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子怎么称呼伴读

2025-03-27 15:24:1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在清朝皇子的伴读称呼就是“伴读”,清朝的时候皇子的伴读多为宗室近亲,所以他们的称呼就是 “伴读”,像清朝末年,同治的伴读为宗室子弟,恭亲王子载徵,并未制定官衔,就是伴读,但是皇子可以直呼其名。

陪太子读书
在中国古代,皇家非常重视接班人的培养。小太子或小皇子很小就要开始读书了,虽说是皇家贵子,但毕竟是小孩子,所以难免就会淘气、顽皮。这就有辱斯文,按礼是要受到责罚的。但他有可能是将来的皇上,老师不能骂他、打他,那还得批评教育,就只好训斥他身边的陪他们读书的人。以起到警醒皇子、太子的目的,这样的角色出力不讨好,所以后来就把这样的人或这样的差事叫做“陪太子读书”。也有以下的意思:太子一个人上学读书太闷太寂寞,也需要有同学做伴。一般皇室会为太子找一个人陪读,其目的不是要这个人学得多好,只是给太子做个伴而已。所以人们把充当陪衬的角色叫做“陪太子读书”。这样的官职通常也叫做“太子侍读” 以前太子因为身份高贵,往往让阿哥和贝勒伴读。太子的伴读负责太子的读书和一些读书室的小事件,相当于书童。

回答2:

皇子伴读多由各皇室宗亲和朝中大臣之子担当,而哈哈珠子则多是由包衣奴才担当。且在上书房读书时若先生提问皇子答不出来就要由哈哈珠子替自己的主子受罚(抄书或挨打)。
  在上书房是皇子身边的除哈哈珠子外,还有教满汉蒙三族文化的师傅和教骑射的谙达。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共计10个小时。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由于皇
子地位尊贵,皇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双方用长揖代替跪拜。上书房的规矩极严,皇子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
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上书房只有元旦、端阳、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寿(自己的生日)这几天放假,一共5天,除夕也不放假。

 
 皇子们学习的内容包括满、蒙、汉等语言文字以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每个皇子都配有汉人师傅,人数多少不定,总管教
学事务的称“总师傅”。学习儒家经典的方法是:师傅读一句,皇子读一句,如此反复诵读百遍后,与前几天所学内容合起来再读百遍,周而复始不间断。康熙皇帝
自己回忆说,他五岁开始读书从不间断,累得咳血,仍然坚持。每日老师给指定这一段要念120遍,之后再背诵一段新的内容,直至把《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完全背下来。

  由于清朝是“马上得天下”,因此对皇子、皇孙的骑射武功的训练也十分重视。每天下午3点半左右皇子们放学
后,吃过晚饭,还得上一节“军事体育课”——骑马射箭,这部分教习师傅从满、蒙贵族中挑选,名为“谙达”。“谙达”又分为“外谙达”与“内谙达”:教弓
箭、骑射的称“外谙达”,每位皇子配有5名,为其管理鞍马、弓箭;教满、蒙语文的为“内谙达”,一般有3人,他们轮流值班。再有,每个皇子还配有几名负责
茶食等事的书童,这些书童,从八旗大员子弟中挑选,亦轮流值班,每天两人。

  皇帝、皇子对上书房的师傅非常尊重。雍正帝命皇子们对总师
傅张廷玉、鄂尔泰行拜见礼、作揖,张、鄂二人“立受之”。乾隆帝对上书房的师傅们也十分尊重。福建漳浦人蔡新入翰林院后,任总师傅30余年,“诸皇子皆敬
惮之”。他退休后,乾隆帝对他很照顾,并多次将自己的诗文寄给他。嘉庆帝对他也很尊重,在他90岁生日时特赐匾额,亲笔题书“绿野恒春”四字。

回答3:

在清朝皇子的伴读称呼就是“伴读”,清朝的时候皇子的伴读多为宗室近亲,所以他们的称呼就是 “伴读”,像清朝末年,同治的伴读为宗室子弟,恭亲王子载徵,并未制定官衔,就是伴读,但是皇子可以直呼其名。
另外补充:在清朝以前有称 黄门侍郎。

回答4:

在清朝皇子的伴读称呼就是“伴读”,清朝的时候皇子的伴读多为宗室近亲,所以他们的称呼就是 “伴读”,像清朝末年,同治的伴读为宗室子弟,恭亲王子载徵,并未制定官衔,就是伴读,但是皇子可以直呼其名。
另外补充:在清朝以前有称 黄门侍郎。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