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战之争与张元干《贺新郎》
靖康元年(1126)十月,汴京被金兵攻破,徽宗、钦宗被俘,北宋灭亡第二年,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市)即位,后来庙号高宗。高宗随即南渡,历史上称为南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并于建炎三年(1129)在北方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
从建炎元年(1127)到绍兴八年(1138)的十余年间,金兵数次南下,高宗一直被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在他逃抵临安后,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宗泽、刘光世、张浚等主战派将领抗金。
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兀术统兵南下,占领了建康,接着连破临安、越州、明州。宋高宗赵构一直逃到海上,才没成为金兵俘虏。金军大肆掠杀之后北撤,建炎四年正月元宵节,韩世忠得知金军北撤的消息率8000精兵奔赴镇江,屯兵长江中的焦山,把金军阻截在黄天荡48天。
紧接着,抗金名将岳飞收复被金军占领的建康,金军被迫撤至长江以北。同年春,岳飞上书宋廷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武汉市)渡江开始北伐。首战攻克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接着兵分两路北上,一举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井乘胜攻占邓州。
岳飞即又分兵相继收复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阳。但高宗一直畏敌如虎,只想苟且偷安,更怀有私心,害怕岳家军“直捣黄龙府”从金营迎回钦宗帝,从而威胁自己的帝位。有一个直接的证据就是,当绍兴和议签订后,金熙宗按约送宋徽宗灵柩和高宗生母韦贤妃归宋,并没有遣返钦宗。
韦贤妃临行时,宋钦宗挽住她的车轮,请她转告高宗:若能回去,他只要当个道观太乙宫主就满足了。韦贤妃哭著答应:“如果你不回来,我宁愿眼睛瞎掉”。但宋高宗可能考虑到自己不能生育,接钦宗回来皇位必定回到钦宗或其後代,所以後来宋钦宗到死也没回到南宋。
正是出于此目的,他在绍兴八年(1138)任用求和派的代表人物秦桧为宰相,操办主和大计。绍兴十年(1140),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即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汴京仅45里之遥。
然而宋高宗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
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当时高宗派使者到金求和,在使者叩头哀求下,金国以“必杀岳飞”为条件,答应和议。于是高宗和秦桧开始陷害岳飞。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竟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
岳飞死时,年仅39岁。当金获知岳飞已死,连连摆酒庆贺。最大的障碍除去后,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达成和议,史称《绍兴和议》。条约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南宋向金送纳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扩展资料:
松紧绍兴和议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流域地区的统治。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完颜宗弼(兀术)挥师南下,宋高宗再无路可逃,只能入海逃难,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由于南方天气潮湿河道纵横,加上南宋军民的英勇抗战,金军主帅完颜宗弼决定撤兵北上。
在北撤到镇江时,被南宋将领韩世忠断掉后路,结果被逼入黄天荡。金兵屡次突围,均告失败。后因汉奸指点, 金兀术听说有老鹳河故道可以通秦淮河,于是发军开凿,一夜凿渠三十里,掘通河道,由渠出江,经秦淮河引入建康城西的长江江面,得以逃往建康。
但道路依然被韩世忠的水师扼守,金军不得过江。又有福建人王某向金兀术献策,舟中载土,上铺平板,穴船板以棹桨,待无风时出击,韩世忠军遂大败,退还镇江,金兀术得以渡江北归。 这就是著名的黄天荡之战。
宋军以八千人之兵力围困金兵十万,双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军用火攻,火烧宋军船只才打开缺口,才能狼狈北返。金军又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被岳飞打败,从此再不敢渡江。在南宋“中兴四将”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飞。
通过北伐夺取了金国扶植的伪齐政权控制的土地。但宋高宗因为种种政治原因一心议和,和岳飞的北伐意向相背,为岳飞之后被杀埋下伏笔。
宋高宗害怕军人得胜回朝专横难制,担心宋钦宗回朝继承帝位(当时高宗因某种原因不能生育而绝后),于是宋高宗任用秦桧为相。秦桧在靖康年间曾主张抗金,后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桧南返,由于他奉行投降政策,与宋高宗之意甚合。
秦桧归朝仅三月就成为副宰相,八月后又成为右丞相。由于秦桧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与宋高宗的想法相左,一年后就被高宗罢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宋 (中国历史朝代)
金国(1115-1234)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其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五代时,女真之名始见于史籍,并受契丹所统治。女真完颜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建立后,很快统一了女真各部。此后,女真族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率部誓师于涞流河(今黑龙江与吉林省间拉林河)畔,向辽朝的契丹统治者宣战。他在取得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胜利后,于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金朝建国后,在护步答冈会战中大败辽军,随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今辽宁辽阳)、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北京)。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之威,很快席卷而南,于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以后金与南宋多次交兵,南攻与北伐,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
金国(1115-1234)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其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五代时,女真之名始见于史籍,并受契丹所统治。女真完颜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建立后,很快统一了女真各部。此后,女真族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率部誓师于涞流河(今黑龙江与吉林省间拉林河)畔,向辽朝的契丹统治者宣战。他在取得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胜利后,于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金朝建国后,在护步答冈会战中大败辽军,随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今辽宁辽阳)、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北京)。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之威,很快席卷而南,于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以后金与南宋多次交兵,南攻与北伐,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
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但是,随着蒙古的兴起,金的强国地位受到了威胁。金蒙世仇,结怨甚深,蒙古人对金“怨入骨髓”。金西北邻蒙古,西邻西夏,南邻南宋,处于西、西北、南三战之地,战略地位有明显的弱势。对待三国的战略,金的正确选择是结夏联宋,对抗蒙古。团结西夏,可以从西面牵制蒙古南下。成吉思汗于建国后对金“乃定议致讨,然未敢轻动”,其重要原因是担心攻金时西夏可能构成的侧面威胁。联合南宋,可以免除后顾之忧,避免两面作战,全力对付蒙古。然而,金朝统治者却错误地选择了绝夏、攻宋、抗蒙的战略,结果三面树敌,自我孤立,致使形势急转直下。蒙古攻西夏,西夏求援于金,金坐视不救,西夏投附于蒙古,与蒙古联手攻金,金处于西、北两面受敌窘境。金为减轻压力,从中都迁都汴京,采取弃北图南的战略,进攻南宋,企图挹彼注兹,失之于蒙而获利于宋,于是“南开宋,西启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补患”。结果,金北方尽失于蒙,南方受挫于宋,国土日蹙,国力日衰,在蒙宋夹击之下,“遂至失国”。
金共历九帝,前后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时北达今外兴安岭,南抵淮河,东临于海,西至陕西,人口4470余万。
金国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制度前后有所变化。女真部落联盟时采用国相制,国相与部落联盟长都勃极烈分治诸部。金朝建立之后,废除国相制,建立勃极烈辅政制,初设四勃极烈(原意为官长):谙班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国论阿买勃极烈、国论昃勃极烈,以后又增设国论乙室勃极烈,组成皇帝以下的最高统治机构。金太宗时,占领辽、宋之地后,开始采用许多辽、宋制度。金熙宗时,对各项制度作了改革。金海陵王迁都中都(今北京),统一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改革。金世宗时,各项制度大体确立。中央设尚书省综理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政务。地方设路、府、州、县四级。
金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主要社会经济部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金代文化虽然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文化传统,但基本上是继承辽、宋的汉族文化。 金国于天兴二年(公元1234年)在蒙古军与宋军联合进攻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