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以”,因.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费声”,指鸣声频频.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梗”,树木枝条.“泛”,漂流.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君”,指蝉.“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蝉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隐显分合,章法可玩.”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1、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2、作品简介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此诗作于患难之...
《蝉》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郁郁不得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