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024-12-04 14:18: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以一种“文章分析”为主要特征,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语文教学,而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指向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毕竟不能只训练“阅读”这一项能力,“阅读”只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的一项。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体现在能够读文章,还应体现在“说”和“写”,也就是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上。可以这么说,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标志主要不是“理解语言”而是“运用语言”。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解:即学习语文关键在于“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在“理解”上强调了教师的指导,然而在“运用”上仍采用“无师自通”的方法,这种忽视积累和运用的现象导致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因此,我认为学生从“不理解”——“理解”是第一次飞跃,而从“理解”——“运用”是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中我认为第二次飞跃更难,所以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难点不是“理解”而是“运用”。“大纲”也明确指出:“习作教学时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这就明示了习作的指导应落实在阅读教学上。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美妙之处,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习作能力的培养。
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心灵空间中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
针对这一点,我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研究,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
(一)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一些写作知识,具有一定的写作基本功,提高写作能力
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学习这一写作特点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1)如学习《三峡游》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到了巫峡,山峰更高,样子更奇妙,两岸的景色也更加迷人了。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教给学生写作时,两段内容不同的段落中间可以用这样的语句连接。
(2)学习《三峡游》、《壶口瀑布》等游记的文章时,让学生找出描写游览路线的语句并体会他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这些语句就像一根线把散落的珠子穿在了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
(3)学习《松坊溪的冬天》这一类课文时,让学生仔细体会课文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好处,文章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才能使文章更生动。
2.抓住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如学习《献给老师的花束》一课时,作者以“记得”开头,很自然地就引出了学生回忆老师关心爱护,鼓励教育自己的情景。在往事的选择上,作者用心独到。于是我就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把源于爱的事情写下来。
(2)学习《祝你生日快乐》一课时,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当你听到《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又如《匆匆》一课,学习了第三自然段,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写一写时间是怎样从自己的身边“走过”的。让学生学会用一组排比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学习《伟大的出征》、《壶口瀑布》一课时,课文中都有一组特殊的排比句,这些排比句按照范围和意义从小到大排列。这是一种逻辑的顺序,更是情感的高潮迭起。以往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和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是大家经常做的事情,但是像这样引导注意逻辑排列还做得不够,更要抓住这个契机渗透有关知识。
3.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如有的文章侧重于心里描写、有的侧重于对话描写等。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描写方法
(1)如学习以文物对话为主的文章时,我就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四种对话形式,练习对话描写,看谁采用的对话形式多,运用得巧妙。
(2)学习《刷子李》这一类以写人物外貌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文章时,我就让学生体会外貌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练习人物外貌描写。
(3)学习《爷爷的芦笛》、《浮冰上》时,我让学生仔细体会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学习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4.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适时适当地进行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如《太阳请假的时候》是一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文。课文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于是我就让学生用上所给的词语练习缩写,这样既检查了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学生高度概括的能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如学习完《浮冰上》这一篇课文后,学生被义犬尼玛克的义举所感动,我为了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就让学生给义犬尼玛克写一段话。
5.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我们抓住课文中的疏可走马,点拨引导学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伟大的出征》中,写杨利伟告别了战友和欢送的人们,与“神舟”五号一起飞向太空这一部分,可扣住“深情”做文章:此时此刻,杨利伟既踌躇满志,又依依不舍,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可启发学生想象补白,体会杨利伟的刚毅质朴,又满怀深情。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体会到:就要离开了,他深情地与朝夕相伴,共同成长的战友告别;深情地与慧眼识珠,传授技艺,鼓励支持的专家告别;深情地与不惧寒冷,真诚欢送,给予温暖的群众告别;更是深情地与培育自己多年的祖国母亲告别。他想到的是一定要完成任务,为祖国争光!
(二)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词汇
很多孩子感到作文难写,并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腹内空空,无从下笔”。写作是一种创造,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是“从有到新”复杂的加工的过程。人类获得的信息量越多,创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只有让学生们在读书中积累一定的语言和写作方法,才能让写作成为“有源之水”,自然喷涌而出。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大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言
以读为本,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说话写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显得枯燥乏味。但是怎样让那些毫无生机的方块字吸引住学生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体味到书中的妙处呢?这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入手了。在学校里,我首先创设读书的氛围。教室里摆设书柜,一排排整齐、漂亮的书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墙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言,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角”、“知识小博士”等园地,再加上宽敞明亮、安静优雅的整体环境,孩子的心静下来,就容易读进去。其次,作为教师也应注意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孩子读书的同时,我也经常拿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并把从书中学会的知识、了解的故事,甚至读书的感受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原来书中有这么多神奇的东西。看到认真读书的学生,及时鼓励他们:“真棒!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这时他们的心中就会升起一种自豪感,把读书作为一种无尚光荣的事情。孩子们读书中常遇到不认识的字,这样不能连贯地读下去,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我一边在课上加大识字量,一边教给他们查字典的方法,让他们养成边读书边查字典的习惯,既认识了字,又消除了读书中的障碍,一举两得。
2.继续坚持“采蜜集”的活动,使这项活动更加完善,从而达到扩大学生词汇量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把话说好,我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读书如果像“行云流水”般地读,印象也就不深刻了,所以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精美的本,把每天读书中遇到的好词、佳句、优美的段落都记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三)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观察日记
一切写作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写真实的生活实际,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1.在阅读课上,有一些文章读起来比较耐人寻味
有的文章读起来比较感人,如《生命桥》、《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义犬复仇》等。于是我就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出来。
2.观察是作文中的重要能力
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作文水平的好坏。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他们写好观察日记。院里花儿开了,小鱼怎样游,同学们下课怎样活动,有哪些动作,表情怎样,教师上课有什么特点等,生活中可供学生观察的材料比比皆是。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的同时,我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说一说,再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然后写成观察日记。日久天长,他们从不会观察到善于观察,最后写出一篇篇具体的观察日记,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对学习写作也大有益处。
作文是衡量综合能力的最好体现,因此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综合能力的培养。课上学习课文或读一段文章,我常常念了开头或题目,让学生自己设想文章会写什么,或让他们给课文加、换结尾,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天课前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把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说一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有时让他们为画配文,或给某种物品配说明,写童话,编剧本。总之,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训练的素材,加上学生阅读大量书刊,头脑中有较丰富的储备,所以能自觉地将读过的句子与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