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希望更糊涂,糊涂的爱过多少人,糊涂的喜欢过谁。
科学家维纳认为,人在做两种不同性质的事,一类如棋手,成败由他的最坏状态决定,也就是说,一局里只要犯了错误就全完了。还有一类如发明家,只要有一天状态好,做成了发明,就成功了,在此之前犯多少次糊涂都可以。
有些事情,有些东西,明明知道不应该执着,明明知道最后受伤的只可能是自己。但为什么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呢?有时候真的肯恐怖,因为理智上告诉自己不可以的事情,但在感情上却先理智一步。如果一直沉迷下去,也许是最好的吧!时而清醒,时而糊涂,这也许是最让人煎熬的吧!
孔子发现了,取名中庸;老子发现了,取名无为;庄子发现了,取名逍遥;墨子发现了,取名非攻;板桥发现了,取名糊涂;当代精英发现了,取名和谐。糊涂之难得,在于明白太难。和谐之难得,在于实现太难。
我也只好装糊涂、假装自己狠幸福。
美文欣赏:
经常和朋友们在一起聊天,接触到最多的词汇就是难得糊涂,好像难得糊涂就是一个万能工具,就是神丹妙药。的确在讲究情面的国人面前,难得糊涂不失为一个技巧,一种手段,一门学问。
是的,我们在很多无助的时候,在很多无奈的情况下,为了长久的目标,为了整体的利益,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委曲求全难得糊涂。领导对待下级有时要糊涂,下级对领导有时也要糊涂,朋友之间相处有时要糊涂,就是居家过日子有时也要糊涂,不痴不聋难做公婆,巧做媳妇两头隐瞒,总之糊涂会伴随我们一生。
说起难得糊涂,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那是郑板桥的名言。
传说一日,郑板桥在院中石桌上习字,兴笔写下“难得糊涂”四字,然后又在下面写一串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福报也。”写毕,越看越不舒服,正准备团了踩在脚下,忽一阵风吹来,那字纸随风飘向空中,越飘越远。郑板桥无奈看着摇着头,然后又习起字来。谁知这字纸却被人捡了去,如获至宝,传之子孙,所以才有今天我们知道的“难得糊涂”。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有的人认为是郑板桥的自我嘲解。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世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与朝,夺利与市,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是面对喧嚣人生,世态炎凉内心而抨发的愤激之词。
也有人认为是郑板桥发自内心的不满之声。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在山东任知县,上任之时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而钦差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求他字画。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钦差姚耀宗怒而撕画,郑板桥见百姓水深火热,心力不支,非常忧愤。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糊涂嘛。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由此而有所启发,就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悲壮之情,开仓赈灾。他所说的这句话,后来就成了“难得糊涂”的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看来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一种是假糊涂。郑板桥所说的是后一种糊涂。
还有人认为是宽容谦让,顾大体,识大局的表现。据说郑板桥任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遇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字。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家人得信后主动退让三尺,邻居得知后也退让三尺,从此这里形成了一个有名的六尺巷,后人对此赞不绝口,此时他的糊涂是何等的聪明啊。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策略,是一种高超的处世艺术。当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为了到达最终的目的,只好先糊涂吧,可见糊涂还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
“难得糊涂”之所以脍炙人口,魅力无穷,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侧面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正说明社会的复杂性,人们心理的多样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多元性。
可见糊涂容易聪明难,聪明之后糊涂更难。能分清并做的在哪些方面糊涂,哪些方面聪明,什么时候糊涂,什么时候聪明,实在是件难事。难得糊涂是智慧的生存之术,是人生的极高境界。可是常常有人把“难得糊涂”作为掩饰失败和放弃的借口,作为心里的安慰,其不知这不仅误读郑板桥的原意,而且也往往成为事业和人生失败的开始。
其实糊涂哲学并不是郑板桥的发明,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对糊涂哲学有了很深的研究,对糊涂哲学作了精辟的论述,《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就有记载: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
孔子的意思是: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国家政治开明,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君主昏暗无度,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很有见地的说,他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的到,但他那种装糊涂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做的到了。可见难得糊涂早已成为政客们的一种权术了。
在我国历史上大智若愚装糊涂的事例太多了,曹操煮酒论英雄可谓是众所周知的经典故事。这里我们不妨领略一下刘备在曹操面前,巧装糊涂以骗过其识别的精彩表演。
公元 196 年,刘备兵败暂时依附曹操,他怕曹操识破他有帝王之野心,便每日在许昌的官邸种菜,遮人耳目,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一日关羽、张飞曰:“兄不留心天下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
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关、张根本弄不清刘备的心事。此时刘备是为了生成不得而为之。此是刘备装糊涂之一。
有一天,关羽、张飞不在,刘备正在后花园浇菜,许褚、张辽带数十人入园,说曹操请刘备喝酒,刘备大惊,在没有弄清情况时,只好硬着头皮来到亭中。曹操、刘备二人对做,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然乌云密布,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上挂着一条云龙,曹操和刘备凭栏观看。曹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
刘备答曰:“未知其祥。”其实刘备岂能不知,只是装糊涂而已,此是刘备装糊涂之二。
曹操见刘备不知,于是就对龙的变化作了一番描述,接着以龙喻人,问刘备:“当世谁是英雄?”
刘备曰:“备肉眼安识英雄?”这是刘备装糊涂之三。
曹操进而逼之,刘备无法,只好词不达意说了几个,什么淮南袁术,河北袁绍,人称八俊,威震九州的刘景升,江东领袖孙伯符,益州的刘秀玉以及张绣、张鲁、韩遂等数人,此时的刘备是在避重就轻,转移曹操的视线,这是装糊涂之四。
刘备所说的英雄被曹操一一否定,最后,曹操一语道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
曹操用手指玄德,然后指自己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听了大惊失色,十分慌张,以至手中的筷子在不觉之中落于地下。
此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遂从容弯腰俯首拾起筷子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曹操笑曰:“丈夫亦怕雷乎?”
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逼变,安得不畏?”
此时刘备以害怕雷声巧作掩护,这既是急智生智,又是在装糊涂,这是刘备装糊涂之五。
这是一段精彩的对话,也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刘备的精彩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他把假糊涂演的淋漓精致,可谓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糊涂随应变。
事后关羽、张飞才得知此事的来龙去脉,齐称:“兄真高见。”
可见糊涂有多种,孔子说的糊涂是一种假糊涂,是一种政治权术,是因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韬光之术。
郑板桥说的糊涂是聪明人装糊涂,突出了一个难字,此时他心里明明白白,可偏要装糊涂。
刘备的糊涂是在困境中,被迫无奈的糊涂,这个糊涂是逼出来的。
国人还推崇一种糊涂,就是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这种糊涂是一种善意的,包容的糊涂,是一种有意识的糊涂,不是装的,也不是逼的,居家过日子和好朋友、同事之间的交往,很多人都是以糊涂方式对待,而不是斤斤计较,一扣不让。
说有一夫妻感情深厚,经过几十的风风雨雨仍然情深意长,可是爱面子的丈夫因工厂倒闭从领导岗位上却下岗了,丈夫为了保持自己的面子,仍然天天假装上班,可是却窘于没有票子的尴尬,丈夫因巨大的压力出现心理变态,常对妻子发火闹别扭。而妻子此时已经当了一家公司的副总,丈夫的下岗妻子是一清二楚,为了丈夫的尊严,为了丈夫的面子,她假装不知,却格外关心体贴丈夫。她通过另一公司的老总,给丈夫安排了一个工作,这些都是在丈夫不知的情况下办的。几年后,丈夫知道了此事,感慨万分,一个是真糊涂,一个是假糊涂啊。
所以人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有很深道理的。可能过于清高精明的人往往与周围的人拉开很大的距离,与社会也格格不入,因而下场都多悲壮。
正是因为有那么的糊涂,国人做糊涂难,识别糊涂就更难了。如何识别真假糊涂,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可是白居易的两首诗对我们却颇有启发的,不妨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藏生能诈圣,岂知宁子解佯愚。
草荧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不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二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占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成为多少人的四字名言。愚蠢的杨大侠,却学不会这些人生哲学。在杨大侠眼里,“难得糊涂”是一种似是而非、吞吞吐吐的东西,是一个自作多情、多愁善感的幽灵。杨大侠不会服膺世俗法则,不会屈尊体制管理,不会认同权威,不会做个八面玲珑的“好人”。杨大侠只会选择做个文坛独行侠,世俗冒犯者。坚守生命底线,在自己的文字庙宇里,去敬自己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