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说明周代已经以自然发酵方法加工麻料。《周礼地官司徒下篇》:“凡葛征徽草贡之材于泽农,以当邦赋之政令”。郑玄注:“草贡山泽顷之属可缉绩者。”苎麻列于被徵之例。《史记.越世家》:越王勾践为雪会稽之耻,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 《越强书》:“葛麻山者,勾践点,种葛麻” “葛麻山之首无草木”,“种麻以为弓弦”。越女织葛麻布“弱于罗兮轻霏霏” 献吴王。《淮南子·原道训》:“于越生葛桸、紵麻”。《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缩根地中,至春日生,不岁种也”。“不岁种也”苎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不需每年重新栽种。
三国已经认识了苎麻特性,有了种麻经验。三国时吴国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书中记苎麻“缩根地中,至春日生,不岁种也”。不岁种也,是说苎麻的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不需要每年重新栽种。这时苎麻的特性就已为人们所认识,积累了种麻经验。
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杂诗》云:“御冬足大布,粗细以应阳。”意思是冬天有粗布衣服御寒就满足了,夏天有粗布衣就可以遮遮太阳。冬天粗夏布衣服可以御寒,夏天细夏布衣服可以散热。可见早在东晋就有夏布生产。
南北朝“亦有夜浣纱而且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说明当时的手工麻纺织业较为发达,技术也较为先进。唐代时,夏布既刚又柔、色泽诱人,“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被列为贡品。
南北朝的南朝,江西的手工业取得更大的进步,桑麻纺织业得发展。麻纺织技术也很先进,“亦有夜浣纱而且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
唐宋以来,江西是全国重要和苎麻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纺织品以麻、葛为主,夏布生产很发达。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江西进贡朝廷精品苎布的有袁州、筠州等五处。其时,宜丰等地的白苎布不仅数量大,且质量好,誉满京华。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上大蒙笼》诗云:“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宋代黄庭坚《上大蒙笼》诗:“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 “无土不生,其种植有撒子、分头两法,色有青黄两样。”《明太祖实录》:“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有司亲临督劝,惰不如令者罚。”不种的每年要罚交麻布一匹。清代黄原裕《种苎麻法》:“豫章织绩苎布工细甲天下”。 据史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至无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说明苎麻自古以来就是广大人民主要衣着原料。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苎麻)“无土不生,其种植有撒子、分头两法,色有青黄两样。”明清时期,苎麻的种植已遍及江西各府县广大农村,夏布产量增多,质量精良,逐渐形成了万载、宜黄、宜丰等夏布生产和贸易中心,产品远销国内外。
苎麻耕作简便、产量高、效益好。每年于五、七、十月收剥三次。五月收的春麻质量最佳,可织精细嫩白夏布。十月收的秋麻质量较差,只能织粗夏布。
民国年间,夏布、苎麻生产,不断增长。据宜春、宜丰各地文献统计:民国23年种苎11525亩,总产4909担;民国26年种苎12800亩(宜丰50亩),总产15649担,民国30年总产16600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