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都举行各种活动来庆贺。因一地的风俗是由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所以潮汕地区的元宵节也有一些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有趣习俗。
先说吊喜灯的习俗。灯火在祀神礼节中是作为光明喜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节这一天,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汕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
元宵节这一天,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作吊喜灯。
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着家中添了丁。
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燃蜡烛,使灯笼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元宵夜更是庄严、热闹。
潮汕人还有元宵节做丁桌的习俗。在潮汕乡村,上一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
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接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饭,吃完后主人再重新摆上各种菜肴,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后一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慷慨的人家才会这么做。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时代在前进,思想在进步,潮汕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家里进行,且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求喜物也是潮汕人元宵节的一大习俗。元宵节这一天,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烟雾弥漫,善男信女争先参拜,拥挤异常,热闹非凡。
神坛前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大吉,及潮州柑等祀品被视为神物。
参拜的男女纷纷卜取祭品,取回家中,这就叫作求喜物。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就可以让家门平安、添财添丁。
卜取神物回家的人家,明年要照还或多还所拿的神物。于是有些人便乘拥挤的机会,偷偷拿走坛前的祭品回家吃,意谓吃兴盛。
掷喜童也是潮汕人的一大习俗。元宵节这一天,乡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大腿等部位都摆设有男女泥喜童。
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这是一项老少都喜爱的活动。
元宵节,潮汕大都有度桥的习俗,这在旧方志中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和乾隆《揭阳县志》记载:上元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
在揭阳,元宵这一天,男女老幼争先度过桥,少男祈望日后娶贤妻;姑娘祈嫁个好夫婿,产男孩;老者则祈求健康长寿;小孩子则祈求长大成人。
此外,元宵节这一天,潮汕有些地方还要采榕树枝、竹叶回家插在门楣、灶台、禽舍,以祈人口平安、六畜兴旺。
有些地方的新婚夫妻要在乡里老榕树下荡秋千,任乡人往其身上泼粪便,说是被泼得越多,今年就能生男孩。
有些地方的农户还要到屋外或田地里抱回灰砖或土块,放在猪栏内,称正月十五夜抱大猪,以祈饲养大猪发大财。
有些地方的少女偷偷到菜园里坐下一芥菜,说是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夫婿;而少男则偷偷推倒厕所墙,说是将来可以娶到雅女么。有些地方则举行赛大猪、赛大鸭、赛大鹅、赛大鸡等赛会活动及夜间抬神出游的游神活动。
广东省海丰县闹元宵的方式有很多。
一是悬灯结彩。全县各地祠堂庙宇悬挂元宵灯,有的搭起灯棚,悬挂大型精致的鳌山灯,展现各种用泥塑或纸扎的“公仔”布置成《桃花过渡》《唐僧取经》等戏剧场景。
灯火生风,带动“公仔”旋转过场,惟妙惟肖,煞为好看。各户悬灯分多种,当年生男的人家悬挂的大花灯称“男孙”灯,当年新婚悬挂的纱灯称“新婚”灯。儿童则满街奔跑,挥舞着各式古灯、提灯等。火树银花,甚为壮观。
二是秋千对歌。在海城高田南门湖畔及公平盐街口,青年男女边荡秋千边对歌,唱着十二月歌、百鱼名、百鸟名等,或临时自编自唱,多为歌颂太平、喜庆丰收或表达男女恋情等。
围观之人,有的附和着曲子,有的等待着轮流打秋千,通宵达旦,尽情欢乐。
三是抢炮头。梅陇习俗有人在高台点燃大鞭炮,台下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抢拾,抢到头炮的为最尊,全家庆幸,好不畅快。
多种多样的元宵节习俗,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剔除糟粕,取其元宵节传统文化的特色习俗,有利于古老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