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执残月",每读此句,一个才华卓然,放荡不羁而又凄然孤独的形象便从幽静申走来,这就是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执残月",每读此句,一个才华卓然,放荡不羁而又凄然孤独的形象便从幽静申走来,这就是柳永。 关干柳永,后人多倾其"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的柳词艺术魅力,而对其一生"偎红依翠"、"放浪形骸"、"流落不偶"多微词。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审视一下他一生所处的时代和他留下的大量"羁旅行役"、"悲欢离合"的词作,就能看出他一生对那个时代的反叛和无奈,就能理解宋元时期盛行的"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抑词"之谣的真正内涵。 走近柳永,解读柳词之后,我不禁为求学时期,对柳永评价的人云亦云而脸红,为人们对柳永的偏见不平。柳永是一页可以让我们从他身上,看到那个朝代的历史。 柳永(987——1055),原名柳三变,字耆卿,系宋朝工部侍郎柳宜的第七子,以填词名世,与兄弟三复、三接并为 "柳氏三绝"。柳永生性敏捷,多愁善感,因常涉足花街柳巷,留连于灯红酒绿,徵歌逐舞,所作多为"偎红依翠"的艳词。歌台舞树常演其词作,歌妓舞姬均爱其才华,但却为时论所不容。那个时代为什么不容他?我深信多思多才的柳永,开始时一定是满眼不解的。因为他所处的宋真宗、仁宗时期正世风靡废,宫妓如云,教坊林立。皇帝亲制词曲以赐教坊,宫廷数百名女妓同场演出时常出现,宗室贵族借宫廷女妓而用屡有发生,朝野上下蓄妓猎艳蔚然成风......自已为歌妓作词又有何不妥呢? 但他在写过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后,最终还是明白了过来:只许皇帝拥姬三千,不许臣民狎妓一人,何况明目张胆地为妓女填词作曲。于是,他改柳三变为柳永,终洗屡试不第之耻,中进士第。但皇宫里的那些个人还是没有忘记他。当仁宗知道柳永即为柳三变时,仍放出话来:"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也许最终还是得益于父亲大人曾任工部侍郎故,他才在工部谋了个"屯田员外郎"的小官。看来,靠父辈谋官者自古有之。悲哉 柳永。 柳永的一生是失意坎坷的,是充满相思哀怨的,是饱含同情与仁爱的。 和"时势造就英雄"一样,没有柳永的境遇,就没有柳词的千古传诵。他的遭遇给了他接近和了解下层人民的机会,为他反映人民疾苦的词作注入了生命之流。柳永是北宋第一专业词人,精通音律,尤其熟悉歌妓们演唱的民间乐曲,加之他往来于秦楼楚馆,流连于教坊歌台,接受了乐工、歌妓的影响,才得以创造也以白描见长,铺叙点染,状抒情致的柳体词。比之于皇帝贵族,柳永是仁爱的。其词对聪明多慧而又不幸的歌妓深表同情,写出了她们想往过正常人生活,追求真挚爱情的心声,因此受到她们的爱恋和尊重。 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柳永是幸福的,他超越市侩后的灵魂是幸福的,虽一生不偶,却情遍天下。在他客死襄阳家中无余财埋骨之时,昔日仰慕他的妓女们含泪集资营葬,自发料理后事;在他无亲族祭奠时,每至清明,群妓勿论识与不识,均相约携酒吟歌赴坟地祭扫,相沿成习数百年。 柳永是无辜的,他只是在那个时代表现了一个"真我";女妓们更是无辜的,是那个时代戕杀了她们的爱情和自由...这,也许就是后人敬仰柳永和柳词的真正原因。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李白有才气,苏轼也风流。若要也才子,也风流,且把才气与风流玩得出云入画,游刃有余。恐怕李白与苏轼是难以望及柳永的项背.他是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不修边幅的小丑,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可是他并不沉沦或是说他是另一种沉沦,他以善良、真挚的同情心体察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他放下傲视权贵的“白衣卿相”的架子,以心换心,和舞女歌伎做朋友,以满腔的真情温暖那些冷冰冰的心、滴血的灵魂。“正人君子”们骂柳永沉沦,是因为柳永爱烟花巷。那么“正人君子”们真的就没有去过烟花巷吗?他们灵魂深处就没有对烟花巷的向往吗?凭柳永的智慧和才华,完全可以为自己争得一些权势和名利。可犯傻的柳永就是不开窍,偏偏背离权势而亲近下层的歌女舞伎.因为他知道最肮脏,最卑鄙的地方,不是秦楼楚馆,而是富丽堂皇的宫殿。 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 敢写,敢唱,敢为,敢叛逆. 千百年来,敢如此沉沦的惟有柳永,沉沦到如此精彩的也只有柳永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府(今山东济南)人,北宋末南宋初著名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美满姻缘,志趣相投,诗词唱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靖康二年夫妇相继避兵江南,不久赵明诚病故,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一带,晚景凄苦。清冷照一生,愁词伴孤灯;辗转黄花地,瘦影舞秋风:总结了李清照的一生。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是南北之交的词作大家,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同时,她的诗歌和散文也很有成就,《金石录后序》介绍《金石录》的内容及成书经过,回忆与赵明诚结婚后三十年的患得患失,堪称散文杰作。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李清照前期所作词多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悠闲生活,清新活泼,颇有情趣。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都是抒写闺情的名篇。作者在这些作品里,大胆地抒写了个人的欢乐与哀愁,揭示了自己热爱自然,忠于爱情的内心世界。后期由于作者饱经忧患,词作多写感时伤乱、慨叹身世、悼亡忆旧,情调婉转沉痛悲凉,也表现对中原的怀念。词的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溶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这些作品大都通过自己的苦难生活,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讽政、喻政色彩。李清照作词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词风委婉。李清照被赞誉为“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的女性文学家,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1. 气势磅礴,想象奇特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她的词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词中别具一格的杰作。 “气势磅礴,想象奇特”这是李清照的词《渔家傲》的写作特点。这首词写的是梦境,《花庵词选》题作“记梦”。但梦其实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涉及天帝和自己,可能都与词人为辩白“馈璧北朝”[1]之诬,曾追随宋高宗行踪,在海上航行,历尽波涛之苦这段经历有关。(参见《金石录后序》)。 上阕写梦境,下阕抒胸怀。上阕一开篇,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句中的动词用得尤为贴切,“接”、“连”将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而“转”、“舞”则将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无数的舟船在破浪前进,摇摆不定;人在船上,直觉得星河在旋转。以下三句写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堂,见到天帝,天帝询问自己的去向。词人想象梦境,天旋地转,见到天帝,抒发苦闷,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下阕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但也有振作精神,追求幸福的意思。作者感叹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才华真是“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路长”、“日暮”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屈原《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有“吾日暮途远”之语。“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词人最后表示,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振作精神,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总的说来,这首词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写进词中,使梦幻和真实、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构写了气度恢弘、格调雄奇的意境。难怪梁启超评论说:“以绝似苏(轼)、辛(弃疾)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破的,道出了这首词豪放的特色。就连范仲淹边塞词《渔家傲》,也在烽火未熄、功业未就的慷慨悲凉中,浸透进征帅戍卒思乡怀亲的柔情。 2. 细腻深婉,缠绵悱恻 词的总体风格特征是细腻深婉。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词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色彩鲜艳是一种美,本色自然也是一种朴素的美;如果能把握其度,浓淡适中,则又是一种美。诚如清人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所云:“词不宜过于设色,亦不宜过于白描。设色则无骨,白描则无采;如粲女试妆,不假珠翠而自然浓丽,不洗铅华而自然淡雅,得之矣。”[3]在唐宋词坛上达到这种境界的词人不多,在不多的词人中,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十分突出的一位。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首先,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花瘦”。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像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回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了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3. 诗词风格,判若云泥 “诗庄词媚”,不仅指题材而言,更主要的是指与题材相关联的风格来说的。即便是相同的题材,但诗和词所呈现的风格却大不相同。如怀古题材的诗,风格大都沉郁苍凉。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即景抒情,感伤往事,故垒残破,愈显沉痛。而在怀古题材的词中,也往往插入艳情,如王安石的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的结尾写道:“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全词由此而笼罩上一层冷艳的氛围。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在豪语健笔中,插入一句“小乔初嫁了”,温情柔笔,相映生色。就连范仲淹边塞词《渔家傲》,也在烽火未熄、功业未就的慷慨悲凉中,浸透进征帅戍卒思乡怀亲的柔情。即便是同一位作者,所写的诗和词的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欧阳修的诗和词,不但题材内容相去甚远,而且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另外,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和词的风格也判若云泥。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她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等等,婉约缠绵,堪称极致。北宋灭亡后,李清照有感于朝廷苟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曾愤慨激昂地写了一首五绝《夏日绝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4]李清照盛赞项羽宁愿自刎乌江、也不愿苟且受辱的英雄气节。短短二十个字,惊天地,泣鬼神,近千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可见诗词在风格上的差异是很大的。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北宋时期,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所称道。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 4. 憧憬生活,活泼多情 《如梦令》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这首词中是否能得到以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 “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已的观察和经验,急切地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5]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遗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的这个憨厚粗疏的小丫头(问话省略,从答话中可以意会)。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李清照的词作,写得气势磅礴,想象奇特,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精炼生动,结构紧凑,细腻婉曲,情调婉转沉痛悲凉。这些都体现了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重要代表人物的婉约词风,对后世的诗词创作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