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由于生存的年代久远,沿习相传他们有了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因此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作太监文化的文化思维。太监文化的唯一任务就是一切为主子服务,即使主子吐出几句自己都不明白的胡话,他们也能马上博引旁证,利用逻辑和各种事例,完美无缺的证明主子所说是绝对真理,而且无懈可击。这种以主子为中心的太监文化,把人类的一切知识变成了证明主子英明的工具。
什么是“太监文化”——应该说,有历史的东西都有文化元素。中国的历史悠久,连饮食、厕所都上了“文化”这个大雅之堂,更何况“太监”这个在人性世界中是一件很特殊的东西。“文化”里有珍珠也有糟粕,而“太监文化”,恐怕是纯糟粕而不会有什么珍珠之类的了,因为,它的人性曲线图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文化“中,人性被扭曲并向恶方向发展。太监们最懂得观察和利用他的主子的弱点,并千方百计地有意扩大这种弱点,治事治国无方,阿谀逢迎有术;举贤荐能无策,献谗害人有道;安良哺善无谋,拨弄是非有计;荣辱与共无心,结党营私有胆。 太监文化的杰出人物当数秦朝的赵高,东汉的侯览、唐朝的仇士良、高力士、明朝的汪直、魏忠贤、清朝的安德海、李莲英。奉迎是”太监文化“中的招牌菜,因为太监们深知人虽有两只耳朵,但基本上功能--爱听好话。
官场太监文化
广西钦州市原市委书记褚之田,每次私下见到成克杰,都要行跪拜大礼,外加送钱。河南省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的继父去世,该县出动小车120多辆,数百名干部赴杜的老家鄢陵县奔丧,三个乡书记自备孝衣,亲自哭灵等等,类似情况并不少见。 官员人格太监化,奴颜婢膝,趋炎附势,是滋生腐败的黑色土壤,害莫大焉。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扶正祛邪,扬荣去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人们应警惕“太监文化”污染官风,谨防官员人格太监化。
企业太监文化
每个企业都会有一种文化特质潜在其中,企业越大,文化因素的影响力也越大。民营企业是一个极容易产生“太监文化”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家族企业。太监文化产生之因,盖源于权力集中于一人身上之故。在民营企业中,资本决定一切,资本决定了民营企业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谁资本大谁就是牛魔王。况且,目前这个阶段的大多数新生的中国“资本家”,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还没有经过现代资本主义的洗礼,很容易与几千年来的封建主义结合在一起,企业就是小小王国,老板就是君临天下的帝王。企业领导人如果不明智又缺乏素养,“太监文化”的滋生甚至盛行都是不可避免的。 太监文化并非民营企业独有,国有企业也难以避免这种文化的侵袭,尤其是那些监管机制不到位的企业更甚,这些国有企业,其“太监文化”的色彩并不比民营企业淡薄,一旦企业领导人拥有“绝对权力”可以独断专横,完全或者基本上失去制约,其太监文化甚至将表现得比民营企业更为“色彩斑斓”。从资本的本质角度看,民营企业起码产权归属明确,假设太监文化不可避免,其老板再不”明智“,总有一天也会清醒的,因为他要对自己的”江山“负责。而国有企业,产权基本是泛化的,大江山有共产党扛着,小江山毁了又能怎么样,不过是冰山一角。尽管有许多制度,但是,这种建立在领导人的觉悟基础上的经营体制,一旦企业领导人的觉悟出了问题,如果再有那些太监们兴风作浪,那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