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外报积极和消极作用

民国初年,外报积极和消极作用
2025-04-03 03:28:1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华外报的出现及其由东南沿海向北伸展和向中国内地步步深人是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人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鸦片战争前英美等国的传教士宣扬基督教义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从而为鸦片贸易和其他商品打开中国人的大门,这种精神鸦片和物质鸦片同时输人中国的办法,实际上都是侵略。此外,许多外报,特别是英文报刊,积极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赤裸裸地鼓吹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在鸦片战争中,《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主编郭士立还为英军担任向导,英军侵占舟山时,这家伙竟还直接担任当地的行政官。《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的主编麦都思、忡国丛报》的主编稗治文都曾担任英国侵略军的翻译,积极为武装侵略服务。鸦片战争后,这些外报又为帝国主义新的侵略扩张行为制造舆论,为屠杀太平军的洋枪队大唱赞歌。麦都思还当上了上海工商局董事会董事,稗治文参与中美谈判,胁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万国公报》的主编林乐知竭力鼓吹中国应走印度的道路,先选东南二省做英国的殖民地,以后让全国都成为英国殖民地。
总的说来,外报不管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都是殖民主义的侵略工具,但是也有个别报刊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如英商台仁特主持的英文《中国之友》报,始终同情太平天国革命,并敢于揭穿英国政府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捏造中国士兵撕下“亚罗”号船上英国国旗的谎言,但这样的外报毕竟太少了。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如:
(一)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近代报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与封建邸报不同,它由私人或团体主办,有独立的撰稿人,记者、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万国公报》、《申报》、《时报》都是如此。正是这一点,体现了民主主义观念,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不能为专制独裁的封建统治者所容忍。
(二)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中国自汉代以来,历代统治阶级都崇尚儒学,提倡六经和尊孔。清代统治阶级实行的闭关政策,切断了中外文化交流,因此对18世纪以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情况,中国人一无所知。外报出现后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各种科学知识,尽管介绍者的目的各种各样,但有关天文、地理、火车、轮船、电灯、电话、探矿、炼钢、办厂、兴学等方面的知识扩大了中国读者的视野,有关西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介绍使中国读者知道了市场经济、社会政治、出版自由、男女平等、民主法制,也使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口号逐步地深人人心。中国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外报宣传的影响。
(三)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外报创办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带到中国,使中国人认识到近代报刊的社会作用,同样外报还培养和锻炼了中国人,许多参加外报工作的中国人,接受了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学习外国人经营管理、采访编辑、印刷发行等成套经验,这为以后自办报刊打下了基础,王韬就是一例,他先后参加上海《六合丛谈》、香港《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以后又担任 华字日报》主笔,1874年,他终于在香港自,办了《循环日报》。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中国人在自办报刊的初期,有的租用外报印刷设备,更多的是仿照外报设立自己的印刷机构,在以后外报衰落的年代里,他们的印刷设备陆续转移到了中国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