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还被称为忠臣呢?

2025-03-27 21:22:0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起义的农民大军向北京进攻。一路上势如破竹,明朝守卫北京的大部分将领不战而退。三月下旬,有守城的明朝“叛徒”,主动打开了城门,李自成攻入北京。

《明史》载,“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


崇祯皇帝死在了三月中旬的最后一天,本应安详死在殿宇之中的他,却自缢于景山。原本应是守卫最森严最安全的皇宫,却成了他人肆意践踏的处所,充斥着宫人、臣子慌乱的哭喊。

大明朝起于农民起义,也灭在了农民起义上。

其实当时的大明朝并非无力抵抗李自成,在南方的左良玉就手握约八十万大军。但是左良玉并未前去京城护卫崇祯。不过他虽然按兵不动,却仍然被后世称为忠臣。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明有力气对付李自成的人,在关键时刻没有付诸行动呢?而他又为何还被认为是忠臣呢?这些都得从左良玉这个人说起。

屡立战功

左良玉虽然后来位极人臣,但最初的最初也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过他和普通人有不一样的地方。左良玉从小便无父无母,是他的叔父帮着把他拉扯大的。因为身世的原因,他没少遭人白眼,因此他从小便想着要立一番事业来回敬一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自身的努力还有在领兵作战上的天赋屡立战功,官位越来越高,势力也越来越大。从崇祯三年到十三年这十年的时间里,他就从一个因事被贬的官员,成为了一名受皇上赏识的大将军。


崇祯四年,左良玉代替尤世威成功抵抗了突然来袭的清军。第二年,他又领命前往河南镇压农民起义。崇祯六年,他率军屡次击退了势力越来越大的农民军。崇祯八年,他又与祖宽一起追击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获得了胜利。除此之外,他还俘虏了大批农民军。1638年,在再一次追击张献忠的时候,他凭借自身的武艺将其重伤。

《明史》记载,“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

不过左良玉虽然立下了许多战功,在对抗农民军的过程中出力很大,但是也不是次次都胜利。《明史》里同样也写着,“良玉大败奔还,军符印信尽失”。崇祯十二年,他因为战败就被罚俸贬秩。

即便有胜有负,左良玉确确实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自己也因此开始得意起来。

志得意满

左良玉受到赏识,加官进爵,人也开始有点“飘飘然”了。

朝廷多次命令他出兵平叛,他都不予理会,只是一心操练自己的人马,壮大自己的军队。张国维和杨嗣昌等人,曾经向他请求,早日出兵,结果惨遭“拒绝”。

左良玉虽然在打仗一事上很有潜能,但他却并不是全心全意为了朝廷尽忠职守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当初按兵不动了。不过这也只是一方面而已。

按兵不动,仍为忠臣?

左良玉按兵不动,自然有他的考量。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三。

回答2:

左良玉并未前去京城护卫崇祯。不过他虽然按兵不动,却仍然被后世称为忠臣。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明有力气对付李自成的人,在关键时刻没有付诸行动呢?而他又为何还被认为是忠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