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关资料

2024-11-09 03:53: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钟茂森教授:中国精神归纳成十条纲要
2012年5月31日 17:35打印转发字号
让我们去浏览一下中华古圣先贤的文化,古圣先贤千言万语,他们的垂训,他们给我们后代留下的道统,能不能够我们非常简单的做一个归纳,把这个中国的精神或者说中国圣贤道统能够归纳一下?这确实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因为中华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我自己做了一个粗浅的尝试,今天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如果说把中国精神归纤绝纳成十条纲要,不知道这样归纳有没有道理?我们讲中国的精神,或者说中华圣贤道统,如果是从一到十,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把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属於明德的部分,另外一部分属於明明德的部分。明德是我们本来具有的,简单的来讲,是我们光明的德行,这个光明是我们本性中自己与生俱来天性的光明,不是学来的、不是修来的,它本来具足的,只是我们现在没有开发出来。如果能开发出来,就是《大学》所谓的明明德,后面一部分就是教我们如何把这个明德显明出来。明德也叫做性德,因为它是本性本具的德能,而明明德是讲我们修行、修身,把这个明德开发出来。所以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是显明的意思,是修我们的身而显明我们的明德。

古代先贤的中国精神
先讲明德这一部分,有三个项目,一是一体,《中庸》所谓的「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是讲得非常深的一个原理,它讲的宇宙的本体。子贡曾经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文章,包括他的德行,能够表现到外在,可以看得见、摸得著的这些部分叫文章,可得而闻也,我们可以去学习,我们可以去模仿;但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性和天道是讲宇宙的本性、宇宙的本体,不可得而闻也。这个道是极深的,讲到宇宙,这本来一体。我们讲天是指我们的真心,我们原来具有的那种心性,它有现宇宙的功能,而当我们没有念头的时候这个宇宙是没有发生,没有显现,而当我们念头一动的时候,就产生了生灭的现象。所以《中庸》一开头就说「天命之谓性」,天是讲不生不灭的那个性,而命是讲我们的念头动了之后,可生可灭的那些生命的现象,那些包括所有的物质现象,生命有生老病死,物质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所有宇宙的万相可以用天命两个字就代表了,这叫性,性就是宇宙的本体。圣人教我们就是要证得这个宇宙的本体,我们用一个字「孝」就可以做代表。
刚才讲到,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然后我们讲二相,二这是讲两个相,讲本末。《大学》里讲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是像一棵树,它是个根,末是枝叶花果。什麼是本?我们的身心是本。什麼是末?《大学》讲的,家、国、天下,是末。本和末都是一棵树上,是一体的。身心也称为正报,家、国、天下也称为依报,正报转依报,依报随著正报转。所以《大学》里面讲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什麼以修身为本?因为身是本,家、国、天下是末,我们把身修好了,这个社会就和谐了,这个世界也就和谐了。

三是讲三宝,老子《道德经》里讲的,毁败姿「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我们的仁爱、仁慈的心。俭是节俭。不敢为天下先是讲我们的谦德。这些德全是我们本性中本有的。我们跟圣人原来没两样,「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为我们现在「性相近,习相远」,跟圣人虽然本性上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我们有习性,习性上有善有恶。孟子讲的性善,荀子讲的性恶,这个善恶是讲习性,不是讲本性。本性就叫本善,不是跟恶相对的那个善,绝对的善叫本善。习性上藏有相对的善恶。我们现在要从恶的习性上回头,回归到哪?回归到本性本善当中,那就需要我们去修身,修我们的德,也叫明明德。怎麼修法?有七桩项目。
四是四勿,颜子所谓的「枯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为今天时间有限,我不能展开说明,只能念念这些纲目。

五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讲五常德,这都是教我们怎麼修的,往哪个方向修。

六是六和,这是跟人交往,这是佛家里头的概念,所谓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见解上要和最重要。一个团体为什麼会不和?因为大家有大家个人的意见,只要意见相同,这就和了。可是意见很难相同,为什麼?因为大家都放不下自己的意见。怎麼样能够见和?很简单,我们大家每个人把意见放下,就和了,没有意见就和了。没有意见怎麼做?到底听谁的?我们一起听古圣先贤的,我们没有自己的意见,以圣贤的意见做自己的意见,这就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戒是讲规矩,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我们都要遵守。身一起住,或者是企业里头员工一起工作,身要和,互相之间爱护、照顾、关怀、帮助,身要和。口没有争执。意上大家都一起同悦,都很喜悦。为什麼?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传统文化,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要得到喜悦,那要从通过学习圣贤之道而得到。利和同均,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共产主义。所谓共产主义是什麼?我们的利益要均等。实际上这个社会我们的财富很难均等,怎麼办?富人应该多帮助穷人,这就利和同均了。一个团体能够和睦就是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气生财。
七是七治,《礼记.礼运篇》讲的,「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这个七治就是把我们七种情给去调理调理,因为我们人有这些情欲。当然凡人不能没有情欲,可是如果情欲太浓我们就会丧失理智,所以要用理智去调伏感情,要把我们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要尽量的进行压制和疏导。

八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我就不阐发了。

九是九思,孔子讲的,「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我们看要看清楚,「听思聪」,听要听明白,「色思温」,我们的面貌要温和,「貌思恭」,我们的语言、态度各方面要恭敬,自己谦虚,对人恭敬,「言思忠」,我们的讲话要有忠信,这个忠也代表不偏不倚,因为心上有一个中字,这个心没有偏没有斜就能忠,心能够忠言也自然有信,就不会说偏激的语言,「事思敬」,我们做事要有敬业精神,对每一件事都要恭恭敬敬、谨慎去做好,「疑思问」,我们的疑惑,譬如说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想到请教那些长者,请教那些真正这方面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忿思难」,难是灾难,当我们要是发怒了,愤怒了,发了脾气,你要想到可能会引起灾难。人要丧失了理智的时候,很可能做出很多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所以想到灾难,克制情绪。「见得思义」,就是讲见利思义,我们得到利益的时候要想到这个该不该得,「义者宜也」,这是该不该得,不应该得的我们就不要去拿。譬如说企业的朋友,我们不应该偷税、漏税,通过偷税、漏税你得到了钱,我们不该得我们就不要。
最后,十是十义,这是从五伦关系演绎出来的。五伦是讲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人离不开五伦关系,因为五伦是我们的自然之道,你只要一生下来,就要面对这五伦关系。不仅是人,连动物都会有。譬如说一头羊,它一生下来,必定是父母所生,它有父子关系,它有兄弟,一窝小羊在一起就是兄弟,它也有夫妇,它也有长幼,有朋友,也有君臣,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那群羊在一起跑的时候,领头的羊那就是君,跟著跑的羊那就是臣。连动物都有这五伦关系,何况是人?但是人比动物要强的地方在於在五伦当中能修十义,这十种义务就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也叫兄友弟恭、夫义妇听,夫妇之间讲道义、恩义、情义,互相温顺合作、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十义。
这是末学简单归纳的中国精神十大纲目。只是拿来给大家做个参考,不一定是对。可能有人说,这十大纲目也挺复杂的,虽然已经是概括了,但是能不能够再简单一点?是可以的,那就是刚才马老师所说的,十条纲目皆是孝的阐发。所以那个一是一体,一体是孝来代表。孝也是明德,也是明明德。当我们去尽孝的时候,这就在明明德,这就在修。所以这十条纲目,一即是十,十即是一。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修这些德行不就是正代表了我们对父母的尽孝吗?《弟子规》讲的,「德有伤,贻亲羞」,这一句话正好说明了。如果我们不能修德,那就是对父母的不孝。这十条纲要也代表圆满的意思,十是代表圆满,不是说仅此十个方面。

中国的文化,只要我们能够抓住纲领,提纲挈领,由繁入简,也能由简入繁。孟子曾经讲过,「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舜是孔子最佩服的圣人,他们的道是什麼?孝悌而已矣。所以只要我们把孝悌做到极致也就成圣成贤,刚才讲的十大纲要全部做圆满了。孝是讲我们的心,悌是讲我们的这种行为,有孝心是有一体的心,而悌道是对我们的父母、我们的长辈的恭敬,进而对老师、对领导、对长辈、对一切的人,都有这种爱敬的存心,这是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