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的写作背景为民国十二年,在一个偌大的北平城,跨越了极深广的时空古城,在主角英子的童年记忆中,却只呈现出它活力的一角。城南的一些街巷,不是旧日京华的遗迹,却是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活的热热闹闹的。
每一章节,如作者所说,的确可视为独立的短篇小说,但是若是把人物的铺陈、场景的转换及关键人物宋妈与主角的密切关联列入考量,著实变成一部不可轻易分割的长篇小说。以宋妈为例,扣除似为引言的「冬阳 童年 骆驼队」和补叙作用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两篇,其余四篇,皆看见宋妈在关键的场景、对话出现,引导这个故事的发展,且也扮演英子的人生课程启蒙老师。而当时,作者写作的年代,西方的「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尚未影响到中国作家,但一个好的作家能让成功的作品自有它完整的结构,让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各就其位,整体综合再显现出全章的主题。每一章节表面上几乎都没有紧凑的的情节,但在一个不过七、八岁的小女孩眼中看到的小世界,后面却是一个悲惨的大世界。整篇小说作者曾未逾越这个孩子有限的观察,她的天地几乎局限在五十年前北平城的城南一个四合院里。
作者透过英子的五官感触和若有似无的记忆,一步步引导剧情的发展。「惠安馆」里透过秀贞〈被称为疯子〉与英子的对话〈偏於描述小桂子,秀贞的孩子〉、妞儿对英子诉苦养父母的虐待及她听来的生世,交叉重叠在英子幼小薄弱的记忆。故事开始没多久,读者应能慢慢猜出剧情发展,却安排让英子无法把对小桂子与妞儿的影子与记忆合在一起,而让秀贞与妞儿看似同一人,变的诡谲多变。甚至在送走秀贞与妞儿后,又不著痕迹地让英子听到那段昏迷在医院时宋妈和母亲的对话:妈妈还在哭,宋妈又说:「可也真怪事,她怎麼一拐能拐了俩孩子走?咱们要是晚回来一步,英子就追上去了,唉!越想越怕人,乖乖巧巧的妞儿!唉!那火车,俩人一块儿,唉!我就说妞儿长得俊倒是俊,就是有点薄相……」。更让那只手表与金镯子出现在英子眼前,不仅是读者,连小英子也迷惑了,她俩上哪去了?平安吗?而也留下一个疑惑:秀贞是装疯卖傻还是真疯,还是旁人都疯了?「我们看海去」里那个收破烂的大哥哥,在英子脑袋中是位「好人」、「好哥哥」,唯独无法理解为什麼大哥哥要一直强调他是「好人」不是「坏人」?而幼小的英子,认定对她和善的人就都是「好人」,所以当隐隐约约知道事情的不对劲到看见大哥哥被当作贼抓走的时候,她无法承受结果,也不愿听从母亲的说法,因为她坚信大哥哥不是坏人,因为他们说好要一起去看海。「兰姨娘」则跟琦君的「髻」有著相似点,当时还是很盛行养姨娘〈俗称二奶〉,所以主角的父亲都拥有现在不被允许的出轨心态,唯一差别是:琦君的父亲是已经娶进门,而英子的父亲只是有意思,但还是引起母亲的醋意。当小英子发现父亲和兰姨娘抽鸦片时的调戏时,心中的对兰姨娘的好感通通转为恨,甚至想跟母亲说却又说不出口,因为妈妈挺著大肚子,她只好哭闹,在大人眼里看来不过是在耍任性。但是德先叔戏剧性的出现,让英子有机会背著父亲偷偷用双边撮合法,把兰姨娘与德先叔撮成对,事致如此,父亲又能如何呢?「驴打滚儿」描写宋妈如何在期盼中,一直述说小拴子与小ㄚ子的故事给英子姐弟们听,言语中流露出真诚、自然的母爱,直到从丈夫听到小拴子已淹死多年的噩耗而悲恸不已,甚至听到她的小ㄚ子根本不是寄放在亲戚家时,加深宋妈厌恶自己的丈夫,连带的英子也讨厌宋妈的丈夫,还叫他「蠢驴」。故事结果,宋妈终究是与丈夫回家乡,希望再生小孩,那两个孩子或许跟宋妈无缘,同英子母亲所说:「是儿不死,是财不散。」走时,作者用「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新清的空气裏,响的真好听。」表现出英子的愉悦和对宋妈祝福。「爸爸的花儿落了」以小英子即将毕业期盼父亲观看典礼的失望开展,在心里的盼望与失望的矛盾挣扎下,抽丝剥茧地暗示出英子的父亲将不久於人世,或许是巧合,当英子拿到毕业证书回到家后,父亲凋落的消息也就传到了,在她准备展开新生活的同时,也同时负了不该是孩子负的责任。「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充分表现出英子的认知已经逐渐成熟了,也展现出为人大姐的风范。
希望您能采纳
1、创作背景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2、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后来,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3、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3岁随父母返台湾,因台湾被日本控制便举家迁往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当时还在孩童时代的林海音(小英子)跟随父亲从台湾漂洋过海来到北平,住在南城的一个胡同里,古都的驼铃、残阳、闹市、城垛......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林海音。她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宝贵而又美好的孩童时光。后来父亲去世了,林海音的幸福童年也就结束了。多年后远离第二故乡多年的林海音先生(我知道她是女的,但是过去对她这样的文人可以尊称为先生的)对这一切依然那一忘怀,缕缕的哀愁、抹抹的沉思依然深深地印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于是就有了这本《城南旧事》。
我是原创的~
我们从作者为这部小说中所写的序言中可以了解它的写作背景: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我默默地想,慢慢的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缓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由此 可知,作者是以童年生活为原型写成这部自传体小说的,其目的是以此来回忆童年生活,展现自己童年时走向成熟的足迹。
是民国的事情,是在抗日之前的北京(北平)以一个小孩的眼睛来看友情、世间情、亲情,感人至深,全文洋溢着浓浓民族感情,其中的配乐《送别》是李叔同创作的,他是文艺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