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

2025-01-05 23:55:1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门对户口的分类,只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没有“城镇户口”这个类别。实际上,非农业户口就是“城镇户口”或“城市户口”。

城镇户口又叫城镇户籍,是指过去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实行二元体制时,拥有城镇户口、享有粮油肉等配给、招工等权利的居民,即城镇定量户口的居民,也简称“市民”。若在工矿企业工作,则被称为“城镇职工”。以上“市民”或“城镇职工”所拥有的户籍称为城镇居民户口。 

农业户口指靠自己生产口粮的农业人口。计划经济时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2014年起,取消农业户口,统称居民。

扩展资料

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区分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中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这意味着以“农业”和“非农业”区分户口性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成为历史,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也将作古,今后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户口均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农业户口

百度百科--城镇户口

回答2:

这里牵涉到“城市与乡村”以及“市民与农民”的概念,当中主要分为实质差异与意识形态(思想)差异。

实质差异部分:城市户籍能享用所在地的公共福利与保障,教育资源、交通资源、养老保障、医疗卫生条件等较佳。城市户籍并不享有与生俱来的任何生存资源,一般以父母辈的生存条件作为人生起点,再通过参加社会工作获取人生需要的各种条件,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农村户籍方面,一般以集体经济为代表,出生即享有农籍配套的土地资源,当中包括了农耕地与自留地,宅基地便是在自留地的配额上建起了房子,可以依靠这个生存资源工作、生活。农籍人员的与生俱来生存资源配额一般由所在地的村委统一管理、调配、运营,与原生家庭的条件关系不大。

意识形态差异:这里主要指思想差异,包括但不限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俗称的三观。

城市居民:城市的生存特质决定了竞争的特点与焦点,商业服务业为主、工业为辅,农业边缘化。人口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也就是常说的社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知识、文化、资本决定了大量人口努力的方向,也就是常说的“大脑型”城市发展模式。由于大量智慧型、财富型人才的聚集,衍生出不少生活配套服务的基础劳动力诉求,吸引了不少农籍人员流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城市生态系统。

所以,由于没有农籍人员与生俱有的生存资源,大部分人也不具备生产资源与资本的原生家庭起点,在城市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般以知识结构、文化程度、资本持有量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主要角逐,衍生出才、材、财的三部曲。城市中主要存在三种人群,资本型、专业知识型、基础劳动力型,而顶层则是权力型梯队。

农籍人员:农籍人员因为与生俱来有生存配额,可以依靠土地工作及生存,因此比较看重基础劳动力,农籍家庭的人口数量往往决定着一个家庭有多少配额与参与基础劳动后的收成,也就是常说的“人多力量大”的原意。以农为生,与农共存是农籍人员的起点与出处,但近年不少人都是往城市里跑,因此也呈现出“复合型”生存结构,拥有农籍人员的生存资源,同时参与城市的生存角逐。当中以读完大学留下和参与基础劳动两大类群体为代表,与原生城市居民的意识形态主要有几点差异:

1.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差异
农村的社会结构较为单一,城市较为复合。

2.对分配模式理解的差异
农村一般按劳动量,城市按价值占比。

3.对社会层级划分的认知差异
农村的社会层级比较单纯,城市是纵横交错的社交网络。

4.对生产资源的理解及判断差异
农村对能产生收入的都定义为生产资源,城市的生产资源则包括了公共资源、国有资源和私人资源等有形或无形的一切条件。

5.家庭观念和男女关系的差异
这里暂不展开阐述了

回答3:

另外,在普遍采用以户口划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方法中,对未成年人、农民企业家、农村商人及其他高收入者这几类群体明显不公平:?
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应出台有关司法解释,统一界定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划分标准,并努力扩大城镇居民的适用范围,除非农业人口应确定为城镇居民外,下列人员也应属于城镇居民:?
(1)对已经规划为城市用地范围的居民(包括常住一年以上外来居民)为城镇居民。?
(2)在外地城市和县城所在地经商、学习一年以上农村居民;回国暂住、常住的华侨,为城镇居民。?
(3)其他应该确定为城镇居民的为农村居民。?

回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