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魏时期,相和歌有了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但是,并非所有汉代歌舞都是相和大曲,只有汉代乐府中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才叫做相和大曲。
在汉代相和歌中,打击节奏的乐器是必不可少的,在表演过程中是由演唱者自己敲击的。汉代相和乐中常用到3种调式。
史书《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
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汉世谓之三调。又有楚调、侧调。楚调者,汉房中乐也,高帝乐楚声,故房中乐皆楚声也。侧调生于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调。
据此可知,汉代相和乐已经明确具有几种不同的调高,并记明哪首乐曲属哪个调,确立调名的歌舞曲,这是在汉代相和乐中才有的。
相和乐的5个基本调名叫平调、瑟调、清调、楚调和侧调。其中前面三调在晋代以后为清商乐专用,又称“清商三调”。
平调以黄钟为宫,所以平调就是正调的意思,也就是基本调。瑟调和清调,分别是平调的下四度和上四度调,它们是在乐器上最易转换的近关系调。但是在笛上,这3个调的名称并不相同。
平调,笛上称正声调;瑟调,笛上称下征调;清调,笛上称清角之调。以正声调为标准,其他调的五音中的宫音,相当于正声调的什么音,就叫什么调。
相和歌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最初是清唱、无伴奏徒歌,然后发展成有伴唱而无伴奏,又经过发展,成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歌,最后最终成为真正的大型歌舞相和大曲。
汉代初期的相和歌,几乎全部是来自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徒歌”。徒歌是相和歌的原始表演形式,徒歌只是民歌的清唱,并没有伴奏、也没有帮腔,后来它演变成了“但歌”,史书《晋书•乐志》中记载:
但歌四曲,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倡;一人唱,三人和。
但歌也称为“讴”,仍然没有伴奏。徒歌和但歌的结构一般情况下较为简单,大都是由单个的“曲”组成。“曲一般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辞”即是歌词。“声”是衬腔所唱的虚词,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
但歌再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用弹弦乐器和吹管乐器伴奏、一人边演唱边击着一种叫“节”的节拍乐器的“相和歌”。
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这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和歌,这是一种成熟的乐歌形式。相和歌中所使用的乐器,从其得名的由来进行推测,至少应该有“丝竹”与“节”。
其伴奏的丝竹乐器主要有笛、笙、琴、筝、瑟、琵琶等6种,琵琶可能是指阮,而“节”则是一种节奏乐器,它与先秦以“相”为节奏乐器的说唱歌曲有着一定前承关系。
先秦音乐中有以“相”伴奏的劳动歌曲。“相”是由舂米、夯土的劳动工具发展而成的击节乐器。《礼记•曲礼》有:“邻有丧,舂不相”的记载。
战国时荀子的《成相篇》呈现为有规律的节奏性特点,为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说明了以“相”为伴奏的歌谣在当时的流行情况。
汉代相和歌的表演场所主要是在宫廷的“朝会”、“置酒”等场合。其作品大概可分为3类,一类是前代旧曲,如《采菱》、《今有人》等。这些歌曲原来是在战国时期就流行的楚地民歌或歌舞曲。另一类是当时贵族的吟唱曲,反映了贵族对人生的追求。再一类是当时的民间创作的歌曲,如《妇病行》等,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愿望。
相和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逐渐与舞蹈、器乐表演相结合,又经过专业音乐家不断加工改编,形成了具有歌舞性质的“相和大曲”。
它是一种集诗、乐、舞于一体的乐舞综合艺术形式,基本上是器乐演奏、歌诗演唱和舞蹈表演。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等多种乐器,保留了相和歌初有的节奏性强的艺术特点。
后来相和大曲又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合奏曲,称作“但曲”。但曲和大曲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也有新发展。相和大曲的歌词大都是叙事性的,有的还相当长,如《孔雀东南飞》就是如此。
在每节歌词唱完之后,又加上了不唱的“解”。汉代的《大曲》已是歌舞曲。它有歌唱的部分,所以有歌词,但它又有不须歌唱而只需用器乐演奏或用器乐伴奏着进行跳舞的部分,那就是“解”。
相和大曲作为相和歌的最高形式,它不但丰富发展了相和歌,而且对后世音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和歌在发展成为相和大曲的同时,它本身作为艺术歌曲的这种特点也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
相和歌的结构形式多样,既可以一曲到底,中间不分段落,也可以分两个以上段落,每个段落称为一“解”。结构较大的,后来也称大曲,大曲有时前面有相当于引子的“艳”段,后面有尾声性质的“趋”或“乱”段。这样的结构形式,已经可以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容或情感了。
这时的相和歌已经具备了解、艳、趋、乱四部分,成为歌唱、舞蹈、器乐三种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歌舞大曲。
相和歌正式乐曲可分为引、曲、大曲3类。“引”也就是“引子”。史书《宋书•乐志》中提到了古有六引,也就是《箜篌引》、《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但引子一般是没有歌唱的,仅是用笛子与弦乐器演奏而已。
“曲”也就是中小型的乐曲,大都是声乐曲。一般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这两类曲的具体特点一时难作定论。
据有关文献,它们均由若干“解”组成。从歌词来看,“解”相当于段。每一曲的“解”可多可少,没有定规。如《白头吟》为3解,《折杨柳行》为4解,《怨诗行》为7解。
梁代学者王僧虔曾经说过:
诸调曲有辞与声两个不同的部分,辞也就是歌词,声就是衬字,如羊、吾、夷、伊、那和何等。诸调曲一般都有器乐伴奏,如果不用器乐伴奏,仅由一人唱辞,众人帮腔,则专称但歌。
作为声乐曲的相和歌,一般由单个的曲组成。个别的由曲与乱联成,如瑟调曲《妇病行》。汉代时期的大曲,也就是当时的大型乐曲,一般都是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与器乐合奏曲。一般器乐合奏专称为“但曲”。
汉代相和歌的音调特征已很难确知。据后来琴曲中所传汉魏遗音及有关记载来看,其音阶形式属新音阶,但是清角与变徵、清羽与变宫在乐曲中的转换较为突出,所谓“声和清侧”,是相和歌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和歌的伴奏乐队,汉时无明确记载。据出土汉画像石与有关文献推测,早期有的主要用竽、瑟,后来则用筝、笛,或者采用笙、排箫、琴、瑟、筑及节鼓、鼓、悬鼓等鼓类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