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式都有,最早的歌曲一般都是先有词,后来在照着词谱曲,这样的话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曲人的发挥;
歌曲的创作一般有三种方式:
一是先有文辞,后据之谱曲;二是先曲后词,依声填词;三是通过已有曲或词,重新谱写词曲,属于改编或翻唱。
而唱法又分为一人独唱,多人齐唱,多人多声部重唱、对唱、联唱、领唱、齐唱或合唱。
歌曲带给人们的是全方位的听觉享受,优美的旋律使人能够产生高尚的想法,丰富人类的感情,促进他们理解人类情感的深邃内涵,达到心灵的和谐以及与自然的契合。
音乐内涵
歌曲的音乐内涵首先要确立旋律与节奏的关系。传统作曲教材中都有这样一句话:“旋律是歌曲的生命”。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句话否定了节奏在歌曲中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现代音乐发展的理论观念来看,歌曲创作的切入点应该以节奏入手更方便、更易学和更易达到歌曲内在的统一。
因此,与旋律相比,节奏更具体、更直观、也更原始远古时期依耪于“击石附石”的节奏且不说,当今青年热衷于“蹦迪”或“舞蹈机”,其中的感受恐怕节奏远远多于旋律。节奏在初学歌曲写作的人手里尤其重要.只有掌握了节奏的框架概念,才能驾驭歌曲这种小而全的音乐体裁。
古代的诗词曲是先有词后有曲的,这里的曲就是吟唱的节奏,音调和韵脚,戏剧也属于歌曲的大范畴,把该说的话用吟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积累磨合中保留下来了一些比较好的规则也就是词牌曲牌戏折,它们包含了一定的填词规则和唱法如大家熟悉的《诗经》,《沁园春》,《破阵子》等。我国老一辈的作曲家大多也是以词谱曲,典型的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到近现代的词在先的优点是词作能充分表达完整的内容和感情但是由于受到以词为纲的限制,曲子很难达到优美流畅的境界,所以流传下来的很少,而西方则不同,他们发明了精良的乐器如钢琴,提琴,吉它,涌现除了很多音乐大师,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等,所以也流传下了许多佳作。到当代中国也有了先曲后词的创作方式,其代表人物就是华语音乐教父罗大佑,他自幼接受西方古典钢琴教育,虽然他早期也有过以此谱曲的佳作《乡愁四韵》但是之后的作品皆是先曲后词,而且皆是旋律优美流畅之杰作,如《童年》,《恋曲1990》《你的样子》等等。原因就是曲在先可以不受词的束缚而更加收发自如在自由抒发这一点上曲比词要求更高,歌毕竟是来听的词再好不好听,不如拿来读,比如邓丽君唱过一些以古词谱曲的歌,真正广为流传的仅仅《但愿人长久》而已,至于其它的词,人们更愿意捧书品读。由于西方乐理乐器的传入,以及罗大佑等在华语乐坛的开拓性的试验,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对歌曲旋律优美流畅的偏好,先曲后词已成为音乐创作的主流,所以我们现在听到的流行歌绝大多数都是以曲填词,包括现在当红的周杰伦,陶喆,王力宏等等。我讲这些决不是贬低词的作用,因为人们对林夕方文山姚谦黄伟文的喜欢远远超过了很多歌手,也别忘了罗大佑周杰伦的里程碑上那些优美词作的功劳。历史上有很多好曲,找不到好词,只能孤独的流传至今;历史上很多好词,找不到好曲,也只能孤独至今,也许最优秀的艺术品的特点就是互难将就,因为它们自身就已达到了至美,而只能等着一代又一代的次优品来将就它。
没有定论,不过唱片公司一般是会先选好作词者提供的词再找人谱曲,创作型的也分全能和作词/作曲的,按照大概的顺序(从多到少)是:词—曲(比较多);曲—词(少一点),这种的一般翻唱需要重新填词的,名曲配词的多;词曲一起创作的最少,全才少啊,而且过程要艰难的多。
先有曲,都是按照曲来的,先把曲弄成段一段的(叫做作曲),再把词填进去(叫做填词)最后再把一个一个的曲谱给链接起来,(就叫编曲)
两种方式都有,最早的歌曲一般都是先有词,后来在照着词谱曲,这样的话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曲人的发挥;后来越来越多的歌曲都是先把曲子写出来,作词人根据曲的旋律和作曲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写词,这样的好处就是词曲搭配的更好。所以现在好的作词人是很厉害的,大多精通韵律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