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白居易诗名未盛之前,顾况讽刺白居易,说长安生活水平高,白居易没有才华,白住在长安蹭吃蹭喝不容易 。
扩展资料: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
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
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白居易
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告诫是说我们要想有好的生活,要有一技之长,要做好准备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才能获得赞誉,另外也说看人不能凭第一印象,要先了解,在做评价,以免自误。
扩展资料:
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都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正贵,居住不容易啊!”等到翻看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句子时,马上连声叫好,并说:“好诗!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
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
成语出处:唐代诗人白居易少时家境贫困,曾经拿着自己的诗去京都长安拜谒当时的文坛领袖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个名字感到好笑,于是自言自语地说:居易居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等读到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顾况连忙改口说:’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 之际》:“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 !老夫前言戏之尔。’” 宋·尤袤《全唐诗话·白居易》:“乐天未冠,以文谒顾况,况睹姓名,熟视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安米贵白居不易
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名声大振。
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来到京都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写着“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正贵,居住不容易啊!”等到翻看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时,马上连声叫好,并说:“好诗!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 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
也许正是由于当年受到“长安米贵,居住不易”的影响,后来白居易习惯性地在朋友圈晒一晒自己任上的工资。不信,且看:
校书郎:月薪一万六千。
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告别了家乡亲人,独自来到长安参加科举应试,希望能功成名就考取公务员。在之前的几届考生中已有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孟郊等进士及第。由于自身强大的文学功底,一考便中,成功进入公务员行列,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在校书郎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便作诗庆贺:
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馀同余)
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在诗中,白居易细细道出自己的工资待遇:一个月休假两次,并安排了一匹马、两个仆人、四五间茅屋,工资每个月一万六千,用不完还有剩余,没有衣食牵绊,也少人事的拘束,自己也是天天像少年一样开心自如。对一位少年,能有这么好的薪资待遇,确实是一件开心、幸福的事。
左拾遗:月薪二万五千。
没过几年,白居易被朝廷改任为左拾遗,主要负责向皇帝谏言、补充皇帝遗漏的东西。在左拾遗的岗位上君臣关系融洽,随着官职提升工资也跟着涨了不少。于是白居易再次写诗发“朋友圈”:“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这时他的工资已经涨到年薪三十万了,也就是每月涨了九千,工资达到每月二万五千。
京兆府户曹参军:月薪四万或五万。
等到了公元810年,白居易已经工作了十年有余,这时被调任为京兆府户曹参军。白居易的户曹参军职务,主要负责财政具体工作。调任到户曹工作后白居易内心十分高兴,于是又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初除户曹,喜而言志》
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
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
江州司马:月薪六万或七万。
公元815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权贵排挤、打压,贬为江州司马。虽然远离京师,在任上却也写下《琵琶行》,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便出自此诗。
在京城之外做官的白居易此时虽然远离了京城的繁华,但是可以游山玩水,日子倒也过得逍遥自在,在其朋友圈打卡的《江州司马厅记》里也明显体现出来:
上州司马,秩五品。
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
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
太子宾客分司东部:月薪七万或八万。
又过了十多年,时间到了公元829年,白居易在仕途上摸爬滚打,转任多个岗位,终因病改任太子宾客司东部。再次回到朝廷做官,工资待遇自然也不会差,白居易又想起要哂一晒自己的工资:
优稳四皓官,清崇三品列。
伊予再尘忝,内愧非才哲。
俸钱七八万,给受无虚月。
分命在东司,又不劳朝谒。
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月薪十万。
通过白居易的诗作不难看出,他的俸禄一直在上升通道,可以说早已实现财务自由,如果此时有车厘子可以买,也能够尽情买来吃。但到了公元835年,白居易再次迎来升迁,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司东都,为二品大员,也迎来他的人生顶峰,随即,其工资当然又提升一个档次,达到月俸十万,他在朋友圈不无自豪地说:
承华东署三分务,履道西池七过春。
歌酒优游聊卒岁,园林萧洒可终身。
留侯爵秩诚虚贵,疏受生涯未苦贫。
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退休金:月薪五万。
公元842年,为朝廷工作四十余年的白居易从刑部尚书的职位上退下,告老还乡。退休后少去公务的繁忙,但是工资待遇却也减半,因为他在退休前的职务是刑部尚书,月薪十万,因此退休金每月只有五万。退休后的白居易也不忘再次写诗晒一晒自己的退休金:
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夫妻偕老日,甥侄聚居年。
白居易一生宦海沉浮,但其工资待遇却直线上升,也是羡煞旁人!也不知乐天是不是因为当年顾况的话“长安米贵,白居不易。”才这么爱向世人晒自己的工资!
这是在白居易诗名未盛之前,顾况讽刺白居易,说长安生活水平高,白居易没有才华,白住在长安蹭吃蹭喝不容易
这里有一个典故,就是说白居易未成名的时候去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拜访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这是顺手拈来的白居易的名字(那个时候白居易不叫白居易 叫白易),幽他一默。其实也可以说当时的达官贵人小觑刚到长安的白居易吧,后来这个顾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诗句,就是那有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叹:“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
这后来才有了
长安米贵 白居不易(长安米贵 居大不易)
看到您的问题,我查了一下关于这件事情,有以下回答,大家互相参考学习!
这是有典故的;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二记载此事﹐作"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也就是唐张固的《幽闲鼓吹》里面有提到,白居易当时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因为那时候考试都要有名士推荐之类的,就按照传统拜访顾况,把自己写的诗句拿来给顾况看,顾况看了看姓名,看着白居易,讽刺他,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然后才看文章,第一篇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才赞叹:“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就是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在长安就不怕米贵,就容易生活了。因为这个而名声大噪。后来了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二记载此事,就有了"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说法。
根据这件事情,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有好的生活,要有一技之长,要做好准备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才能获得赞誉,另外也说看人不能凭第一印象,要先了解,在做评价,以免自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