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朱由检,17岁继其兄朱由校的位做了皇帝,改年号为崇祯。崇祯皇帝一上台,大赦天下,并惩办了奸臣魏忠贤及其党羽,重新取用遭奸党排挤的袁崇焕等等,一时儿给没落的朝廷注入了新的血液。他勤勉工作,事必躬亲。但崇祯皇帝不是个大度的人,他实在年轻,应该向老臣请教和学习,然而他刚愎自用,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错了也不更正;年轻人不应该疑心,崇祯皇帝却疑心很重,且过分猜忌大臣们的忠心。崇祯元年,陕西闹饥荒,陕西官员请求免除赋税、购进粮食救灾,崇祯皇帝竟下诏不同意。的确,当时的国库空虚,银两都用到跟金兵打仗上了,崇祯皇帝希望国库充盈,就不同意减免赋税,结果陕西的许多饥民便铤而走险,为能填饱肚子,聚集在一起抢劫官府。崇祯皇帝大怒,派兵剿杀。有大臣在朝堂上进谏,无需动兵,只需发放灾粮,灾民自会解散回家。崇祯皇帝不听,反而加重赋税用来补充军饷。这不是激化农民与朝廷对抗的矛盾吗?
崇祯二年冬,皇太极攻入遵化,逼近京城德胜门。当时京城只有老弱残兵和不多的禁卫军,皇帝急了,号召全城百姓抗敌,承诺凡上城楼抗击清兵的百姓,事后每人赏五两白银。皇帝也亲自登上城楼,与官兵及百姓共同御敌,百姓深受鼓舞,奋勇杀敌,加上袁崇焕率部赶来救驾,清兵撤离了。事后,京城百姓向皇帝要钱,把上城楼抗击清兵的百姓造册呈上。皇银足以支付,皇帝竟舍不得那点皇银,居然反悔。皇帝都不讲信誉,失信于民,这皇帝不是做到头了?
朱由检的小气使他犯了大忌。崇祯八年十月,皇帝下诏自责,布衣避居武英殿,减饮食去声乐,表示要与前方将士同甘共苦。然而,户部尚书侯恂请求用严厉的手段征收各地拖欠的新旧赋税时,他竟下诏同意,致使各地官员都张牙舞爪地扑向百姓收税,不交就当众羞辱、鞭打。崇祯七年,全国各地到处闹饥荒,山西滴雨未落,河北、山东蝗虫猖獗,次年农民刚缓一口气,就要农民把拖欠的新旧赋税一并交上,且采用严厉手段,这不更加把农民推向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部队?农民们因交不起赋税,又不愿受官兵拷打,纷纷投奔了农民军。我很疑惑,崇祯皇帝于煤山上上吊时,怎么会在衣上写“希望不伤害百姓一人”这样的话?难道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想到要爱民如子?
崇祯皇帝疑心很重,又心胸狭隘。他听信宦官的谗言,非要杀抗清主帅袁崇焕。大敌当前,许多大臣请求皇帝三思。崇祯皇帝一意孤行,硬是把他的兵部尚书袁崇焕押到闹市处斩了。这种年纪(他当时还只20岁),就刚愎自用又一意孤行,谁不害怕?
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到京城门外时,由于朝廷长期拖欠军饷,京城的几万官兵不肯替他卖命。崇祯皇帝要求王公大臣们拿出银两招募勇士抗击流贼,但到了这个时刻,却没几个王公大臣愿意出钱了,就连他的岳父国丈周奎也跟他讨价还价。当农民军打进京城时,大臣们都跑了,崇祯皇帝于激愤中杀了周皇后,自己逃到煤山上自杀了。然而,当李自成率兵攻入皇城,打开皇银库时,银库里居然有一千多万两白银!
一个皇帝都不为自己的江山社稷掏钱,谁愿为你出钱?大臣们留钱还可以理解是给儿女留条后路,你一个皇帝留那么多钱是留给谁?这一连串的表现难道是一个皇帝所为?
我茫然,忽然感到崇祯压根儿就不是当皇帝的料。
性格:17岁的崇祯帝继承帝位。他即位后便诛杀了大宦官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此时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连年天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导致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外部后金(清朝)兴起,不断掠夺中原。崇祯皇帝竭尽全力,节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是明朝少有的勤政皇帝之一。然而他专横独断,刚愎自用,杀害抗清英雄袁崇焕,致使朝廷内部人人自危,最终众叛亲离;又横征暴敛,向人民征收“辽饷”、“剿饷”、“练饷”等苛捐杂税。诸如此类种种原因,终于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编辑本段]崇祯的品行
即使是对明朝大肆污蔑的编了整整一百年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崇祯连宫里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可怜这样一位帝王,因为他的政治意义,而被扣上太多不属于他的罪名。其中有一条就是,他有内帑数千万银子,他宁肯殉国也不肯花钱。造谣的人和谣言传播的人各有各的目的,盲目相信的人懒得去思考,以获得一种自己胜过古人的粗陋快感。
据说,贺人龙被杀后,农民起义军酌酒相庆说:“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可见,思宗的多疑、擅杀,真是在自毁长城!!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之后,他的果断就用错了地方。
怀疑+果断,是皇帝给所有忠臣良将最大的毒药。袁崇焕,一个打死了努尔哈赤的功臣,一个让所有满洲人心惊胆寒的军人,一个赤胆忠心,一心想学岳飞的人,最终与岳飞有了同样的下场,死在了最低劣的抄袭来的反间计上,自毁长城,是崇祯的果断。“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