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死!日本实弹挑衅中国军机又倒打一耙
12月10日上午,中国空军飞机经宫古海峡空域赴西太平洋进行例行性远海训练。
日本军机却对例行远海训练的中国军机进行干扰和挑衅。中国国防部新闻局指出:日本自卫队出动1批2架F-15战斗机对中方飞机实施近距离干扰并发射干扰弹,危害中方飞机和人员安全。
这已是日本自卫队今年第二次空中近距离干扰事件。每次日本军机都会投放红外干扰弹逃逸,每次日本都会恶人先告状。
中国军机10日经宫古海峡空域赴西太平洋进行例行性远海训练时,遭日本自卫队战机近距离干扰并发射干扰弹。继日本防卫省11日矢口否认“使用干扰弹的事实”之后,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12日倒打一耙,指责中国“单方面公布明显与事实不符的消息”。针对日方否认的态度,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12日强调,中国国防部对此事已有表态,敦促日方从维护地区稳定和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海空安全问题。共同社评论说,中方没有撤回有关日本军机干扰中国军机的发言,两国关系有可能再度趋于紧张。
10日紧急起飞的空自F-15J,挂载99式空空导弹(AAM-4,红箭头)和04式空空导弹(AAM-5,黄箭头)各两枚
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菅义伟12日重复防卫省的说法后称,“(中方)单方面公布明显与事实不符的消息极其令人遗憾。这有损日中关系,已提出严正抗议”。据日本外务省透露,日方12日通过电话向中国大使馆方面提出抗议。
12日下午,日本防卫相稻田朋美在北海道千岁市的航空自卫队基地再次重复类似说辞。共同社报道称,日本政府12日着手分析中国国防部公布此事的意图。有防卫省官员称,这是在东海周边与日本对峙的中国“故意中伤”。
日本还打算抢占舆论“高地”。据共同社报道,鉴于事态发展至与中国争论事实情况的地步,日本政府打算向国内外认真说明无意煽动紧张气氛的立场。预计还将积极要求中方避免挑衅性言行。
对于自卫队今后的警戒监视活动,菅义伟12日称,将一边关注中国军方活动趋向扩大和活跃的动向,继续保证警戒监视活动完善进行,同时对侵犯领空的行为采取严正措施。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10日在披露日本自卫队战机对中方军机实施近距离干扰并发射干扰弹时指出,近年来日本舰机进行了多次干扰活动,“这极易导致误解误判,引发海空摩擦甚至冲突”。
专家:日本F15被中国战机咬尾 被迫发射干扰弹
空军专家傅前哨10日对记者表示,这明显是日本航空自卫队在我经国际航道进行正常训练时候对我实施近距离干扰,对我编队造成造成干扰。在这种情况,我方飞行员采取机动,并占据有利阵位。“发射干扰弹说明日本F15处于被动状态,被我战机咬尾,被迫发射干扰弹逃逸。”傅前哨介绍,干扰弹是用于保护自己的,一般干扰弹有两种,一种是红外干扰弹,用来诱骗敌方红外制导武器脱离真目标;一种是箔条干扰弹,用于干扰雷达制导。
据中国军事爱好者刚刚在日本冲绳那霸基地观察到,日本空中自卫队第9航空团在上午9点分两批次紧急出动共4架F-15J战斗机,与昨天一样依然携带两个副油箱和四枚导弹实弹,估计中国军队今天上午继续有战机巡航东海。这也是今年中日战机第二次发生空中近距离干扰事件。今年6月17日,中国军队两架苏—30战斗机在东海防空识别区例行性巡航。日两架F—15战机高速逼近挑衅,甚至开启火控雷达对我照射。我军机果断应对,采取战术机动等措施,日机投放红外干扰弹后逃逸。事发后日本方面大肆渲染称,“中国军机开始配合海上的动作”,采取“极具挑衅性的行为”。基于这个原因,日本战机才采取自我防御装置,发射干扰的热焰弹。
傅前哨10日对记者表示,开启火控雷达的行径更恶劣,挑衅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急做出反应,机动,压制日本战机,迫使其发射干扰弹。“这也说明中国飞行员在对峙中掌握主动权。首先是无论是苏30还是歼11的飞机性能都要高于F15;另外中国飞行员技术水平也要高于日本飞行员,才能在近距离的胶着中占据优势。”
杨宇军说,日本军机的行为是危险的、不专业的,破坏了国际法赋予的航行和飞越自由。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并提出严正交涉。
近年来日本舰机的多次干扰活动极易导致误解误判,引发海空摩擦甚至冲突。我们敦促日方从维护地区稳定和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海空安全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方面对军机穿越宫古海峡赴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远海训练一直是公开透明的。就在上个月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在回应媒体关于解放军空军军机飞越巴士海峡和宫古海峡远海训练的提问时,国防部发言人表示,训练是中国军队年度计划内的例行性安排,今后还将继续组织此类训练。因此,日本方面当然知道中国军机将开展例行性的训练,不排除日方一直在蹲守监视相关海域的空域情况,伺机对中方正常训练的舰机干扰破坏,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加深了日方的恶意。
可以看出,日方军机故意挑衅,对中方正常巡逻军机进行干扰威胁动作,有必要予以坚决回击。奉劝日方某些人,别自讨没趣,冒险“玩火”!
(来源:国际在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