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陈丞相世家》赞中对陈平有这么一段评价:“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在陈平一生中众多“救难、振患”事例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便是他用贿赂匈奴单于阏氏的手段替刘邦解了白登之围,但是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
“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以上记载出自于《史记·陈丞相世家》,说的就是汉七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旨在平定韩王信的叛乱并收拾一下匈奴,结果却被匈奴大军困于白登山,在断粮七天七夜的情况下,采用了陈平的计策,贿赂了单于阏氏(相当于皇后),最终才得以脱身。
但是,冒顿单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会被枕边风吹倒吗——答案是肯定不会。
(东胡)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
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了冒顿单于充满传奇的一生,辛弃疾《水调歌头》中所写的“忆昔鸣髇血污”说的就是冒顿单于制造鸣镝,射杀自己的亲生父亲取得单于之位。当时的匈奴势力有限并长期受东胡的压迫,在冒顿自立之后东胡就开始试探他——首先是要冒顿的千里马,随后就是要冒顿的阏氏,这两样“东西”冒顿没有丝毫犹豫就送给了东胡。只有当东胡开始向冒顿要地的时候,冒顿才开始发兵。
东胡向冒顿要“所爱阏氏”,冒顿直接就答应了,他会因为阏氏的枕边风而改变自己的战略吗?尤其是在已经包围刘邦七天七夜的情况下?
灭国级大战最终往往在议和中结束。比如辽与北宋的“澶渊之盟”,两个国家都是皇帝御驾亲征,但是他们又很快发现,自己都没有消灭对手的能力,且顾虑太多,所以找个机会以和谈结束了战争。
(汉高祖)至平城,汉大军亦至,胡骑遂解去。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话非常重要,在平城解围中,司马光没有夸耀陈平的“密计”,而是列举了事实,即刘邦被困于平城之后,“汉大军”随即集结而来,也就是说被围于白登山的是刘邦本人以及他所率领的部分军队,而不是所有的三十二万大军。
后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
那么这些“汉大军”到底是谁率领的呢——在《汉书·周勃传》中有很明确的记载,是刘邦率领部队长驱直入,而此时的绛侯周勃则正在与韩王信作战,又在攻击楼烦的三座城池之后“击胡骑平城下”。
所以,刘邦平城解围的原因不是简单地采用了陈平的“密计”,雄才大略的冒顿单于也绝对不会因为枕边风而放弃打击汉朝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真正让刘邦解围的还是汉朝的军事实力——周勃率领的军队让冒顿单于清楚地认识到,他没有打败汉朝的能力。
第一要感谢陈平,是他出的计谋,当时刘邦深处险境,陈平除了一个计谋,派人给匈奴王后阏氏送了很多礼物,让匈奴王后劝劝冒顿单于,就说“现在已经攻取了汉朝的土地,但没什么价值,更何况两国君主不互相为难”,第二就要感谢冒顿单于的王后了。
说完以后韩王信的军队没有按时前来,这时候冒顿单于就怀疑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阴谋,最后下令骑兵解开一角的围困,被围困到白登山的汉军才出来了,第三要感谢韩王信的军队迟到了。
当时韩国被匈奴入侵了,韩国跟汉国是盟友,派兵赶来求援,但是汉国发现,韩王信一点都不讲究,这边找自己帮忙,那边还跟匈奴谈判,后来汉国不再相信韩王信了,韩王信就向匈奴投降了,成为了匈奴的人,一起打太原郡。
刘邦生气了,亲自带病攻打韩王信,韩军主力崩溃,韩王信逃跑,韩王信的部将拥立赵王后代赵利为王,收集了溃败的军队,再次跟匈奴、韩王信联手准备攻打汉朝,这次刘邦误判了匈奴的实力,以为匈奴都是老弱病残,赶上天气非常冷,很多士兵手指头都冻掉了,最后被突厥骑兵困在了白登山中。
有人说白登之围应该感谢冒顿的女人,其实也不是这样,当初东胡要冒顿的两样东西,冒顿一点都没犹豫,一个是千里马,一个是冒顿的女人阏氏,这是深爱吗?根本就不会,冒顿根本就不会因为女人的一句话放了他们,只不过就是觉得没有打下去的必要,找个和谈的理由而已。
不是靠枕边风化解的白登之围,而是用计谋向始毕可汗的夫人义成公主求救,获得了化解的机会。后来汉军支援的军队也到达了,因此化解了这次灾祸。
刘邦平被围困的原因不仅仅是使用陈平的“秘计”,也从未因为枕边风而放弃千载难逢的进攻汉朝的机会。周勃率领的军队让冒顿单于清楚地意识到他没有击败汉朝的能力。
是的,类似吧,他贿赂了当时单于阏氏,因此获得逃脱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