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对中央集权具有威胁,所以古代皇帝一般都不能容忍,总是想方设法削藩。历史上削藩的例子也有很多,其中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成功的有汉武帝的“推恩令”,变相削弱藩王实力,最后达到削藩的目的。还有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用金钱买回权力。以及光武帝的大面积分封侯爵,稀释诸侯权力等等。
而失败的典型例子,就是建文帝朱允炆。还有南北朝时期、五代时期,各国皇帝之所以频频变换,很大原因就是削藩导致。
因此后来的皇帝要想削藩,都会吸取前朝的教训,谨慎行事。到了清朝,康熙同样面临削藩的难题,可他没有采用婉转的方法,而是决定直接下手。结果就导致了“三藩之乱”,虽然最后平定了,可是康熙削藩的方式,仍然受到很大争议。
很多人都认为,康熙这样做太冒险了,包括当时的孝庄太后以及群臣,都不支持他这样做。因为一旦失败,康熙就可能重蹈建文帝覆辙,而且好不容易入关的清人,很可能又会被赶出去。
还有就是,削藩需要谨慎行事,本来“三藩之乱”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康熙愿意徐徐图之,这样就避免了老百姓受战乱之苦。既然如此,为何康熙不听人劝告,就要冒险削藩呢?
很多人不看好康熙这次削藩,是因为认为他太过着急了,说明康熙是个鲁莽的皇帝。是不是这样呢?显然,康熙并不是个鲁莽行事的皇帝,这点从他对付鳌拜就可以看出来。
鳌拜势力庞大,且居功自傲,小小年纪的康熙,自然不是他的对手。可他就能想到,训练一群少年出来,共同将鳌拜制服,这就是康熙的智慧,也说明他并非鲁莽之人。既然如此,他为何要急于削藩呢?
其实,并不是康熙急于削藩,而是到了这时候,他不得不削藩了。
努尔哈赤在时,册封了四大贝勒。皇太极即位之初,其余三大贝勒在朝中举足轻重,所以他一直想加强皇权。可惜的是,还没达到他想要的效果,他就突然去世了,政权又落到多尔衮的手上。
虽然皇位给了他的儿子顺治,可实权在多尔衮手上,直到多尔衮死了,顺治才开始限制宗室的权力。而为了限制宗室王公的大权,顺治就提拔了非宗室成员的大臣,康熙的四大辅政大臣就这样来了。
康熙即位后,也积极贯彻祖父、父亲的宗旨,继续加强皇权,但难题就出现了。一来康熙即位的时候小,能力有限;二来鳌拜居功自傲,不将皇帝放在眼里;三来吴三桂等人拥兵自重,“三藩”个个心怀不轨。
即便如此,康熙也明白,如果不抓紧时间集中皇权,那么不论是鳌拜还是“三藩”得势,都将导致皇权分化,那么皇帝的处境就会极其危险。于是康熙利用自己年龄的优势,开始一步步部署。
他先是纵容鳌拜,使得鳌拜与苏克萨哈、索尼矛盾激化。后来鳌拜害死苏克萨哈,康熙就提升索尼的势力,让他制衡鳌拜。再后来索尼死了,四大辅臣就剩下鳌拜和遏必隆,可遏必隆就是棵墙头草,只要把鳌拜扳倒,他就不足为虑了。
就这样,康熙培养了一批少年,以摔跤的形式制服了鳌拜。如此一来,朝中权臣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接下来,就该处理“三藩”的问题了。
“三藩”的问题很是棘手,虽然前朝有很多削藩的例子,但每个例子遇到的情况不同,环境也不同,并没有恰好的例子可以借鉴。可如果继续纵容他们的话,一旦他们在南方的势力扩大,将来就更不好收拾了。
所以“三藩”问题迟早要解决,而晚解决不如早解决。既然没有恰当的例子可以借鉴,那么就只有靠武力强攻了。虽然还是导致了“三藩之乱”,但康熙不像朱允炆那么蠢,最后他还是顺利平定了。
因此,康熙决定削藩,并不是鲁莽行事,而是他知道削藩刻不容缓,否则“三藩”势力必定扩大。加上他本来就是个善谋略、通军事的人,所以就算发生了“三藩之乱”,他也有信心打赢这场仗。
因为藩王对中央集权具有威胁,所以古代皇帝一般都不能容忍,总是想方设法除掉。
因为当时的康熙年少得志,斗倒了鳌拜,掌控了朝堂的走向,以为削藩也会轻而易举。
因为康熙年轻气盛,觉得自己已经能够平定三藩之乱了,削弱他们的势力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