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七步诗》
众所周知,《七步诗》是曹植在曹丕的逼迫下七步而成的诗,《三国演义》中的诗文是: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大家皆知的,但在《三曹诗集》中,记载的是另一版本: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但不论哪个版本,所说的都是一会事。
《三国演义》第79回中这样写到:
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著『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
从文中不难看出曹植以“豆”和“萁”来比喻兄弟,通过“相煎”来感动曹丕,似乎又有些乞求之意,而曹丕似乎是被曹植所做之《七步诗》“感动”,一时不忍,放曹植一码。这种观点似乎也被大多数人认同,而事实是怎样的呢?
从诗文来看,曹植何以用“豆”和“萁”?其实曹植不但不是“乞求”曹丕,还对曹丕进行“理论”!
所谓“相煎”是“萁”燃以煮“豆”,即是说在煮“豆”的同时“萁”也会烧尽。与其拼个你死我活,还不如一人让一步,“私了”得了。现代有位作家叫牛黄,他做了《大话三国》一书(此书荒诞、搞笑,不提倡搞文化的阅读。但其中却有可借鉴的地方。),其中有曹植之《七步诗》——朦胧版,是这样写的:
在开水中翻腾的我/在炉膛中燃烧的你/虽然我们被铁锅分离/但水深和火热/是同样的问题。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以上观点。
曹丕也明白,于是就“潸然泪下”,假意“感动”,实则自己在思考要怎么处理,最终在卞氏的“帮助”下,决定放曹植一码,既而封曹植为安乡侯,不仅避免了兄弟之争,还使人们认为他“仁慈”、非好杀之人。笼络了人心,使朝政得以安定发展。
所以,曹植并非以《七步诗》感动曹丕,曹丕也非因《七步诗》而放过曹植。而是他们通过《七步诗》这件事,取得了最好的结果。
这首诗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则行以大法(处死),(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与曹丕是一母同胞的弟兄。曹植少年时即以才华出众为父曹操所赏识和喜爱。曹丕做了魏朝皇帝以后,植虽居侯王之位,但他也因才华横溢而备遭曹丕忌恨。曹丕一直都想要找个机会把曹植处死,本诗就曹丕阴谋加害曹植的结果。
这一天,曹丕召集文武百官,于大殿之上,当着众人之面,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要处死他。而曹植却显得若无其事,神平气定应声说出了六句上面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因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和真切的骨肉之情而“深有惭色”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诗以叙事提起,意谓煮豆而燃起豆茎,把过滤好的熟豆作成豆汁;三四两句形容豆在锅中被煮时的景况,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豆在釜中泣”句,以豆在锅中被煮得鼓起水泡作响,而着以“泣”字描述,极切合诗人此时被压迫的心情,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抒发了自己沉痛的心情。诗作采取拟人化的手法把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的感情,诗人比喻之妙,用语之巧,出语之快,含义之深,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是豆萁相煎所产生的反思,以萁对豆之熬煎,控诉兄弟相悖互残之残忍。诗人此时满怀被胁迫的激愤心情,矢口而出,说来如此自然贴切,乃使阴毒无人性的曹丕,闻此亦不免“深有惭色”。
《七步诗》的流传不是偶然的,窘急中的悟性语言,真挚而痛切的感情流露,婉约而讽喻的表达方式,任何人听了都会为之动容,都不会麻木不仁,因此,这首诗才会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警世用语,广为流传。 “萁豆相煎”亦成为兄弟间互相鱼肉的传世名喻。
虽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但因是急就而成,更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世代读者的赞赏。
三、注释
1. 漉,音lu 使干涸,此处指水漫漫地渗下。 “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2.“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
3. 釜是指古代一种炊器,俗称锅。
http://www.baidu.com/s?wd=%C6%DF%B2%BD%CA%AB+%B1%B8%BF%CE%D7%CA%C1%CF&c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