声,即倏尔游回洞中。我绕潭仔细寻找,几留下来什么也没找着,怅然无望中向山上走去。忽然记起诗人杜甫的诗句:万古仇他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深潭游鱼连杜甫老先生都避而不见,何况我呢?
沿路上山,虽是夏天,因林木葱郁荫凉较多,故而也没有汗流使背的狼狈相。信步走来,时不时遇L山泉,或在眼前跳跃欢笑,或在脚下低吟浅唱,不一而足。在山腰绝壁间有一洞,叫净洞,又名仇他洞。大伙儿一齐人洞,才走不远,便觉寒气逼人,冻得直打哆凉。几个女伴禁不住寒冷,急忙出洞去了。我强撑着细看,只见洞中遍布高高矮矮。千姿百态的石笋和钟乳石。有如初绽莲花,清淡美丽;有如窈窕淑女,停停工立;有如苍龙戏珠,鳞须飞扬;有如出水金鱼,活蹦乱跳;有如累累葡萄,晶莹透明……众多的美景使人目眩心摇,意夺神骇,恍饱问犹太仙境。沿路继续直上,终于达到仇池山的最高主峰——伏羲崖。此峰海拔1793米,相传是人文始祖伏羲出生的地方。这里怪石群峋,花草并茂,彩云飞渡,如八仙境,又有伏委仙崖之称。放眼远眺,西和、礼县、成县、康县的峰峦叠翠,城廓山村,尽收眼底。俯视山下,烟召霞影,掩映如锦,西汉、饮马二河犹如缥缈玉带,闪闪烁烁,似凝非凝,疑是积雪,又透碧色。更有天边云雾,缠绕不绝,把远山峰峦遮遮掩掩,像是要融了进去,分辨不清哪是云,哪是山,真有“环水有山不见山,一丛云村插天缘”的诗情画意。
下山的路上,在翠绿的茂林修竹丛中,发现了燕红色的仇他石。这种石俏丽有致,充盈风姿,且吸水性强,石山可栽树植卉,是理想的假山盆景石,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得到一块仇池石,非常高兴,藏以为希代之宝。他不仅把自己的一部著作题名“仇他笔记”,还写下了动人的诗篇。他这样写道:梦时良是觉时非,汲井埋盆故自痴。但见王峰横太白,便从乌道绝峨眉。秋风与作烟云意,晓口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夫真饮住仇池。下山后,欣然回望,但见夕阳西下,雾完满山,美丽的仇池山便似仙境一般,使我禁不住产生通想:他日定要寻找机会,重新欣赏这风光绚丽的仇池山。小时候在学校上地理课,老师以‘俪”为谜面打一地名。我旋即报出天水,全班呼应,老师实肯。意会言传,由天水引出麦积山,以描述渲染。从此这神秘的麦积山的印象就伴随着我,使我向往了多年。
仇池山走笔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境内,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属秦岭和大巴山相错之地,面蜀背秦,形势险要。上古时代,因仇维道人在此隐居,起名维山。山巅绿野平旷,村舍相望,桑竹葱翠,派田百顷,因此又叫百顷山。邪道元在切经注》中所说:“仇他绝壁,峭峙孤险,登高望之,形若覆壶。其高州余里,羊肠盘道,三十六口。上有平田百顷,煮士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有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