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有多经典?

2025-01-18 20:06:2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对联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心头好。如今在每年的春节,每家每户都要换上新的对联,表示自己辞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但是问起对联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可能就会难倒很多人了。

根据目前的史料来看,对联最早出现的时间,很有可能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在五代后蜀成立之后,当时的君主孟昶为了纪念在这一年之间自己的国家平安无事,就在自己的卧室两边,特地题词《蜀梼杌》,这也成为了目前史书记载中,有记录的最早的对联。

并且因为其出现的时间,所以在对联在出现之后,因为其内涵深远,具有相当大的传播性和纪念性,于是在无数的文人墨客当中,就出现了以对对联为主要娱乐的情况。

因为对联的表现形式非常特殊,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这种手段,也就成为了文人墨客证明自己才华的手段了。在数千年来的历史中,有很多对联因为自己的韵味和双关等手法,在历史上也是相当有名的。

比如说“烟锁池塘柳”这种对联,乍一看很简单,但是因为这五个字分别对应了古代常说的五行属性,所以如果只是简单地对下联的话,很有可能就会中了出题者的圈套。再比如说在岳飞祠中写着的对联,就是出自一个对岳飞的生平感到遗憾和惋惜的文人之手。这其中用的拟人手法,和上下联的对比,可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

当然现代的对联和古代的对联,是存在很大的不同的。在古代对对联,不仅要考虑字的平仄问题,还要进一步考虑上下联的句式是不是一样的,对上那些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上联,下联要是没有点水平的话,就算勉勉强强对上了,也是要被人笑的。

也就是说,对联随着时间逐渐变化之后,就逐渐有了很高的艺术性。在文人之间,甚至还出现了若是聚会,就要互相出对联的情况。如果对的不合适,或者对不出来,这些人就要罚酒几杯,以表示自己技不如人。


而笔者今天要说到的对联,据说就是从古代文人的酒会当中出现的。要知道在古代社会中,文人讲究的就是纵酒高歌,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若是气氛正酣,酒劲一上来的话,他们还会开始出上联,并且根据随机的顺序让人对下联。

原本这些人对联对得好好的,忽然之间就有人说出了一个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这个对联虽然一看内在逻辑很简单,但是人们仔细一思考,就发现其实对下联是很难。以至于一时之间,酒会上的人居然没有办法对出下联。

若是对古代对联有兴趣的人都知道,这个上联可不是简单的合字这么简单。如果你认为除了这些字之外,还有森林木这种字可以对的话,那就走进了出上联的人的圈套了。因为想要对出完美符合要求的下联的话,实际上是不能够用森这种字的。

因为其中的一个难点,就是这里面的合字,还有这些字的数量。你既要用这个字,合成另外两个存在的字,又要符合这些字对应的“数量”。而且因为在上联已经用过了一二三这三个连着的数字,所以下联是不能够用这三个字的。当然要强行对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在水平和境地上,就显得要低过上联一头了。比如说森这个字,虽然在格式上还是一样的,但是因为都是一木二林三森,所以在水平上就是要比上联差一点。

这个上联的难度,着实让在场的文人们觉得苦难,于是只好自觉罚酒了。但轮到一个人的时候,因为他的酒量实在是不怎么样,文人们也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喝醉了酒,在宴会闹出笑话或者呼呼大睡,于是就劝他要是对不上的话,就随便对个差一点的,喝一杯就好,做做样子。

但是这个文人就不乐意,觉得这是看不起自己啊。于是就沉思了一段时间,让其他人给他一点时间想一想。在过了不久之后,他忽然笑出声来,说出了他想到的下联:“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

下联格式工整,而且非常合适,让宴会上的人都不由得拍案叫绝。此后这个对联因为太过于绝妙,就被在场的文人完整记录下来,并且在民间流传开来了,成为经典的佳对。

回答2:

有一次,一群文人墨客们聚会的时候。有个人突然说出了一个上联,要其他人对下联。一时间难为了很多人,都纷纷举起酒杯自罚。这个对联到底是什么呢?上联是: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文化 智慧 汉字 网友 传统

回答3:

这个下联同上联一样是合字联,且对句工整,堪称妙对,可看出中国的对联文化博大精深,虽然是短短几个字却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希望中国的对联文化能够更好的流传下去。 不要被历史的潮流所湮灭。

回答4:

这个下联写的是“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跟上联可谓是非常的匹配,而且一二三的结构也对得极好。

回答5:

一口是口,二口是吕,三口是品,三口为家。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三人为群。
家庭幸福,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社会和谐安定,国家强盛,早日实现中华梦!新年祝愿各位朋友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