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多愁善感,心思缜密,孤芳自赏,柔中带刚
爱情战胜不了制度
一论林黛玉和薛宝钗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最耀眼的明珠,它留下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让后人研究,学习。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书中二位至关重要的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在作者曹雪芹的笔下是怎样的形象与地位呢?
于是历来红学家或是平常爱好红楼梦的读者中大概存在了三种态度,即褒林贬薛,褒薛贬林,和林,薛双峰并存之说。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的小说中,到底是褒义地描写林黛玉,还是带有编贬意地描绘薛宝钗,亦或正好相反?我认为第三种看法似乎更客观更公正一些。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我们先来讨论林黛玉。在整部书中,林黛玉地重要应该是不容置疑的,没有林黛玉和宝玉二人的爱情情节,那么红楼梦就将不会存在了,所以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曹雪芹是满含同情,精心刻划的,无论如何林黛玉这一形象在曹雪芹笔下是正写的,而绝无任何蔑视。
那么薛宝钗呢?她在红楼梦中的出现是个反派人物吗?
我想曹雪芹创作薛宝钗的目的不是把她写成一名让人厌恶的人物,相反薛宝钗只是不同于林黛玉的另一种典型女性,作者是十分客观的描写她,而没有刻意去褒扬或蔑贬她。
“拥林派”贬薛的重要证据主要有二条,其中之一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薛宝钗扑蝶不想偷听到了小红所说的关于与贾芸纠缠不清的悄悄话,为了隐藏自己多余的到来,薛宝钗在小红等人发现自己时,说了一段被认为是作者曹雪芹贬薛的话语,即表明先前林姑娘在这儿,而不是自己。
这段话终于被人落了口实,于是人们便认为,薛宝钗的多么虚伪,她将黒锅背在了林姑娘身上,让小红等人的多疑转到了别人,而自己则聪明的摆脱了干系。
其实我倒认为这一点并不能真正说明什么,从心理分析,当薛宝钗这样正统的女子听到小红所言的心里话都不免会心中暗惊,并急欲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知道了此事。宝钗是大观园中聪明,能干的少女,事试想当时她急中生智相出的应付话语只能说明她机智过人,善于应变,十分巧妙的渡过了一场尴尬的面对。至于指出林姑娘在此间,不过是随意找个人来圆谎罢了。我想这一情节的描写实是完善了薛宝钗善于应付复杂局面的性格,曹雪芹在此并没有真的在贬薛。
“拥林派”贬薛的另一重要证据便是王夫人的丫头金钗头井自尽后,宝钗对王夫人的一番话。
人们认为这又说明薛宝钗蔑视地位低下的丫鬟,并欲得到王夫人的好感,以期她最后终能成为宝玉的金玉良缘。
我们分析这段话的同时,首先还应注意说话人是在什么样的场合和有着什么样的心理。金钗一死,事后王夫人的确有点后悔及自责,这在她的话中得到了体现,那么薛宝钗作为一名后辈且是贾府的宾客身份,(试不谈她是否真知道事情的经过真像)她此时自然的反应便是要极力劝说王夫人不要为了此事伤了身子,并进行一番安慰。想明白了这一层,薛宝钗的话就显得十分正常了。为了安慰人,对于一个被主子打了一记耳光便去投井自尽的丫头你又能说什么呢?恐怕只能是认为她死的太不值得,有点傻吧。
而为了安慰人,对心中存又自责的王夫人,你又能说什么呢?恐怕只能说服王夫人多给一点钱给死去的金钗的家人,以消除一些愧疚心情。
所以曹雪芹描写薛宝钗这段话根本不在于贬抑她什么,而是通过这说明了薛宝钗善于待人处事的性格。而这一点正是林黛玉所缺乏的,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发生了,在王夫人跟前的会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呢?林黛玉就算来了,大概也只有陪王夫人一起落泪而已,而绝不会说出宝钗所言的那番话。各人性格不同,所言所行就有分别,但你不能就以此认定谁优谁劣,从而作为褒贬的证据了。
当然也有人会问,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爱情游戏中,作者曹雪芹难道就没有任何的态度偏向?
不,恰恰相反,曹雪芹笔下有着鲜明的态度,宝玉真爱的只有黛玉一人,他与黛玉之间的性情是相通的,作者对此的描写也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
但对于薛宝钗,作者并不采用贬的写法,而是客观的描绘出她的美丽,大方,道德标准。读者要认真体会的是她的行为举止都往往出现在贾府掌权阶层的面前,如贾老太太,王夫人,王熙凤等,这就无形中表明了她最终将深得她们的欢心。而林黛玉却只是在潇湘馆中,与宝玉二人沉浸在爱的深潭里无法自拔,却不知最后的结局将是多么的悲惨。
但最终的悲剧有多少是薛宝钗从中造成的呢?这一悲剧其实是封建家庭道德伦理对自由恋爱的毁灭所形成的。宝玉,黛玉是牺牲品,而宝钗又何尝不是呢?所以无论是褒林贬薛,或是褒薛贬林的观点都有其偏激的一面。
如果我们能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入手,那么才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才能把曹雪芹这位伟大作家的笔下人物研究地更透彻洞明。
二论林黛玉和薛宝钗
在《红楼梦》中最可怜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了。薛宝钗这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最终未能拴住宝玉的心,只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闺,林黛玉则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带着对宝玉深深的眷念与怨恨,魂飞天国,至死也不明白为何宝玉不来娶她。
既然她们俩的命运如此相似,那么,撇开世俗的偏见,对她们的性格做一些比较。
薛宝钗入住贾府较林黛玉晚,而且林黛玉还有身为贾母外孙女这一层关系,亲疏程度,勿庸赘言。但这薛宝钗入住贾府后,贾府上下逐渐发现(或者说更加明显)宝钗的平易近人与温和谦让,黛玉则是性情乖戾,难以侍候,贾母甚至将她和宝玉同视为“小冤家”。 黛玉对宝钗是颇有妒意的,主要原因是宝钗有一个“芳龄永继”的金项圈配那“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而且宝钗甚得贾府的夸赞。
尽管黛玉逐渐明晰宝玉对她是一往情深,然而她毕竟不如宝玉见惯名利场,看尽人间的世情百态,因此她无法理解宝玉的那句“你死了,我当和尚”的誓言,反而甚为着恼。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是执着,显露而又坚贞的,王熙凤甚至逗笑她是“未来的贾家媳妇”,她与贾宝玉的爱情由此看来是路人皆知的了。但她仍不放心,在未得到最高统治者——史太君的肯定前她是绝对不会放心的。她不容许贾宝玉对其他女子有任何好感,而且将信将疑地猜忌着各种传说。先有宝钗与宝玉的金玉之说,后有湘云与宝玉的麟玉之配,这些传说无时无刻不扰得她心烦意乱,无法处便拿宝玉出气。尽管她希望宝玉能不介意这些传说看来其实最介意的是她自己。黛玉在初进贾府时曾立誓要谨小慎微,不被他人取笑,而她采取的方式则是先取笑别人或者过分自卫,史湘云吐字不清晰,她就笑其将来嫁个“爱哥哥”,可是当史湘云笑言她与一戏子相像时,她就受不了了,在她内心最深处的自悲心理 不容许任何人拿她开玩笑的,就这样,她带着自悲与自卫的包袱越滑越远。
黛玉平生只有两个心思,一个是宝玉,一个是作诗。黛玉和宝钗因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文章韬略皆显奇才,其二人互在伯仲之间。而她们在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上却有很大的分歧。黛玉一心想的是争名夺胜,每次作诗应对必是全力以赴,可以看得出,贾妃省亲时黛玉因题目太少难以尽兴发挥是多么的不甘心,而在菊花赋中以《咏菊》、《问菊》、《菊梦》独占魁首时又是多么的舒畅。宝钗则认为女子无才便德,有了这种思想,无论吟 诗作赋她也就只是聊以应景了。所以,黛玉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与作风较宝钗要积极的多。 这反映在她对香菱不厌其烦的教导,带领香菱去结实王摩诘、李青莲等一代名家,更反映在她后来的重建桃花社,可以说在学问上林黛玉是花费了毕生的心血,而这又是封建势力所不容许的,他们不需要一个会舞文五弄墨的人来作他们的媳妇。从这一点上看,宝玉和黛玉似乎算得上是彻底的反叛者,只可惜他们的终身大事还是要贾母的定夺,也就是说,他们与封建势力存在一种依存关系,如此一来,他二人就变得太不识实务了,既对封建势 力有所希求又不肯老实听话。
那么,薛宝钗又是如何赢得贾府的嘉许,最终做了贾家媳妇的?在见识了通灵宝玉之后,宝钗就已经明白自己的终生归宿之所在,但她并未形之于色,而是绐终做着恰如其的隐忍。平心而论,薛宝钗确实更符合贾母等人的要求,温厚、贤惠而又识大体。从她的身上,也不光看到了她作为封建女子的闺房形象,更看到了她作为一名旷世才女的不朽丰貌。从规劝黛玉读正经书,别移了性情到苦劝其兄薛蟠不要胡作非为至协理荣国府,将大观园让与下人劳作,以节省开支,让我们领略到薛宝钗的确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姑娘。
一般来说,宝黛二人通常被理解为反叛的典型。实际上,宝钗也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以讽当朝: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嘲弄了官员昏暗无道,贪得无厌。尽管如此,我们似乎还没见她说过其他偏激的话,她深知自己的力量不足以给这个世界致命一击,因此在反抗与忍受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中介点, 较之宝黛,她是否更聪明些?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他们的力量毕竟太小了,何况又还时时希望得到封建势力的认可,也就只有苟延残喘的分了。封建势力最终是胜利了,这是《金陵十二钗》中预示好的。这位封建文人最终放不下对统治者的幻想,放不下对封建势力的维护,用自己的笔残酷地为他们三人的挣扎划上了句号,从而让整个梦最终成为一场空。
熟读《红楼梦》的人都会知道,金陵十二钗是书中十二女子的通称,她们就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探春、贾迎春、贾惜春、史湘云、妙玉、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这十二钗性格各异,地位显赫,才貌双全,在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是精英中的精英,无不让人称羡。作者对红楼妙龄女子描写得栩栩如生,各有千秋,通过个性描写,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更为突出,那些妙语连珠,有血有肉的情节,让人读后爱不释手,拍案叫好。难怪这么多红学家研究多年,还在潜心品味,可见红楼独特魅力所在。而十二女子中,我对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印象最深。提起林黛玉,我们就会想起那个悲切切、手把花锄感叹:“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红楼佳人。对此,我有个疑问,以林妹妹在贾府的地位、受宠的程度,及与宝玉青梅竹马的感情,本应是爱情的胜出者,为什么却输给了薛宝钗?为什么她在府中沦为孤家寡人,四面楚歌,最后气绝身亡、香魂离体? 就自身资历来讲,林黛玉可谓得天独厚,生得“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于情忠贞不二,为爱可以徇情,且智力超凡,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史书诗词,琴艺女红,无所不能。见月伤心,看花落泪,多愁善感的黛玉让人怜惜,因其体弱多病,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受到贾母万分宠爱,宝玉的体贴关爱,众人呵护谦让。按道理说,天时、地利、人和,从众人的同情度及关注度,甚至是投票选举与宝玉成婚的话,也非林妹妹莫属,为什么最后形势逆转,居然连老祖宗也投弃权票,而钟情薛宝钗?黛玉究竟为什么输给了头号才女薛宝钗? 剔除社会原因,黛玉自由恋爱未遂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她输给了自己的性格上。林黛玉性格的缺陷酿就了爱情的悲剧,使自己成为红楼一号悲情人物。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决定人的命运、职业发展、感情归宿、婚姻的走向,这话不无道理。林黛玉自卑、自闭的心理、悲凄孤僻的心态,孤高自许、孤标傲世就决定了她的心理素质是不健全的,而她终日以泪洗面,无病呻吟,有病悲戚,多愁善感,自寻烦恼,必然走向悲情的坟墓。其实就感情基础来讲,她和宝玉优势绝对胜于宝钗,从小青梅竹马,宝玉的体贴,外加贾母的怜爱,两人成婚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为什么最后还会有变化呢?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决定婚姻的走向。有人说,心理有残疾的人,不但不会给所爱的人带来幸福,还会以己命相克,给爱人带来不测。最后走了,还将所爱人的魂魄带走,难道这就是爱? 之二,她输给了心胸及为人处世上。林黛玉性格偏执、叛逆,心志不成熟,造就心胸狭窄,影响到为人处世的态度。缺乏器量,不善交际,封闭自己,只能让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她心高气傲,心眼窄小,说话刻薄,锋芒毕露,气度明显不及薛宝钗。真的,林妹妹尖酸刻薄的话,很少人能接受得了,就连一向忍让的宝玉也多次与之激烈争吵,搞得人很心烦。她虽才智过人,但胸无城府,喜怒形于色,说话无遮拦,分寸无度,直言不讳,树敌诸多,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府宅之地,勾心斗角,祸从口出,需谨慎从事。有人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既然你不是小人,你就缺乏小人的道数,你对小人不绕道而走,却反而迎头而上,那不是以卵击石吗?黛玉处事多考虑个人感受,多心、疑心病发,整日斗气,向对方发难,就连下人也要小心翼翼,伴林如伴虎,生怕稍有不慎,牵连九族。多事之地,有些事情本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经她一折腾,小题大做,株连无辜之人,反而引得周围人不快。最后,自己腹背受敌,众人退避不及,怨声载道,支持者减少,宝玉无奈,最后连老祖宗疼爱她也无能为力。 之三,她输给了不善经营爱情上。林妹妹过于悲切的基调,决定了她最后的归宿,对爱情只会任人摆布,缺乏智慧和反抗精神。林妹妹不幸为悲剧中的主角,终日以泪洗面,男人除了怜惜外,还能产生什么样幸福的感觉?幸福是一种甜蜜,一种刺激,一种渴望,林妹妹的喜散不喜聚与宝玉的喜聚不喜散性格截然相反,不都说性格互补会幸福吗?如果双方感情基础牢靠,但不善经营,两个人的关系会不会崩溃?假如他们真结婚会不会幸福?就林妹妹这样争强好胜的性格,呵,难保。勉强生活在一起,终日斗气,而宝哥哥又是在胭脂堆里长大的,难免和某个女子走近,林妹妹就不会吃醋或者多心吗?提到林妹妹,人们脑海里除了那些怜惜,同情,才华之外,快乐的词汇似乎与之无缘,压抑,伤感,直至痛心。成婚是幸福的开端,如果天天这般压抑,这还是幸福生活吗?走向坟墓也是必然。 之四,她输给了不善借利上。这一点林黛玉不及王熙凤,当风姐发现老公外遇,虽说没上过学,却有过人的智慧,懂得如何应对,知道奔靠山,去找老祖宗做主。而林妹妹在大事上没原则,小事动辄就怄气,让德高望重的史太君很失望。一个人的婚姻,注定与家人关联,如果祖辈不同意你们成婚,你们还有其他办法可想?原本局势对之有利,老太君撑腰做主,万般宠爱,到沦落弃人,却变为逆转,痛失最得力的老祖宗一票,除感叹林妹妹命运不济,更多是她自己不善借利,不善经营爱情而成。有时候,女人感性的基调多了,反而会害了自己。而她的情敌宝钗性情温和,遇事冷静,以柔克钢,处世得体,不卑不亢,忍让宽容,豁达开朗,受人推崇。如果在贾府投票选举的话,那么,宝钗当之无愧是宝玉首选的媳妇。 之五,她输给了体弱多病上。谁都希望爱情地久天长,可这也需要身体健康做保证,未到海枯石烂时,自己却早早退潮,生活注定提前谢幕。身体的虚弱,也会造成爱情的衰竭早亡,所以有一个好身体是决定爱情是否长久的关键。如果有一个好身体,山不转水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惜,林妹妹悲切的心理导致病情加重,没有等到幸福那一天就命归西去。 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没看过原著的,各位可回忆电视剧对照而看。红学家分析,林黛玉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无法行使妻子的职责,没有精力和气量掌管家政,不能担当生儿育女的责任,贾母权衡利弊,最后只能忍痛放弃林黛玉,选择薛宝钗,这是大事所趋。过去是男主外,女主内。林妹妹最关键的两项指标都不足以让众人信服,老太太又怎么会放心将偌大的府第交给她掌管呢?老太太从全局考虑,也不可能同意宝玉娶林黛玉。 著名学者王昆仑先生在其红学名著《红楼梦人物论》之《薛宝钗论》中说:“直到今天,不少中国人还有‘取妻当如薛宝钗’之想。诚然的。宝钗是美貌,是端庄,是和平,是多才,是一般男子最感到‘受用’的贤妻。如果你是一个富贵大家庭的主人,她可以尊重你的地位,陪伴你的享受;她能把这一家长幼尊卑的各色人等都处得和睦而得体,不苟不纵;把繁杂的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不奢不吝。如果你是一个中产以下的人,她会维持你合理的生活,甚至帮助你过穷苦的家计,减少你的许多烦恼。如果你多少有些生活的余裕,她也会和你吟诗论画,满足你风雅的情怀。她使你爱,使你敬,永远有距离地和平相处度过这一生。不合礼法的行动,不近人情的说话,或是随便和人吵嘴怄气的事,在她是绝不会有的。寻找人间幸福的男子们大概没有不想望着有宝钗这样一个妻子的理由。”红学家又补充说,“如果贾宝玉能够出将入相,担任国家要职,薛宝钗还能够为他出谋划策,做幕后高参;如果在现代,她还能开展夫人外交,成为丈夫有力的臂膀。”呵呵,这德智双全的宝钗可真是完美之极,这样的女性即使在现代,又有几人可媲美? 同为女人,我可以同情林妹妹的遭遇,欣赏她的才气,但我不赞同她的处世风格。虽然只在府宅门地,但人与人的相处不就是在点滴生活中体现的么?如果在小圈子里处世失败,那么何谈在社会立足?林黛玉如果按现代女性的标准来看,一定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儿媳,甚至好女人。空有腹中才气,不谙世故,悲切成性,气量窄小,只有才华的女人未必是一个优秀的女人。小家碧玉与大家风范女子相比,哪个相形见绌,答案已明。我是感觉,宝玉即使最后勉强和她结合,不是被她的多疑折磨死,也会抑郁成僻,导致出家,甚至出轨。当一个男人对爱无可奈何时,骨子里都渴望逃离。 真的,如果我是男人,给我十个病态美的林妹妹我绝对不娶,我宁可要一个身心健康、才华出众的薛宝钗。有时候,女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你无权怨天尤人。虽说性格无法改变,却倘若放宽心胸,坦荡做人,改变心境,适应环境,也会改变命运。呵,我还从没听说,悲观成性的人可以长寿,给你所爱的人带来幸运,并成功到底。聪明的女人,记住,若想感情牢固,婚姻幸福,事业有成,你可千万别学那小家碧玉的林黛玉……
林黛玉爸爸盐课最有钱!他说家里穷的一无所有纯属胡说八道,中国是讲究谦虚的国度!中国有中国国情!美国是大嘴!没有恶意的!他们(美国人)还经常骂他们的总统,这就每个国家文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