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万历皇帝从开始的勤劳变的懒惰了?

2025-04-16 13:48:3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我认为是无奈 万历不是想当昏君的,前期的努力可见。但是,明朝那是已经是一塌糊涂,文臣多贪婪,武将多怕死。都说什么“东林七君子”,但是,正是腐儒误国,朝政把持在东林党手里,万历做什么都很困难,可以说万历斗争过,魏忠贤就是万历养的一条斗犬,可惜,斗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一个皇帝,一个九五之尊,令不能行,连个心腹干将都没有,皇帝能如何?与天下士子为敌么?万历没那个气概。所有荒唐的举动,只是一种耍脾气的表现。

回答2:

万历为什么从开始时的勤政到后来的几十年不上朝是个未解之迷。 但前后的差别之大却只是一瞬间转变的,中间没有过渡。这‘一瞬间’是张居正的死。 [ 有历史学家评论过整个明朝三大问题,1、宦官乱政,2、对外作战(倭寇、后金)3、文痞(另一不全面的说法是党争)最大的问题就是党争,明朝共277年,只有朱元璋和朱隶不怕文人。 万历压不住文人,他要建什么,大臣都要管。他不跟皇后.睡,大臣不同意,他想改立太子,大臣坚决抵.制。强压的话,大臣们就上书骂他昏君,内阁就辞职,明朝官员是历史上最牛的,个个不怕死。皇帝很无奈。 [ 但他不上朝,不能就等同于他懒不关心朝政。他很懂权术,如果他昏的话早就被人踢下去了。他连续28 年不上朝,是历史上最长的,这期间中国对内对外的战争均获得全胜。曰本侵入朝鲜,大臣们几乎都不 同意出征,他一句话必须出征,历史也证明他是正确的。

回答3:

虽然,按照晚明的一位名士夏允彝的说法,神宗怠于临朝的原因,先是因为宠幸郑贵妃,后是因为厌恶大臣之间的朋党斗争。但是,学者们也以为,神宗之怠于临朝,还因为他的身体虚弱的原因。当然,身体虚弱的背后,是酒色财气的过度。 万历十七年(1589)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了一疏,疏中批评神宗纵情于酒、色、 财、气,并献“四箴”。对皇帝私生活这样干涉,使神宗非常恼怒。幸好首辅大学士申时行婉转开导,说皇帝如果要处置雒于仁,无疑是承认雒于仁的批评是确有其事,外面的臣民会信以为真的。最后,雒于仁被革职为民。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神宗曾召见申时行等人于毓德宫中,“自辨甚悉”。神宗对内阁大学士们说:“他说朕好酒,谁人不饮酒?……又说朕好色,偏宠贵妃郑氏。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她必相随。朝夕间她独小心侍奉,委的勤劳。……朕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财皆朕之财。…… 人孰无气,且如先生每也有僮仆家人,难道更不责治?”看来,神宗根本不承认雒于仁的批评。的确,明末社会好酒成风。清初的学者张履祥记载了明代晚期朝廷上下好酒之习:“朝廷不榷酒酤,民得自造。又无群饮之禁,至于今日,流滥已极。……饮者率数升,能者无量。……饮酒或终日夜。朝野上下,恒舞酣歌。”意思是说,明代后期对于酒不实行 专卖制度,所以民间可以自己制造酒,又不禁止群饮,饮酒成风。喝酒少的能喝几升,多的无限量,日夜不止,朝野上下都是如此。神宗的好酒,不过是这种饮酒之风的体现罢了。神宗在17岁的时候,曾经因为醉酒杖责冯保的义子,差点被慈圣太后废掉帝位。这件事他倒是承认。至于说到好色,神宗虽然似乎不及他的祖父,但却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父亲。他在万历十年(1582)的三月,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而且,神宗竟然还玩起同性恋的勾当,即玩弄女色的同时,还玩弄小太监。当时宫中有10个长得很俊定陵出土的刺绣百子女夹衣秀的太监,就是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所以,雒于仁的奏疏中有“幸十俊以开骗门”的批评。这一点,神宗与当初荒唐的武宗有一点类似。至于贪财一事,神宗在明代诸帝中可谓最有名了。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矿监、税监,到各地四处搜括。 酒色的过度,使神宗的身体极为虚弱。万历十四年(1586),24岁的神宗传谕内阁,说自己“一时头昏眼黑,力乏不兴”。礼部主事卢洪春为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虚则头晕目眩,肾 虚则腰痛精泄”。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神宗自称“腰痛脚软,行立不便”。万历三十年(1602),神宗曾因为病情加剧,召首辅沈一贯入阁嘱托后事。从这些现象看来,神宗的身体状况实是每况愈下。因此,神宗亲政期间,几乎很少上朝。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 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在三大征结束之后,神宗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所以,神宗荒怠的情形,还真有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不愿意上朝听政;后一阶段是连大臣们的奏章也不批复,直接“留中”不发。[5] 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决策者。一旦皇帝不愿处置但又不轻易授权于太监或大臣,整个文官政府的运转就可能陷于停顿。到十七世纪初期,由于神宗不理朝政,官员空缺的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南、北两京共缺尚书3名、侍郎10名;各地缺巡抚3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66名、知府25名。按正常的编制,南、北二京六部应当有尚书12名,侍郎24名,这时总共缺了近三分之一。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十一月,南北两京缺尚书、侍郎14名。地方的行政管理,有时必须由一个县的知县兼任邻县的知县。由这样的情形,可以想见万历后期政府运作的效率。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这就是万历朝后期的官场大势。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正如梁启超说,明末的党争, 定陵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这样的恶果,未尝不是由神宗的荒怠造成的。而《明史》对于明神宗的盖棺论定是这样表述的:“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还是有争议的。因为明神宗身体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大体的掌控着朝廷,已经非常好了。

回答4:

因为万历在一次做足疗的时候对一个宫女产生的幻想,然后就发生了某些事情,再然后那个宫女生了一个娃.当时万历还没有孩子,所以这个孩子成了长皇子.后来万历和某个宠妃又生了个皇子,那贵妃当然忽悠皇上立她儿子为太子了.但是明朝当时的规矩就是长皇子继太子位.万历找大臣商量,结果众大臣一起反对. 万历一生气撂挑子不干了,老子后宫抱媳妇去了.结果30年没问政事.明朝就败在这了.

回答5:

因为张居正和李太后的严加管教 张居正死之后 李太后就不插手问政 导致万历的本性萌发 这个在百家讲坛也说过 可以找视频看看 www.cctv.com